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善縣國土資源局 嚴津津
嘉善縣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初顯成效
嘉善縣國土資源局 嚴津津
為加快國土資源管理職能轉變,進一步提升服務水平,從2013年11月14日開始,浙江省國土資源廳陸續委托下放包括農用地轉用及土地征收、調整〈撤銷〉建設用地批文盤活批而未供土地轉用指標、農村土地整治項目立項及拆舊區調整審批等方面的審核審批權限。嘉善縣作為土地行政審批制度改革首批委托下放試點縣,積極探索科學配置審批權,主動做好行政審批層級一體化下放事項承接工作。截至目前,該縣共批準15個建設用地報批批次,項目219個,用地2157.8畝。調整(撤銷)建設用地批文盤活批而未供土地轉用指標盤活批次5個,項目26個,盤活指標461.7畝。農村土地整治項目共立項審批10個,拆舊區總面積1133.03畝,建新區總面積1443.15畝。縣鄉兩級規劃預留指標落實方案涉及鄉鎮5個,項目45個,共使用預留新增建設用地指標1094.1畝,使用預留基本農田指標709.2畝。另外,批準調整農村土地整治拆舊區項目12個,面積317.2畝,批準建設占用標準農田置換項目3個,面積310.082畝,取得了較好的成效。
以行政審批權限委托下放試點為契機,對全局業務實施空間和內容上的“雙調整”。一方面,梳理局各科室機構設置和業務職能,按照“能近則近、能合則合”的原則,相關科室以合署辦公的方式進行空間上的“職能聚攏”,將局原有11個業務科室和部分事業單位進行整合,包括規劃科、耕保科、統征辦、整理中心合署;建設用地辦理中心、土地勘測中心、信息中心、地價評估所合署;利用科、地籍科、儲備中心、地產交易所合署。另一方面,根據業務需求,改變現有傳統科室職能內容劃分,從科室主導向業務主導轉變,推進系統內部職能整合和人員調整,形成生產保護土地、合理供應土地和跟蹤監管土地三大業務新區塊。機構改革后,結合原有的人教監察和辦公后勤二大保障,及法規科、監察大隊、礦管科、信訪室等土地管理秩序一張網絡,構建起更加高效、有序的“321”業務新框架。
減少行政審批權限流轉“節點”,將各類建設用地內部審批事項及辦理職能從原相關科室進行剝離,集約歸并至建設用地辦理中心,形成以國土窗口負責審批各類行政許可和服務事項、辦理中心負責內部涉及建設用地審核事項的“一前一后、一外一內”審批新格局,剔除不必要環節,有效改善原科室間流轉延遲,大大提升各類審批事項流轉速度。以農用地轉用及土地征收審查報批為例,原先由規劃、耕保、地籍、整理、法規等科室進行串聯或并聯審查,一旦某個科室提出異議或擱置,整個審批流程就會“卡殼”。職能集約后,報批涉及的各個環節基本全部劃入建設用地辦理中心,對同一審批事項實行“一人一事”審批制,審批責任清晰,審批過程可控,審批時間由原先的60天縮短為20天,提速67%。與此類似,農村土地整治立項由原先的11天縮短為6天,提速45%;規劃局調由原先的7天縮短為2天,提速71%;標準農田占補、置換項目申請審批由原先的33天縮短為3天,提速90%。

市國土局會同市審改辦對嘉善審批制度改革落實情況實施評估
根據法律法規和“三定”方案的相關規定,對本部門行使的職能、權限全面開展摸底普查,依照類別予以分類、歸集、整合、列表,形成權力清單。同時明確每項職權的具體承擔科室、實施依據、監督電話等內容,把每一項權力的行使過程進行分解,通過流程圖的形式編織透明化的步驟。在流程圖上還配套設置了權力行使的內容、依據,并在權力運行的關鍵處進行了風險點提示,切實做到“權力清單化、運行流程化、流程規范化”。尤其該局明確承接、下放、取消和保留行政審批事項清單,執行法律法規不走樣,依法將涉及的行政許可和非行政許可進行梳理,共梳理出行政許可權力清單10項,非行政許可權力清單13項。并且充分利用與嘉興市國土局一起開發的信息系統,做好屬地生成、表式審批、全程通用,確保審批材料齊全,審批行為規范。

省國土廳審批處調研員孫操來嘉善調研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工作
一是實行行政審批“首席代表”制。授權行政審批“首席代表”,負責集中審批事項的審批(核),在對外的審批文書上,除法律法規規定必須由法人代表簽字外,由“首席代表”簽字或加蓋領導印章。二是出臺績效管理工作制度。逐步完善國土資源勤政廉政績效管理平臺,將各類審批事項納入平臺管理,同時完善了應急補件制、跟蹤督辦制、預約辦理制、協助辦理制等服務制度。三是完善行政過錯責任追究制度。按照“有權必有責、用權受監督、違法受追究”原則,從行政審批、行政登記、資金管理、行政處罰等12個方面界定了78項責任追究行為規定。四是建立“考學”業務培訓制度。省、市行政審批(核)權限下放后,組織工作人員開展崗前培訓,熟悉下放審批事項的法律依據、審批條件、運行程序、硬件要求等,提高工作人員的綜合素質和業務能力,以適應集中審批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