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小紅
一.小班兒童生活自理教學與“寓教于樂”
(一)小班兒童生活自理教學
小班兒童生活自理教學,是指教師結合幼年學生的身心需要,通過小班教學的形式去教育學生進行生活中的自我服務行為。學生相對年齡比較小,在從家庭轉移到幼兒園階段中轉移和學習的過程中,學生是慢慢開始通過對圖片、言語或行為等多種自理因素的渲染和指導,從而在生活中提煉與吸收適合于自己基本的生活處事知識和能力。
(二)寓教于樂的定義
“寓教于樂”,取自于古羅馬詩人和文藝理論家賀拉斯創作出的經典文藝學術作品《詩藝》?!霸⒔逃跇贰?,字如其意,就是把快樂與趣味寄托在教師的教學中。在小班兒童生活自理教學設計中,寓教于樂就是希望教師能結合小班人數較少的特點,聯合班級內部各位幼年兒童在獨立處理生活活動時期的表現,從而合理地加入良好的教育設計策略:一方面,小班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適當增加學生學習的趣味,在智力和體力指導中給予幼年兒童更多的快樂與自信;另一方面,幼年學生因為獲得了教師或家長的贊賞,從而在不知不覺中加強學習過程的配合程度,在潛意識中增強教師設計出的教學策略的成效。
(三)兒童教學與寓教于樂的聯系
在幼兒園小班教學中,很多學生都是家里的獨生子女。由于自己作為“小皇帝”或“小公主”等享受型的身份,很多小朋友都會直接或間接地把“家務勞動”與“家庭里的成年人”掛上等號。由于家長容易認為兒童的年齡比較小,身心發展有待提升,對于兒童的生活自理能力和自我服務意識,家長們很多時候都會選擇直接地忽略,從而在不知不覺間造成子女出現依賴性太強和自理反應太差等不良反應。教師的教學本意就是要配合家長對學生的身心發展進行合理的指導和培養,所以,教師可以遵循“寓教于樂”的本性,提高學生的教學策略,促進學生、家庭和學校三者共同協助,共同合作,共同發展。
二.兒童生活自理差的尷尬原因
幼兒園階段的學生是剛剛從“家庭”轉移到“學校”。學習環境和人際關系的變化很容易會使學生產生陌生感和排斥感。同時,很多兒童在家庭里一般是有爺爺奶奶或爸爸媽媽等大人幫忙處理問題,所以,很多學生在單獨面臨問題時,就可能會因為年齡心態、生理反應和依賴慣性從而產生的不知所措。在學校里,同樣會遇到這種情況,依賴性讓學生的自理能力偏低。
三.小班兒童生活自理教學中的寓教于樂
(一)及時更新教學模式,培養學生的好奇心和自信心
兒童生活自理的活動是包括很多種內容的,如自己穿衣服、拿著勺子去吃飯或者睡前睡后刷牙等??陀^上而言,幼兒園階段的學生一般都很少留意生活中的細節,而且在家中一般都有大人幫忙處理相關問題。所以,當學生需要獨立解決生活問題時,教師更需要指導學生結合學生的身心需要、生活習慣和性格特征等多種因素,去合理地安排出恰當的教學思路。例如,教師在設計和分析生活自理知識的講課模式時,不僅需要及時地收集和分類一些和生活自理有關的最新版的教材,而且也需要及時考慮學生在現實生活中的實際言語舉止、反應效果及配合程度等培養學生的好奇心和自尊心,慢慢在理論與實際的指導下提高自理能力。
(二)強化與家長的溝通合作,合理安排動手活動
學校教育離不開家庭教育,家長是兒童的啟蒙老師。教師如果想更有針對性地培養學生的生活自理能力,想做好小朋友的培養和訓練,就離不開家長的配合。這一方面需要主動地跟各位家長進行定期、合理、及時的溝通,如每個學期召開一次或幾次的家長座談會,及時向家長宣傳孩子能力培養的重要性等,從而改變家長可能存在的“包辦”誤區;另一方面也要結合不同學生的個性差異和學習狀態,合理地安排學生回到家里的動手活動,如自己穿衣服、刷牙洗臉和整理床鋪等。在這樣的前提下,及時跟家長溝通合作,督促家長積極地配合教師,從而提高學生的獨立意識。
(三)增強集體合作意識,提升課堂的快樂氛圍
小班兒童教學是學生身心生長發育的關鍵期。教師如果想樹立兒童的自信心,讓學生懂得“自己的事情自己做”這一客觀規律,那么,就可以在學生學習自理能力技能過程中,合理地渲染班級的集體氛圍,擴大學生的生活圈,豐富學生合作活動和自理模式,指導學生在處理問題時的愉快感,開始培養兒童在處理生活問題時的自理意識、自理反應和自理調節。當兒童參與到班級的集體合作時,就可以打破自我意識,學會在學習和生活中關注身邊的人,從而一邊學會多提問、多動手、多觀察,一邊是提升課堂教學的愉悅氣氛,進一步反映出教師在兒童生活自理教學設計中的“寓教于樂”原則。
四.總結
總而言之,生活自理是人類的基本生存形式,因此,小班兒童生活自理教學是幼兒園教學策略中必不可少的教學內容之一。教師如果想更綜合、更全面、更豐富地促進兒童的身心發展,那么,在設計教學策略時就需要遵循“寓教于樂”原則,從而促進師生愉悅合作,共同發展。
(作者單位:江蘇省如皋市東陳鎮丁北幼兒園)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