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永勝+楊和財+房玉林
摘要:培養具有普世的葡萄酒質量觀、衛生觀、安全觀的高層次人才,已成為葡萄酒行業人才培養的重要任務和目標。“葡萄酒法規”課程旨在通過將葡萄酒標準、規章、操作規范、法規等與葡萄酒學的基本概念、技術和機理的緊密結合,構建模塊主線突出、結構合理的法規知識體系,提高大學生“三觀”視域下的葡萄酒產品責任感和法律素養。
關鍵詞:葡萄酒法規;質量觀;衛生觀;安全觀;教學模塊
中圖分類號:G642.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2-4107(2014)05-0009-03
法、貯存方式和商標標識內容等方面的規定。通過釀酒法規的實施,使葡萄的種植、基地的發展、葡萄酒的生產、銷售等行為都受到法律的約束,很少有人去冒觸犯法律的風險,生產和銷售不符合釀酒法規的產品,更別說是假、冒、偽、劣產品了,從而使葡萄酒的質量得到了有效的保證,人們在遵守法規的基礎上公平競爭,更注重品質的改善,為行業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二)我國:假葡萄酒等信任危機與健康安全的現實需要
由于葡萄酒的投入產出值高,利潤高,產品具有較強的溢出效應,我國葡萄酒的生產量、消費量均呈現快速增長的趨勢。特別是20世紀九十年代后期以來,全國葡萄酒生產廠家也從30余家激增至900多家。假葡萄酒、假洋酒短期行為泛濫,“通化假酒案”、“傍拉菲”、“山寨”洋葡萄酒等一系列被媒體聚光的“焦點”都突顯出中國葡萄酒市場競爭環境不理性與不規范。所有這些環境都會為葡萄酒的生產商、代理商、進口商或經銷者越來越多感受到行業壓力、惡劣的貿易條件、惡性競爭和行業利潤所驅使的,為此,共同凈化葡萄酒市場環境、引導葡萄酒消費趨勢、建立葡萄酒質量標準以及準入制度,全面促進葡萄酒法規從無序向有序發展、填補監管真空的尷尬之需。
如何普及葡萄酒法規教育,規范葡萄酒生產、經營者的行為,成為行業工作者十分重視的問題。本課程為葡萄酒工程專業人才培養的選修課程,也是本領域內國內外率先最早設立的課程,在學生專業基礎知識和培養法律素養之間起到相輔相成的作用,具有相當的影響力和示范性。此課程是葡萄酒企業、高校學生及葡萄酒品酒師、釀酒師、釀酒技師等相關技能認定的必修課程之一,也迎合了社會之葡萄酒質量安全之需要、政府監管之期盼、參與者必學之所需。
二、確立葡萄酒 “三觀”理念
為了適應葡萄酒行業需要,前置設定了具有普世葡萄酒質量觀、衛生觀、安全觀(簡稱“三觀”)的高層次人才為培養理念,這也成為葡萄與葡萄酒工程專業培養的首要任務和“葡萄酒法規”教學導學的目標。
(一)從產品生本視角分析,必須樹立葡萄酒質量觀
產品質量的好與壞,直接影響到了產品本身的壽命,這與產品生本分析休戚相關。產品任何一個環節出現質量問題,帶來的負面影響也是相對應的。也就是說,產品質量的概念已不單是產品本身的適用性,還要包含產品的社會責任,產品對環境、對消費者的潛在影響、對社會的影響等都要考慮,這才是成熟的質量觀。質量是企業一個最起碼、最基本的存在條件和生長條件。產品與質量是不可分割的[2]。我們應樹立全面的科學的產品質量觀,全面強化質量意識要滲透到生產、流通、分配、消費以及生活的每個環節,每個公民都有責任、有義務去認識和對待質量問題,正確地處理葡萄酒質量與產品技術、市場需求、銷售價格、管理等方面的關系,促進全民、全社會牢固樹立葡萄酒質量意識和質量觀。
(二)從危害風險分析,必須樹立食品安全觀
食品安全不但關乎行業存亡,更是關乎國計民生社會穩定的頭等大事,自2008年“三鹿”事件以來,“三精一水”葡萄酒、農藥殘留等食品企業就一直處于風口浪尖上,成為一個高危行業[3]。對葡萄酒安全而言,首先對葡萄酒的生物性、化學性和物理性危害必須進行風險評估,其次,對葡萄原料使用的農藥、肥料、生長調節劑及葡萄酒添加劑、加工助劑等的安全性評估,建立關鍵控制點和預防措施,使潛在危害被消除、消滅或控制在一定范圍內,確保葡萄酒安全化,樹立安全觀。
