陳麗
一.獨立意識在小班幼兒生活自理教學中的定義和價值
(一)小班幼兒生活自理能力的定義
小班幼兒生活自理能力,是指在幼兒園的小班教學模式下,幼兒結合自己的個性特征和實際需求,從而合理地規范出的在生活中獨立解決問題的教學能力。當幼兒能夠在家長或教師的指導下,自主地歸納出一些照顧自己的生活習慣和生理自理行為時,如在沒有外人幫助的情況下學會自己去刷牙洗臉、用筷子和勺子去喝湯吃飯或起床以后自己穿衣服等等,就能夠在有意識或無意識中概括出合適的處事思維與生理反應,從而促進幼兒建立獨立意識,培養自信心奠定基礎。
(二)獨立意識的效果
獨立意識,是幼兒憑借自己的力量去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的重要前提和指引方式,它不僅直接影響到教師在日常管理教學的綜合水平,而且也在生活自理能力的教學培訓中發揮著巨大的作用。本質上而言,教師在指導學生建立獨立意識時,就是在學校日常教學中,在有限的教學空間里,結合每個學生的個性特征和反應效果,從而有效地協助學生自主地培養出獨特的思考反應、冷靜分析能力和理性解決角度等多種綜合能力。
(三)獨立意識在小班幼兒生活自理教學中的意義
獨立意識在小班幼兒生活自理教學中是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作為一種有效的、直接的、簡單的教學方式,教師在設計教學策略中,要學會結合不同班級的教學氛圍、學生處理生活問題時的思維習慣和整體興趣趨勢等,在課前有選擇性地調節教學的課程框架,培養學生的好奇心,調節學生的學習心態,通過帶動少數學生去帶動班級整體氛圍,以共同合作的形式組合成良好的學習氛圍,培養幼兒在合作溝通的前提下構建合適的生活自理能力。
二.幼兒缺乏獨立意識的原因
在幼兒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教學培訓中,教師如果過分關注教學模式,偏重于教師自身的教學發揮,就很可能會在繁忙的教學設計中無視了教學主體——學生。因此,很多家長在教育孩子時都會有意或無意地寵愛孩子,從而很容易陷入多種的誤區。教學過程中,教師沒能及時調節教學模式和教學手段時,也容易讓學生覺得自主動手學習的模式比較單一或過于重復。加之部分教師們,盲目地去總結出一些傳統但也落后的思維模式,從而導致自己的教學形式陷入狹隘的經驗理論里。
三.如何加強幼兒的獨立意識
(一)尊重學生的個性化,開拓學生的潛能
在小班幼兒的生活自理能力的教學設計中,很多教師在關注學生時會首先考慮每一個學生的學習態度和反應能力。但是,由于慣性思維方式的局限,很多教師可能會自覺或不自覺地把學生的配合程度看成是點評學生好壞的潛在條件,從而忽視了幼兒在性格特征或行為舉動等各方面的潛質或優勢。因此,教師在安排生活自理能力培訓時,應該端正好教學心態,多用心地去關注每一個學生的個性與差別,定期進行合理的統計和規劃,挖掘每一個學生的獨立意識或發展趨勢,然后有針對性地把生活常識傳授給學生,讓學生積極地提升生活自理能力。
(二)明確輔助性角色,增加師生交流互動
隨著獨生子女的不斷增加,學生之間的相互競爭與合作交流在不知不覺間日益加強,而教師就成為了指引幼兒溝通交流的重要媒介之一,更成為培養幼兒獨立自主的重要途徑之一。幼兒的生活自理能力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他們學習和吸收效果而決定的。因此,在課堂教學的設計中,教師應該意識到幼兒作為主體的客觀條件,把握好自己作為輔助性角色,在教學過程中及時跟家長溝通,增加師生之間的交流互動,定期總結出小班幼兒的實際差異,從而安排合適的教學模式,讓幼兒在學校和家庭都能最大限度地發揮主動積極性,促進師生的共同合作,共同發展。
(三)平衡“獨立”與“合作”,加強幼兒的團隊精神
在指導幼兒的生活自理能力時,部分家長和學生可能會產生錯覺,認為教師想要讓自己獨立,所以會有目的疏遠其他同學或親戚等。但實際上,“獨立”與“合作”并不是對立的。團隊的合作與互動,不僅可以很好地帶動學生的主動積極性,而且也可以讓學生在獨立處理生活問題時結合實際需求,學會在恰當的時期進行相互幫助,共同學習。因此,教師可以運用團隊的合作,安排班級內部的相互督促檢查,讓學生與學生之間相互提醒,使幼兒在學習和生活中都能保持好獨立意識,不斷強化生活自理技能,促進小班幼兒的集體發展。
四.總結
幼兒的獨立意識在小班生活自理能力教學體系中起到很大的指引作用。因此,教師不僅需要樹立良好的心態,合理地與家長和學生進行溝通,關注學生的獨立意識,突出幼兒的身心發展,在合適的時機向幼兒給予獎勵,從而建立幼兒的自信心,帶動教師和學生兩者的團結互動,推動小班幼兒生活自理能力教學策略的不斷完善。
(作者單位:江蘇如皋市東陳鎮丁北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