磐安縣國土資源局 鄭葉飛
山區縣地質災害防治方法的探索
磐安縣國土資源局 鄭葉飛

安文鎮上葛村一角
改革開放以來,經濟社會快速發展,但一些地區的生態環境卻遭到了破壞,空氣、水、土壤等環境資源受到嚴重污染,全球氣候變暖,強降雨等惡劣天氣時有發生,地質災害也防不勝防,世界各地時有發生重大地質災害事件,地質災害區域部分人的生命財產遭受巨大損失。加大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力度,盡最大能力避免或降低地質災害造成的損失,是國土資源部門的工作內容,也是各級人民政府的重要職責。既要加強地質災害隱患點的巡查監測工作,更要加大地質災害隱患點的治理工作力度,確保人民生命財產的安全。
1.點多面廣
磐安縣是一個九山半水半分田的純山區縣,山高坡徒,地質災害點多,分布面廣。全縣存在地質災害點有90個,其中中等以上點有10個。地質災害種類有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下陷四類。全縣19個鄉鎮地質災害隱患點都有存在,點散而廣,防治工作難度大。地質災害隱患點一般分布在村莊、廠房區邊緣、田間地頭附近、公路邊坡地段。因此,一旦出現險情危害性大,損失嚴重。
2.人為因素多
山區山高坡徒,懸崖極易產生崩塌地質災害,泥土坡的容易產生滑坡地質災害,大風暴雨時山谷地段容易產生泥石流地質災害,村莊建在山坳泥土填埋深厚的地段,容易產生地面下陷地質災害,這是地質自然形成的地質災害。山區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空間很小,一個建設項目的范圍都要劈山填坳,不計工程項目建設成本高,山體剖面多,有的剖面高度達30多米;現在建設二級以上公路,講究的是直和平,劈山造路、建橋、穿山洞多,山體剖面多而高,破壞了山體本身的平衡,人為因素導致極易產生滑坡、崩塌等地質災害。村莊周邊的山坡基本上都開發成旱地,由于人類長年累月翻土耕種,破壞了山體表面的整體連接性,強降雨天氣容易產生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質災害。全縣90個地質災害隱患點中,由于直接或間接人為因素導致產生的就有70﹪以上。缺少依山就勢,合理劈山用地的理念和要求,應引起社會各級的高度關注。
3.防范意識淡薄
磐安縣至今沒有發生過大的地質災害,出現的一般是小滑坡和小崩塌,影響少量農戶房屋安全。如滑坡體沖破農戶房屋墻體的現象時有發生,幸好沒有發生傷人的事件。因此,有些干部群眾思想上存在僥幸心理,始終認為不會發生大的地質災害,不重視地質災害的防治工作,缺少防范于未然的理念,對出現的地質災害隱患點只寄希望于政府的投入和清理,普遍存在防災減災意識和能力不強,
4.防治資金保障難
山區縣地質災害隱患點多,防范工作量和災害隱患點整治工程建設投資大,而磐安縣是個欠發達縣,財政收入低,地質災害防治資金保障難度大。防治資金籌措渠道只有二項:一是土地出讓金中提取一部分;二是向省財政爭取一部分地質災害隱患點整治專項補助資金。整合有限資金數量少,而地質災害隱患點整治工程量和資金投入總量大,一個點整治方案規劃和工程資金投入就要幾十萬元到上千萬元,加上防范工作也需要資金投入,如巡查監測人員工資、地質災害隱患點標志增設,宣傳資料印發,還要每年組織一次地質災害應急演練等都需要資金保障,開展一次地質災害應急演練活動就需要資金投入3至5萬元。近五年磐安縣共投入地質災害防治資金達1500多萬元,共治理地質災害隱患點30個,確保每年整治地質災害隱患點5個以上,但跟實際需投資整治的的要求差距很大。
5.部門監管力度不強
一個項目建設的審批,離不開相關部門的連續審核審批。部門在審核審批中往往把關不夠嚴格,有的部門甚至不履行職責,只是走過場。如規劃部門一些干部和技術人員規劃理念不正確,盲木追大求洋,沒有體現依山就勢,反映地形地貌,沒有把地形的個性體現出來,這樣的規劃就沒有它本身的特點。國土、發改等部門監管力度也需要加強,審核審批不能只是程序走過場。
6.缺乏誰造成誰治理的機制
現行各地普遍缺乏地質災害隱患點誰造成誰治理的機制,實際只有公路邊的滑坡體是由公路主管部門治理的。他們也是出于公路確保暢通的需要才這樣履職的。其它的開發區、企業、村莊都沒有這個機制,項目工程建成,周邊出現的地質災害隱患點,及時上報國土資源主管部門就了事,后續的地質災害防范工作由村、鄉鎮、縣人民政府負責,隱患點整治由縣人民政府財政來買單,而造成的單位卻毫無責任。這是機制上造成人為因素產生地質災害隱患點多的客觀原因。

