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少凱
近年來,我國高校的外語專業遇到了嚴重危機。這個危機主要來自于全社會普遍提高的外語水平(尤其是英語水平)。外語專業培養出來的學生面臨著尷尬的處境——與非外語專業的學生相比,外語專業學生似乎不具備什么專業特長。這種情況下,很多人甚至質疑高校外語專業是否有必要繼續存在,以及外語的專業性究竟在哪里。對于當前外語專業面臨的危機,外語教育界并非沒有反思。十幾年來,許多專家學者提出“在外語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意識”、“在外語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在外語教學中發展學生的思辨能力”等觀點,這些觀點對改變外語教育現狀具有相當深刻的啟迪作用。
一.研究內容
本課題組從2010年開始,就一直進行4C英語教學模式的探索。所謂的4C指的是:預制性詞塊(prefabricated chunks),文化背景知識(cultural context),語言應用能力(competence)以及思辨能力(critical thinking)的首字母縮寫。其中,預制性詞塊是英語教學的基本單位;文化背景知識是教學的載體;語言應用能力包括英語語言能力(linguistic competence)和交際能力(communicative competence),是工具和技能;而思辨能力是核心。
詞塊,通常被稱為lexical phrases、prefabricated speech 或fixed combinations,指的是同現頻率較高、形式和意義較固定的大于單詞的結構,包括多元詞塊、習俗語詞塊、短語架構詞塊和句子構建詞塊(Nattingger & DeCarrico 1992)。詞塊結構的構成由于具有語法結構和語義搭配的雙重作用,通常作為整體進入人們的記憶,有助于提高語言表達的準確性和流利性。桂詩春等學者通過研究中國學習者的大量英語語料發現,詞匯搭配錯誤是中國學習者最常見的錯誤。
以詞塊為基本教學單位,結合語言應用能力和文化背景知識,重點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這種教學模式,既可以提高學生的語言交際和運用能力,又使學生掌握了豐富的對象國的文化傳統和習俗,同時又對學生的思辨能力的培養起著積極的促進作用,使學生不再是單純的語言機器,而是語言的思想者和創造者。此外,英語人才的“思辨缺席”現象已引起了學術界的廣泛關注,思辨能力已寫入英語專業的培養目標,即“注重培養獲取知識的能力、獨立思考的能力和創新的能力。”本課題組認為,地道的語言、準確的表達是邏輯思維的前提,是創新精神的根本。已經有學者(孫有中等)證明,詞塊運用能力越強,英語語言能力就越強。英語語言能力越強,就越能準確地表達思想,進行邏輯思維,思辨能力越強。反之,思辨能力越強,判別文化語境能力越強,英語語言能力就越強,對詞塊的掌握運用能力就越強。詞塊掌握能力與思辨能力都以英語語言能力為媒介,三者互相促進,互相作用,三者的關系可表示如下:詞塊——英語語言能力——思辨能力。
二.教學過程
本課題組選取我院的省級精品課《高級英語》作為試點,課本為張漢熙主編的《高級英語》(曾先后使用了第一版、修訂版和第3版),主要教授的學生為英語專業大三年級的學生,針對當前外語專業的大學生普遍存在三種“缺失”現象,進行了精心的教學設計。所謂三種“缺失”現象,一是指思辨能力的缺失,即缺乏獨立思考、判斷、創新的能力,從而造成千人一面的現象;二是文學素養的缺失,學生只注重語法和詞匯的學習而忽視了文學根基的培養,造成了大量的中式英語和中外文化的斷層;三是翻譯實踐能力的缺失,學生的理論水平也許比較高,但一到實踐工作中就素手無策,舉步維艱。
在教學模式的設立上,我們建立了基于詞塊的外語教學和學習模式。傳統英語教學建立在心理學的刺激—反應基本原理之上,這種教學方法以教師作為主導,學生完全處于被動地位,是以結果為主導(product-oriented)。新的教學模式從建構主義理論出發,建立以學生為中心,以詞塊為基本教學單位,以過程為主導(process-oriented)的英語教學方法,提倡過程教學法、workshop和project-based項目式學習等方式,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在教學內容上與內容依托式(content-based)的緊密結合,做到言之有物,不單純地以語言技能教學大綱為指南,而是根據學生即將學習的內容組織教學。在課堂組織上,要積極運用詞塊讓學生表達思想、分析問題和進行邏輯思維。具體的運作方式如下:
