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靈波
隨著網絡的迅猛發展,網絡日益深入人們的日常生活并深刻地改變著人們的生活方式。同時網絡高科技的應用所帶來的負面影響之一——網絡成癮也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重視。未成年人網絡成癮現象就是當今社會的一個突出問題,嚴重影響未成年人的成長成才。
案例一:L是2010年我擔任初三畢業班的班主任時的一個非常特別的女生。父親早亡,母親再婚再育,在家中她感覺自己成了個“多余人”。她不僅僅缺少父愛,還因為母親忙于生計,加上繁重的家庭負擔,而疏于對L的管理,L從小就形成叛逆、多疑、冷漠、自閉的性格。在周記中寫到母親時,總以“那個女人”來代替。開始經常在同學家蹭網上,被同學家長勸阻后又偷偷地進入黑網吧。在一次考試作文中,她竟然全文詳細地描述在黑網吧如何上網的經歷和場面。我馬上與家長聯系溝通,之后她被家人管控約束,不再去黑網吧,但是由于網癮作祟,無法控制自己。于是她偷拿家中的錢自己買了個手機,晚上沉迷于上網聊天、游戲等,一直沒被父母發現。因為長期日夜作息時間紊亂,每天上課精神萎靡、無法認真聽講,并與同學關系冷漠,缺少朋友。
案例二:之后我又擔任初二的班主任,J是我班上的學生。初一他成績在班級名列前茅。為了獎賞J在學校的優異表現,在暑假期間父母專門為他買了電腦裝上寬帶。由于父母平時忙于上班,無法對J上網情況進行有效監控。J開始只是在網絡瀏覽網頁,看看新聞、小說等,之后J受游戲的誘惑,慢慢地迷上了游戲,有時在晚上趁父母睡著后通宵達旦玩游戲。慢慢地在游戲的刺激下,逐漸對網絡、對游戲形成依賴。而且更為可怕的是,由于父母對J一直信任,父母對J的行為一直沒有發現。直到進入初二考試成績一落千丈,與學校交流溝通之后尋找成績退步的原因時,才發現這時的J已經網絡成癮了。
從以上案例來看,未成年人正處于青春期,學生思想較為單純,受不住外界的影響和誘惑。未成年人網絡成癮有兩個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未成年人的自身原因,包括成癮個體的人際狀況、人格特征、學業成績、態度、動機、生活狀況、心理健康狀況等個人原因的出現。另一方面毋庸置疑是由于家庭教育的缺位與疏忽造成的,把孩子一步步地推向網絡。青春期是人生關鍵時期,一旦家庭教育缺位或者父母忽視與孩子的溝通,這樣容易造成孩子在繁重的課業情況下,從網絡中尋找發泄的突破口。在未成年人如此重要的人生階段,如何陪著孩子在這一關鍵時期成長呢?針對網絡成癮現象,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重視家庭教育,筑起未成年人網絡成癮的第一道防線
(1)家長要以預防網絡成癮為主。一要日常生活中規范自己一言一行,言傳身教,時時處處起到表率作用。二要努力營造一個健康積極向上的家庭環境以及溫馨和諧、充分溝通、情感表達順暢的家庭氛圍。三要在家中多觀察多發現,處處留心,防患于未然,把網絡成癮現象遏制在萌芽狀態,以免危害孩子的健康成長。四是家長要引導孩子多理解、體諒父母,啟發孩子的責任意識,教育孩子勇于承擔。安排孩子在平時生活中做合理的家務活,逐步改變孩子對網絡強烈的依賴感,以免孩子因為精神的空虛與孤獨而寄托于網絡。
(2)家長要引導孩子正確對待網絡。網絡是一把 “雙刃劍”。網絡給孩子提供了豐富的學習資源,也是孩子學習和了解社會、參與社會的必備技能的一種工具。然而一旦沉迷于網絡,網絡成癮,禁錮在自己狹小的網絡世界,容易造成性格內向,情感狹隘,對家庭與學校以外的事物感到陌生,缺乏安全感。同時家長要學會換位思考,加強與孩子的溝通。教育孩子時不應一味地追求分數和成績,而忽略了孩子的情感需求;不要過多用命令式的語言來要求孩子,要善于與孩子溝通,與孩子平等溝通,學會做孩子的朋友。
二、學校教育與社會教育相結合,立體防范,多重合作
(1)家校有效溝通,是共同促進未成年人健康成長的一個有效途徑。平時多觀察,多溝通,了解學生的興趣愛好,了解學生的內心世界,多管齊下,有效地引導學生在成長道路上健康成長。同時,學校豐富學生的課余文化生活,在減輕學生學業負擔的同時培養學生廣泛的興趣愛好,讓學生回到正常的學習軌道上來。
(2)社會應該營造良好的育人環境。正規的營業網吧一般不允許未成年進入,然而一些旮旯角落里出現的“黑網吧”卻成為未成年人“網絡成癮”的溫床。針對“黑網吧”現象,首先電信部門要切實負起社會責任,從源頭上控制“黑網吧”的存在。同時作為有關主管部門要求更好地加強監督,充分發揮人民群眾舉報的積極性,加大檢查和懲罰力度,從而避免“黑網吧”作坊式的生存甚至泛濫,不讓“黑網吧”有其存在的土壤。
要關愛未成年人,共創美好未來。未成年人是身心發育尚未成熟的群體,需要社會和家庭給予特別的關心和愛護。他們在進入學校走向社會的過程中必然會對成人的言行舉止、人生價值、社會奉獻用自己的眼光進行審視與評判,做出新的人格定位。因此,需要立體合作,齊抓共管,更好地引導未成年人健康成長,更好地構筑起未成年人網絡成癮的多重防線。
(江蘇省張家港市大新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