新城區調整公路出口
1.摸清地質隱患點實情,實行分等級管理制度
知根知底,才能掌握實情,是開展地質災害防治的基礎。應組織技術人員對全縣的各個隱患點全面進行調查、勘察,分等級登記管理。小型點的國土員與駐村干部一個月巡查監測一次,中等以上型點的實行半月巡查監測一次的制度。汛期、臺風、多雨時期,要落實村級巡查監測人員每天監測制,有異常情況立即報告當地政府或縣國土資源部門,切實增強村級巡查監測人員的責任。同時應合理落實他們的報酬,并納入財政預算。報酬到位才能實行責任到位。
地質隱患點要設置標志,人員撤退要有線路圖,標志牌上應明確隱患點等級類型。有緊急情況要落實催人撤離信號,做到防范于未然。
2.建立組織,強化部門共同監管機制
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既是國土資源部門的工作內容,也是各級人民政府的重要職責。各級地方人民政府要建立完善地質災害防治領導小組,由主要行政領導任組長,由國土、發改、規劃、財政等主要領導任組員,切實加強領導和協調。政府部門要各司其職,統力協作,形成工作合力,相關部門應著力加以監督。規劃部門要遵循依山就勢,合理、科學規劃,注重生態環境的和諧、協調發展。發改、國土部門要嚴格審核把關,部門要積極主動參與,嚴格審查,密切合作,從嚴監督。確保項目建設不導致周邊地質災害隱患點的發生,從源頭上杜絕新地質災害隱患點的發生。
3.建立應急預案和地質災害應急演習制度
地質災害有時期性、突發性、危害性等特點,要積極、主動防范。地方人民政府年初要制訂地質災害防治應急預案,明確防治的目標、方法和要求。同時要選擇典型地質災害隱患點,組織相關部門及鄉鎮村干部和群眾開展地質災害應急處置演習活動,指導、教育干部群眾提高地質災害防治工作重要性的認識,切實增強地質災害防治意識,提高地質災害防治能力,保障隱患點附近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
4.建立誰造成誰治理的責任落實制度
山體本身是一個平衡的整體,可由于工程項目建設劈山用地,產生許多山體剖面,村莊周邊山坡地長期耕種,破壞了山體本身的平衡,極易產生滑坡和崩塌地質災害。應建立誰開發、誰造成、誰治理的工作責任機制。產生新的地質災害隱患點的,責承相關單位限期治理,逾期不予治理的,由政府征收地質災害治理費用,由政府負責治理。造成危害后果的對單位負責人追究法律責任。促使開發建設單位提高地質災害防范意識,避免地災隱患點的產生,降低政府地質災害防治資金投入,可有效減少地質災害隱患點的數量。
5.嚴格執行“巡查、值班、速報”地質災害防治制度
依據地質災害的特點,汛期、臺風季節、連續降雨時期是地質災害容易發生的時候,國土資源部門、鄉鎮村干部要嚴格執行“巡查、值班、速報”地質災害防治制度,做到巡查監測動態掌握到位、避險轉移安置到位、值班協調到位,出現問題及時報告到位。相關部門與鄉鎮政府領導要坐鎮指揮,相關科室人員與駐村干部及國土資源管理員應深入到村到點,督促地質災害隱患點巡查監測人員加強巡查監測,指導和配合村干部群眾認真做好地質災害的防治工作。對重點隱患點要做好人員的撤離和安置工作,確保地質災害隱患點附近人民生命財產的安全。

深澤鄉殿口村對成公路暈坡
6.增加政府對地質災害防治資金的投入
對已產生的地質災害隱患點要認真編制治理規劃,制訂隱患點整治方案,根據政府財政承受能力,有計劃、有步驟地組織力量開展地質災害隱患點的整治工作。政府應拓展地質災害防治經費的征收渠道,鼓勵民間資本參與地質災害防治項目工程建設,有效提高地質災害防治資金的保障能力。同時要注重地災點治理項目建設的工程質量,提高項目工程建設時效,強化專項資金施用監督,切實注重治理效果。確保每年投入地災防治資金達200多萬元,完成5個地質災害隱患點整治任務。促使地質災害隱患點數量的逐年減少,有效提高抗災、減災的工作水平。
7.實行考核、問責工作機制
為提高各級政府對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把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列入年度工作考核內容。年初上級政府與下級政府層層簽訂地質災害防治目標管理責任書,明確工作目標和責任。同時對地質災害防治不力,造成危害結果的,實行責任追究制度,促使各級政府認真履職,有效提高政府防災、減災的能力。
在一些地區生態環境惡化,以及全球氣候變暖,強降雨等惡性天氣增多的大環境下,地質災害等次生災害極易發生,地質災害防治形勢明顯加劇。各級政府干部要增強責任意識、憂患意識,切實提高地質災害防治工作重要性的認識,嚴格執行“巡查、值班、速報”的地質災害防治制度,全面實現誰造成誰治理制度,加大政府資金投入和隱患點的整治力度,有效提高防災、減災能力,確保人民生命財產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