1.在預習階段,讓學生找出每單元課文中的詞塊,建立一個以詞塊為核心的詞匯庫(wordbank),給出相應的漢語翻譯。這需要學生仔細預習本單元的課程,并做大量的筆記才可以完成。
2.課堂講授時,盡量減少教師的講授時間,多讓學生進行講授。如奧巴馬的文章“A More Perfect Union”,全程都是學生講解,老師只是進行適當的點評,極大的調動了學生積極性,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同時,采取個人或小組形式(workshop),讓學生準備課題并在課堂上進行演示,即project-based 項目式學習等方式。每節課都讓學生進行10-15分鐘的presentation,讓他們把預習的內容呈現出來。
3.文化背景知識方面,基本都是學生準備,并以PPT的形式進行講授。例如,在講授Love Is a Fallacy 一課時,其中有“Whats Polly to me,or me to Polly?”選自莎士比亞的《哈姆雷特》,而且涉及希臘神話中的Hecuba(赫卡柏,特洛伊國王普里阿摩斯之妻)的故事。讓學生自己進行文化背景知識講解,能有效地促進他們對西方文化的了解,增加他們的文化底蘊。
4.設立了詞塊翻譯庫。國家教育部英語專業大綱推薦了近百部英語專業學生需要閱讀的文學名著,這些名著可讀性強,語言規范,代表性強,趣味性強,思想性強,注重思辨能力的培養和塑造,與現實相關性強,對于提高學生的文學素質,了解英語國家的社會文化知識,提高學生語言能力起著積極的作用。所以,我們結合這些名著,設立了詞塊翻譯庫,通過把文學名著閱讀與詞塊學習結合起來,能夠培養學生獲取知識的能力、獨立思考的能力和創新的能力,而地道的語言、準確的表達是邏輯思維的前提,是創新精神的根本。通過組建學習團隊,分別對四種文體——議論文、說明文、記敘文和新聞共70,000多個詞塊進行整理。
三.結語
本課題把詞塊教學作為教學的基本單位,重點培養學生使用預制性語言的慣性思維,提高語言的準確度和流利度,做到“言之流利”。同時,融合內容依托式的教學模式,激發學生通過目的語思考,學習新知識,有利于學生把聽、說、讀、寫四種語言技能自然地結合起來,做到“言之有物”。另外,通過文化背景知識的融入和過程為主導教學方式的使用,重點培養學生的邏輯推理、判斷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做到“言之有理”。這樣,從“言之流利”,到“言之有物”,再到“言之有理”,完成了英語教學從培養學生的語言技能,到培養學生具有廣博的語言知識,再到培養學生具有較高的人文素養的三步跨越。
[注:本文為沈陽大學校級教學改革立項:基于詞塊的4C英語教學模式探索的研究成果,項目編號為20122095。]
參考文獻:
[1]戴煒棟 王雪梅.對外國語言文學學科戰略規劃的思考[J].外語界.2012 (3)
[2]楊玉晨.英語詞匯的板塊性及其對英語教學的啟示[J].外語界.1993(3)
[3]孫有中,金利民.英語專業的專業知識課程設置改革初探[J].外語教學與研究.2010(04)
[4]Nattinger J & DeCarrico J.Lexical Phrases and Language Teaching[M].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2.
[5]黃源深.英語專業課程必須徹底改革——再談“思辨缺席”[J].外語界. 2010(01)
[6]常俊躍,劉曉蕖,鄧耀臣.內容依托式教學改革對英語專業學生閱讀理解能力發展的影響分析[J].中國外語.2009(03)
[7]孫有中.突出思辨能力培養,將英語專業教學改革引向深入[J].中國外語.2011(03)
(作者單位:沈陽大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