(三)產品質量義務分析,必須樹立衛生觀
《金匱要略》云:“凡飲食滋味以養于生,茍全其生,須知切忌者矣。所食之味,有與病相宜,有與身為害;若得宜則益體,害則成疾,以此致危,例皆難療。”[4]人體必須依賴食物來具體地維持生命,但如果忽略了食品方面的衛生,則可導致疾病叢生。近年來,我國相繼發生了一系列重大的食品衛生安全事件,如2008年的奶粉事件、茅臺亞硝酸鹽事件的報道,在報道此類問題的過程中,對食品衛生安全事件如何定位,應采取何種相應的報道策略,對維護國家、企業和公眾的利益至關重要。葡萄酒應該注重“事前控制”,在生產、銷售、消費環節中有效抑制細菌的生長與繁衍,確保葡萄酒免受微生物二次污染。隨著越來越多的消費者追求健康、綠色、安全的生活理念,葡萄酒企業更應該保證葡萄酒的安全衛生,將消費者健康放在第一位,樹立衛生觀。
二、普世“三觀”與“葡萄酒法規”課程教學模塊的融合設計
葡萄酒法規課程首次從源頭抓起,貫穿整個生產過程和流通過程,其設計知識模塊體系主要包括葡萄、葡萄酒、市場監管三大模塊。葡萄模塊是課程的基礎理論部分之一,包括葡萄產地生態與環境、農藥、肥料及種植技術規程、運輸與壓榨、葡萄優質標準;葡萄酒釀造模塊是課程的理論應用部分,包括葡萄酒生產工藝規范、危害分析及控制、衛生規范、設備維修、允許添加和禁止添加的輔料,可選用的加工助劑;市場監管目的是進一步加強酒類市場管理,實行生產者、經營者質量責任意識,有效防止假冒偽劣酒品流入市場,主要包括地理標志、市場準入、經營規范等內容,并通過綠色食品、有機食品、環境認證、質量認證、HACCP體系認證等過程貫穿課程的基礎理論和理論應用內容,起著銜接良好技術操作規范與系統監管知識結構模塊的作用。在葡萄酒法規教學模塊明晰的情況下,設法從“三觀”融合葡萄酒質量責任教學領域,潛意識、有序地銜接教學目標,積極有效地探索融合方法、方式。
(一)構建模塊主線突出、結構合理的“三觀”知識體系
為凸顯法律、法規、規章及標準四個層次效力在知識教育方面的價值,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知識結構,每個模塊的知識內容都圍繞一定層次主線展開。同時,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確定知識內容的呈現順序,使之形成結構合理的“三觀”知識體系。模塊如表1。
表1模塊與目標對接表
(二)制訂契合教材內容體系的教學方案
葡萄酒法規課程教材的標準、規章、法規、操作規范等內容與葡萄酒學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規律的緊密相關,實現使法規可操作、可執行和可實施,克服葡萄酒專業技術理論—法律(政策)監管—實踐的作用機制滯后性,避免過多事實性知識的羅列堆砌和單純描述,讓學生認識葡萄酒專業必須“作為”的基礎上,更多地探討“作為”和“不作為”的意識。此外,法規教材不可能也無必要在反映葡萄酒技術與法律空白案例新進展上面面俱到,為此,在教材和作業中常常提示學生搜集有關資料,補充教材內容。
(三)模塊縱橫銜接,布置研究性學習作業
為體現特色縱向、橫向、內生向等三維聯系,在“三觀”境界下指導各個模塊間、同一模塊各章節間的設計,并設有“知識鏈接”欄目,從理論和實踐兩個維度,綜合分析葡萄酒法規設計“三觀”模塊的時代意義、基本內容、主要模式和發展趨勢,并以課程改革面臨的挑戰為基礎,以學生為主體,成立小組,明確目標和任務,透視葡萄酒行業現狀,開設學生研究課題的作業,提高學習興趣和針對性案例或解讀術語。
三、課程教學模塊融合的策略
(一)樹立葡萄酒“三觀”意識
