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jié)又要到了,“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我自然而然地想起了我的父親。家父于一九一二年農歷二月初二誕生,一九八五年農歷五月十一逝世。屈指一算,今年父親的誕辰是一百零二周年,逝世是二十九周年。清明過后,他老人家的忌日也快到來。日有所思,夜有所夢,父親的音容笑貌時而出現(xiàn)在夢中,那些深深印在腦海中的事兒又浮現(xiàn)出來。
拒貪教子。那是土地改革時期,我的大哥剛好十八歲,是村上的一名民兵干部。一天晚上,他扛著一籮筐稻谷回家,剛進家門,父親就問這谷子是怎么得來的,大哥毫不隱瞞,一五一十相告,說是村上繳了那么多谷子,我們幾個頭頭,各人分了一籮拿回來了。父親追問,全村的窮苦人家都有嗎?大家沒有,就你們幾個有,那怎么行!大哥說,這是初次,以后不敢了!父親斬釘截鐵地說:“不行!有了初一,不愁初二,趕快退回去!”還有什么可說的,大哥扛起那籮谷子就回村上去了。母親在一旁無語,她用眼神告訴家人,你看,還是你們老子厲害!人們常說,小洞不堵,大洞難補。馴牛重在初次下田的第一鞭,教子重在防患于未然。此話真的不假,大哥從村上的民兵隊長干到鄉(xiāng)公所的干部,而后升為區(qū)長、區(qū)委書記,有過波折,歷過劫難,沉沉浮浮,最后光榮退休,大半輩子的國家干部生涯,“莫貪意外之財,莫飲過量之酒”,他一直堅守自修的道德底線,看來,嚴父教子的“厲害”也有其一功。
架橋求孫。修路架橋,多做好事,父親一貫稱道且身體力行。特別值得一說的是,我家大嫂婚后連生三個女兒,父親嘴上沒說,但大家都心知肚明,要是添個孫子,當爺爺奶奶的會幾高興呀!只見父親修路架橋更加重視了,他特意到鐵匠鋪里打了一把“三不空”,就是那種鐵榔頭兼鐵鋤頭式的石工工具。我那時經常陪父親去架橋,有石板的,有木板的,父親石工木工活都會。有人見父親在橋下叮叮當當敲打,就笑著說:“唐師傅,您又做好事了!您老要添福加壽的呀!”有人深情而又詼諧道:“您老一定會添個寶貝孫子!”父親連連回應:“是是是,承您金言!承您金言?!”之后,大嫂接連生三胎,都是男孩。當時還沒有搞計劃生育,多子多福,人興財旺,是人們熱切期盼的。父親畢竟是從受苦受欺壓的舊社會走過來的人,腦海中男丁傳代,香火不斷的封建傳統(tǒng)思想有著深深的烙印。但不管怎樣,父親為善處世,躬身踐行的美德應該值得肯定,值得后人學習。
給兒孫取名。父親沒讀過什么書,但記性好,悟性高,古往今來,耳聞目睹,所見所識,絕不遜色于那些讀過些許詩書的人,談古論今,講故事,說幽默,堪稱里手。就說給兒孫取名一事吧,大哥出生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父親給他取名為“國藩”。父親講過,湖南的曾國藩是清朝的著名大臣,他的名聲如雷貫耳,曾家出了個曾國藩,我們唐家就來個唐國藩吧。我是共和國同齡人,家鄉(xiāng)武岡一九四九年十月解放,我剛好在家鄉(xiāng)解放的這個月出生,父親就給我取名為“國光”,很明顯,他是指望兒子長大后盡力為國爭光呢!對孫兒呢,父親見頭孫子出生,高興地說,糧食鋼鐵是國家的兩大寶,就叫“糧鋼”吧,后來取“糧”的諧音字“良”,改用“良鋼”。二孫子取名為“良方”,因為父親做木工,最看重優(yōu)良的木方,很明顯,父親望孫成良材。爾后二孫子讀書了,老師將方字加了個草頭,就叫“良芳”。三孫子取名為“良東”,《東方紅》這支歌,父親最喜歡唱,可以說,父親對“東”字情有獨鐘。我的兒子在孫輩中是老四了,父親說我讀的書比他多,算家里的秀才,就由我自己來取吧,兒子是天剛亮的時候出生的,我就取名為“剛亮”,父親應允,但還是放心不下,特地對我說,他是滿房中的孫兒,年紀最小,越小越要勇敢,就叫“良勇”吧。父親對小孫兒的企盼值之大我深為理解,盡管現(xiàn)今“良勇”這個名字不用,但爺爺對孫子的衷心期望,我不止一次對兒子說過。
我的堂兄與他的兒女的名字也都是我父親起的。我父親親兄弟兩個,父親是兄,其弟被抽當“照相兵”,即先照相入冊,后被抽丁。叔父入伍后,一直杳無音信,叔母守寡憮兒長大成家,直至終老。父親將侄子當兒子看待,起名叫“國清”,寓意為河清海清國泰民安天下清。國清的兒子起名“良久”,良久在親堂姐弟中排序第九,久九諧音,取天長地久之意。看看孫女吧,我大哥兩個女兒,依次取名為“和云”“貴云”。國清兄的女兒三個,依次取名叫“春云”“菊云”“小云”。我的女兒我取名“娟”,父親說叫“娟云”吧。云要和,和為貴,“云”與“貴”領先,各種云朵隨之而來,長大婚嫁,相夫育子家聲振,祥云永駐幸福來,真是大喜大樂也!
想起父親一生的往事,點點滴滴無不潛移默化于后輩子嗣。在此,我拈來一副五字聯(lián),湊成四句,以述懷作結吧:心田先祖種,福地后人耕。妙對高懸頂,如同鐘鼓驚。
(唐國光,中學高級教師,中華詩詞學會、中國書畫家協(xié)會、湖南省作家協(xié)會會員。現(xiàn)居廣東深圳市。)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