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寶慶
〔關鍵詞〕 語文教學;教學藝術;學習興趣
〔中圖分類號〕 G633.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4)10—0062—01
一、存在的問題
1.興趣不濃,學習缺乏主動性,不愛學。語文教師都有這樣的感受,現在的孩子越來越聰明活潑、見多識廣,但是對語文課的學習興趣卻未見得提高多少。課堂上,心不在焉、顧此失彼;作業中,書寫潦草、馬虎應付者比比皆是。教師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想方設法也難以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那么,學生為什么會對所學知識沒有興趣呢?我認為主要有以下幾方面原因:一是學生的學習缺乏目的性,盲目被動,成績差,壓力大導致學生厭學。二是教師缺乏教學藝術,課堂單一死板,師生情感交流不夠,教師缺少人格魅力。三是學習內容脫離學生實際,偏難或者過易。
2.方法欠佳,學習效果不明顯,不會學。近日,我在批改作業時發現,一道選擇題的錯誤率超過90%!經過詢問才知道,原來是書后答案印錯了。但更令人吃驚的是,竟然有超過6成的學生想都沒想就按照錯誤的答案改了!這不單純是學生掌握知識不到位的問題,更重要的是暴露了很多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表現出來的沒有主見、缺乏自主精神、過分依賴老師和標準答案、學習能力欠缺的問題。可以說超過半數學生不會學習,并且學生年級越高學習的主動性和獨立性越差。這是因為學生年級越高,所接受的傳統教育模式就越是根深蒂固,他們就越是習慣于機械式地接受而懶于自主探究。
二、對策
1.建立融洽情感,注重教學藝術。
(1)樹立平等意識,適應教學實際。樹立平等意識,就要努力研究學生的學習心理、知識水平、接受能力,以使自己的教學適應學生的需要。不同屆的學生其學情不同,就是同屆學生,任教不同的班級也要做到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必要時隨時調整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
(2)注意言談舉止,強化人格魅力。
語文教師在施展語言魅力方面無疑擁有得天獨厚的優勢:課堂外,你既可以像一位充滿愛心和智慧的長者,循循善誘;又可以是一位平等親近的友人,娓娓而談。課堂內,你可以用貼切的比喻引發學生聯想想像,用恰當的設問制造懸念,引導學生深究底里;你也可以借助氣勢流暢的排比激起學生感情的波瀾,運用適當的反復加深學生的印象……實質上,從你口中流淌出來的精言妙語就是運用祖國語言最生動、最有感染力的典范。
(3)講究教學技巧,激發學習興趣。
如,在學習《爸爸的花兒落了》一文時,我拋出兩個延伸性問題:假如爸爸沒有這樣粗暴地“逼”我上學,你認為“我”在以后的學習生活中會怎么樣?爸爸為什么總對“我”提這樣那樣的苛刻要求,而不對弟弟妹妹這樣,是不是爸爸偏心?這樣不停地“貶低”父親,實際上是為了讓學生在替父親極力辯護時理解父親的良苦用心,為正確理解深沉的“父愛”做鋪墊。在此基礎上再讓學生聯系自己的生活體驗,談談對這種“父愛”的理解,這樣一來學生對課文主旨的把握也就準確到位了。
2.強化基礎知識,養成基本技能。
(1)識記鞏固能力。學習是從識記開始的。語文教學要緊扣課本,落實字詞句,弄清篇章結構,掌握手法技巧。準確理解,扎實記憶,點滴積累。一切知識只有在理解的基礎上,才會記得準確牢固。這是因為,理解了的東西會與過去鞏固了的知識發生內在聯系,它的存在不是孤立的,而是被納入到已有的知識系統中去,成為其中的有機組成。相反,不理解的東西總是作為孤立的、在內容上與過去經驗沒有聯系的東西出現在頭腦中,不理解的東西即使暫時能背,遲早也會遺忘的。所以,我們在教學時要突出理解這一環節,學生積累的字、詞、句、段多了,大腦中就會形成一種自覺而有效的識記鞏固能力,從而與以前學過的知識形成鏈接,在以后的學習中自然就能夠融會貫通、靈活運用。
(2)思考表達能力。表達能力是一個人不可缺少的技能,語文教師必須認識到這一點,努力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課堂上,教師要善于捕捉學習時機,適時訓練學生的思考表達能力;以問題為窗口,啟發學生深入思考,鼓勵學生各抒己見,大膽發言。誠懇表揚他們精辟的思想見解,修正完善他們認識的局限和失誤;以寫作為契機,創設情境,倡導學生書寫自己對生活、對人生的點滴感悟。在此基礎上,再因勢利導,循序漸進地給學生點撥寫作技巧:指導他們如何立意取材,如何謀篇布局,如何表情達意……當然作為教師,我們不可能把所有的學生都培養成演講家,但把學生培養成一個能自然流利地表達自己情感的人,這既是教育的必須目的,也是教育的可能效果。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