對于課程重點、難點內容的教學,要避免陷入空洞的理論說教,而應當多運用“三觀”案例去進行論證,用法理和技術原理來說話,但要注意避免對案例的簡單堆砌。課程重點在于葡萄酒法規的法理、技術規范的可操作、可執行和可實施的掌握以及法規、規章、規范、標準等法律效力的實際運用。
(二)把握“三化”的規范性、系統性、預防性
強化學生從業意識,潛意識樹立葡萄酒生產標準化、葡萄酒安全化、葡萄酒市場規范化的“三化”教育。因為本科生基本上不具備行業知識和企業實踐“三化”經歷,很難充分體會和把握法規可操作、可執行和可實施的各類復雜因素,為此,以產品質量責任為根本,貫徹“三觀”與“三化”有效對接[5-6]。
(三)培養“作為”與“不作為”的意識
加強葡萄酒從業人員的應盡產品質量義務、作為與不作為,讓學生結合葡萄酒專業逐步領悟管理規范[7-10]。避免過多事實性知識的羅列堆砌和單純描述,讓學生認識葡萄酒專業必須“作為”的基礎上,更多地探討“作為”和“不作為”的意識,樹立普世“三觀”。
(四)克服機制的滯后性
法規是動態修改或頒布新的法規,這必須克服葡萄酒專業技術理論—法律(政策)監管—實踐的作用機制滯后性,及時補充,預警和防范出現監管漏洞或監管真空,確保葡萄酒產業的健康持續發展。
以“三觀”指導下《葡萄酒法規》課程教學體系及導學路徑設計,突出葡萄酒從土地到餐桌的過程與方法,強調從業人員的應盡義務與作為,讓學生結合專業逐步領悟管理規范。使大學生從國家、社會、個人的關聯性角度出發,關注國家葡萄酒產業管制、產業發展,關注最新修改的法律法規,并站在葡萄酒質量責任及安全上對生產實習和市場實踐進行深層次的理性思考,既集成葡萄酒釀酒技術與標準規范化、系統化、程序化,又培養合格理智的葡萄酒從業人員的葡萄酒責任感和安全感。另一方面又引導學生深入探討葡萄酒技術性、安全性和社會穩定性三者之間復雜的互動關系,理解法規的價值和局限性,養成熱愛法規、尊重科學、理智地運用法規的情感和意識,形成科學的法規價值觀。
參考文獻:
[1]楊和財,王華.葡萄酒果酒法規與市場監管[M].楊凌: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出版社,2013.
[2]付勇.論顧客導向的產品質量觀[J].商業研究,2001,(2).
[3]張明.落實科學發展觀樹立科學質量觀[N/OL].中國國門時報,[2008-12-08].http://epaper.xplus.com/pa-pers/zggmsb/20081208/n26.shtml.
[4]范永升.金匱要略[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4.
[5]余航.法學素養的初步淀積——試論《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法律基礎部分的教學[J].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4).
[6]張翅.法律傳播與大學生法律意識的培養[J].法制與社會,2008,(11).
[7]趙海燕,戴秀麗.“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創新教學體系的探索[J].中國林業教育,2010,(2).
[8]龔萱.關于“基礎課”教學理念轉變的思考[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07,(8).
[9]李喜,范利國,姬翠梅.醫學專業學生法律素質培養研究[J].山西大同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1).
[10]萬傳華.非專業大學生法律素質的培養途徑探析[J]. 太原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1,(7).
