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會
內容摘要:現代閱讀是語文測試的一個重要板塊,也是語文教學中的一個重要核心,它可以有效提高學生的文學修養,進而影響到學生的思想以及人生態度。正因為閱讀在語文教學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所以對閱讀的研究一直是學者們的熱點專題。
關鍵詞:高中語文閱讀 語文閱讀教育 讀占鰲頭
一.高中語文閱讀所存在的問題
1、教學目標不夠明確
在語文教學中,語文閱讀的板塊所占比例很大,但它并非與其他語文知識相隔開的,它的板塊具有獨立性,但語文閱讀能力卻是和其他語文知識相關聯的。現在很多老師把語文的閱讀板塊與其他語文知識分開,語文閱讀的目標性不強。所以這樣的語文閱讀教學是空虛而沒有實際性的。學生是教學的對象,而老師的教學又缺乏目標,很明顯與教學的初衷相違背,這直接導致學生對語文閱讀缺少動力,學生在課堂上不能融入到教學氛圍中。還有些老師把語文閱讀單純地當成提高語文成績的階梯,這也嚴重導致學生學習語文不全面,老師教學效果不好。
2、教學方法不正確
在新的教學理念中,教育部門等對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語文教育也不例外,特別是注重教學的多元化。教學的多元化在語文的閱讀方面很突出,它要求老師在教授學生技巧與知識的同時,還要輸入更多的人文知識,全面考慮學生的感情、人生價值觀方面。這種教育主旨是很好的,在實際教學中并沒有發揮重要的作用。例如,老師的教學方法僵硬,教學板塊設計得不好,學生在課堂上只能學到一些語文閱讀板塊上的技巧,其他方面還很欠缺,這種教育方法是不能達到教學質量的標準的。還有的教師教學理念沒有跟隨教學質量標準的腳步,讓學生與老師的立場過于分離,沒有和學生打成一片,無法了解學生的感情以及人文價值觀,導致新的教學標準與教學的舊模式相沖突,無法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3、教學內容沒有與實際生活相結合
現在的應試現象很嚴重,雖然高中的教學已經融入了新的教學理念,但仍然處于應試的狀態。換句話說,語文的閱讀教育是為了應試教育而教的,過于偏重理論知識而忽略了生活的實際情況,導致教育內容與學生的生活不能相結合,甚至出現了脫離現象。這種語文閱讀的教學模式直接影響了課堂氛圍,降低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不僅導致學生不能學習語文閱讀的技巧,還不能增加文學素養,更不用說體現老師的人文情懷了。
二.如何讀占鰲頭
讀是讓閱讀與文章產生對碰的橋梁,要教會學生如何閱讀就要提升學生的閱讀興趣,讀,是一種情感的藝術,在讀文章的過程中。心靈也會有感應,這就讓學生通過眼睛的閱讀,經過口產生心靈的碰撞,從心的角度去感知一篇文章。如何做到讀占鰲頭,老師的指導很重要。
1、注意讀書的量
一篇文章讀多了,就自然能夠體會其中的韻味。一篇文章讀得不夠,就不能感受其中的精髓,朗讀是眼、口、心都并用的一種活動,它可以把字里行間的硬性文字變成可以跳躍在心頭的文字,讀的過程是一種活動,心的過程則是一種藝術,一篇文章的理解,主要在感知這一部分,感知很重要,這個步驟可以進一步理解文章。在感知的過程中,要把握量的一個度,死讀書是沒有用的,讀書重要的是學生能自悟,其中讀的過程,要有量的保證,老師要把時間分配好,讓學生多閱讀、多領悟。
2、包容學生理解上的偏差
閱讀是一種自悟的過程,每個學生的文化背景不一樣,理解能力也有偏差。一篇文章,可能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觀點,高中的測試題目大多都具有開放性與半開放性的特點,所以老師不能規定學生的答題方向。另外,學生對每篇課文的中心都會有不一樣的見解,老師應該從多個角度去觀察學生的理解方向以及理解能力。當學生理解錯誤的時候,老師不能持批評的態度,反而要鼓勵學生多方面去理解文章,發表學生的獨特見解,并通過這個渠道增強老師與學生的互動。
3、用情去讀懂文章
閱讀文章的時候,讀占有很大的比例,只有在讀懂文章的前提下才能有更寬廣的思想空間。真正讀懂一篇文章,就要感悟讀者與文章、作者的感情,每一篇文章都會有一種感情蘊含在字里行間,等待讀者去領悟。在研讀一篇課文時,老師要指導學生展開想象,引導學生的感知能力,并在感知文章的時候,學會欣賞文字的魅力。在學生遇到難點時,老師要在必要的時候分析文章,引導學生提煉積累文章。
4、與課外結合,拓展學生視野
課內的語文閱讀,會讓學生枯燥乏味。老師應該把課內的閱讀延伸到課外去,這樣不僅可以讓學生積累語文的知識,還可以讓學生增強求知的欲望。語文閱讀涉及的學科有很多,比如歷史知識、生活體驗等都有。在閱讀的同時,老師正確引導學生的課外知識,為學生的頭腦注入新的知識,引入新的思想與藝術的源頭。
(作者單位:河北衡水市第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