收稿日期:2013-10-17
作者簡介:陶永勝(1977—),男,江蘇句容人,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葡萄酒學院副教授,博士,碩士生導師,主要從事葡萄酒釀造與風味化學的教學與研究。
基金項目:陜西省高等教育教學改革項目“走進生產,服務社會—葡萄與葡萄酒工程專業學生實踐能力訓練改革與實踐”(11BZ09);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12年優質課建設項目“葡萄酒法規”課程建設資助
三、課程教學模塊融合的策略
(一)樹立葡萄酒“三觀”意識
對于課程重點、難點內容的教學,要避免陷入空洞的理論說教,而應當多運用“三觀”案例去進行論證,用法理和技術原理來說話,但要注意避免對案例的簡單堆砌。課程重點在于葡萄酒法規的法理、技術規范的可操作、可執行和可實施的掌握以及法規、規章、規范、標準等法律效力的實際運用。
(二)把握“三化”的規范性、系統性、預防性
強化學生從業意識,潛意識樹立葡萄酒生產標準化、葡萄酒安全化、葡萄酒市場規范化的“三化”教育。因為本科生基本上不具備行業知識和企業實踐“三化”經歷,很難充分體會和把握法規可操作、可執行和可實施的各類復雜因素,為此,以產品質量責任為根本,貫徹“三觀”與“三化”有效對接[5-6]。
(三)培養“作為”與“不作為”的意識
加強葡萄酒從業人員的應盡產品質量義務、作為與不作為,讓學生結合葡萄酒專業逐步領悟管理規范[7-10]。避免過多事實性知識的羅列堆砌和單純描述,讓學生認識葡萄酒專業必須“作為”的基礎上,更多地探討“作為”和“不作為”的意識,樹立普世“三觀”。
(四)克服機制的滯后性
法規是動態修改或頒布新的法規,這必須克服葡萄酒專業技術理論—法律(政策)監管—實踐的作用機制滯后性,及時補充,預警和防范出現監管漏洞或監管真空,確保葡萄酒產業的健康持續發展。
以“三觀”指導下《葡萄酒法規》課程教學體系及導學路徑設計,突出葡萄酒從土地到餐桌的過程與方法,強調從業人員的應盡義務與作為,讓學生結合專業逐步領悟管理規范。使大學生從國家、社會、個人的關聯性角度出發,關注國家葡萄酒產業管制、產業發展,關注最新修改的法律法規,并站在葡萄酒質量責任及安全上對生產實習和市場實踐進行深層次的理性思考,既集成葡萄酒釀酒技術與標準規范化、系統化、程序化,又培養合格理智的葡萄酒從業人員的葡萄酒責任感和安全感。另一方面又引導學生深入探討葡萄酒技術性、安全性和社會穩定性三者之間復雜的互動關系,理解法規的價值和局限性,養成熱愛法規、尊重科學、理智地運用法規的情感和意識,形成科學的法規價值觀。
參考文獻:
[1]楊和財,王華.葡萄酒果酒法規與市場監管[M].楊凌: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出版社,2013.
[2]付勇.論顧客導向的產品質量觀[J].商業研究,2001,(2).
[3]張明.落實科學發展觀樹立科學質量觀[N/OL].中國國門時報,[2008-12-08].http://epaper.xplus.com/pa-pers/zggmsb/20081208/n26.shtml.
[4]范永升.金匱要略[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4.
[5]余航.法學素養的初步淀積——試論《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法律基礎部分的教學[J].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4).
[6]張翅.法律傳播與大學生法律意識的培養[J].法制與社會,2008,(11).
[7]趙海燕,戴秀麗.“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創新教學體系的探索[J].中國林業教育,2010,(2).
[8]龔萱.關于“基礎課”教學理念轉變的思考[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07,(8).
[9]李喜,范利國,姬翠梅.醫學專業學生法律素質培養研究[J].山西大同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1).
[10]萬傳華.非專業大學生法律素質的培養途徑探析[J]. 太原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1,(7).
收稿日期:2013-10-17
作者簡介:陶永勝(1977—),男,江蘇句容人,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葡萄酒學院副教授,博士,碩士生導師,主要從事葡萄酒釀造與風味化學的教學與研究。
基金項目:陜西省高等教育教學改革項目“走進生產,服務社會—葡萄與葡萄酒工程專業學生實踐能力訓練改革與實踐”(11BZ09);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12年優質課建設項目“葡萄酒法規”課程建設資助
三、課程教學模塊融合的策略
(一)樹立葡萄酒“三觀”意識
對于課程重點、難點內容的教學,要避免陷入空洞的理論說教,而應當多運用“三觀”案例去進行論證,用法理和技術原理來說話,但要注意避免對案例的簡單堆砌。課程重點在于葡萄酒法規的法理、技術規范的可操作、可執行和可實施的掌握以及法規、規章、規范、標準等法律效力的實際運用。
(二)把握“三化”的規范性、系統性、預防性
強化學生從業意識,潛意識樹立葡萄酒生產標準化、葡萄酒安全化、葡萄酒市場規范化的“三化”教育。因為本科生基本上不具備行業知識和企業實踐“三化”經歷,很難充分體會和把握法規可操作、可執行和可實施的各類復雜因素,為此,以產品質量責任為根本,貫徹“三觀”與“三化”有效對接[5-6]。
(三)培養“作為”與“不作為”的意識
加強葡萄酒從業人員的應盡產品質量義務、作為與不作為,讓學生結合葡萄酒專業逐步領悟管理規范[7-10]。避免過多事實性知識的羅列堆砌和單純描述,讓學生認識葡萄酒專業必須“作為”的基礎上,更多地探討“作為”和“不作為”的意識,樹立普世“三觀”。
(四)克服機制的滯后性
法規是動態修改或頒布新的法規,這必須克服葡萄酒專業技術理論—法律(政策)監管—實踐的作用機制滯后性,及時補充,預警和防范出現監管漏洞或監管真空,確保葡萄酒產業的健康持續發展。
以“三觀”指導下《葡萄酒法規》課程教學體系及導學路徑設計,突出葡萄酒從土地到餐桌的過程與方法,強調從業人員的應盡義務與作為,讓學生結合專業逐步領悟管理規范。使大學生從國家、社會、個人的關聯性角度出發,關注國家葡萄酒產業管制、產業發展,關注最新修改的法律法規,并站在葡萄酒質量責任及安全上對生產實習和市場實踐進行深層次的理性思考,既集成葡萄酒釀酒技術與標準規范化、系統化、程序化,又培養合格理智的葡萄酒從業人員的葡萄酒責任感和安全感。另一方面又引導學生深入探討葡萄酒技術性、安全性和社會穩定性三者之間復雜的互動關系,理解法規的價值和局限性,養成熱愛法規、尊重科學、理智地運用法規的情感和意識,形成科學的法規價值觀。
參考文獻:
[1]楊和財,王華.葡萄酒果酒法規與市場監管[M].楊凌: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出版社,2013.
[2]付勇.論顧客導向的產品質量觀[J].商業研究,2001,(2).
[3]張明.落實科學發展觀樹立科學質量觀[N/OL].中國國門時報,[2008-12-08].http://epaper.xplus.com/pa-pers/zggmsb/20081208/n26.shtml.
[4]范永升.金匱要略[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4.
[5]余航.法學素養的初步淀積——試論《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法律基礎部分的教學[J].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4).
[6]張翅.法律傳播與大學生法律意識的培養[J].法制與社會,2008,(11).
[7]趙海燕,戴秀麗.“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創新教學體系的探索[J].中國林業教育,2010,(2).
[8]龔萱.關于“基礎課”教學理念轉變的思考[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07,(8).
[9]李喜,范利國,姬翠梅.醫學專業學生法律素質培養研究[J].山西大同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1).
[10]萬傳華.非專業大學生法律素質的培養途徑探析[J]. 太原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1,(7).
收稿日期:2013-10-17
作者簡介:陶永勝(1977—),男,江蘇句容人,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葡萄酒學院副教授,博士,碩士生導師,主要從事葡萄酒釀造與風味化學的教學與研究。
基金項目:陜西省高等教育教學改革項目“走進生產,服務社會—葡萄與葡萄酒工程專業學生實踐能力訓練改革與實踐”(11BZ09);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12年優質課建設項目“葡萄酒法規”課程建設資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