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云泉
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說:“讓真的教育成為心心相印的活動,從心里發出,打到心靈深處。”可見,真的教育旨在打動心靈,啟迪心靈。因此,教育遠遠不只是讓學生掌握書本知識,其本質在于靈魂的感召,在于喚醒、鼓舞每一個學生所具有的豐富潛能。這正是我校始終努力追求和堅守的。
課程是實現培養目標的載體。猶如賽道的選擇將影響到達終點的時效,培養內容的設定影響著培養目標的實現程度。究竟何為好課程呢?課程不等同于知識,而應有目標引領、有設計。因此,每一門課程至少應該包含知識、技能、思維和精神四個層面的內容。課程服務于學生的自主發展與個性成長。因此,每一門課程要具有滿足學生實際發展需求的功效,要貼近學生生活。課程可以是文字符號,也可以是一種體驗、嘗試與經歷。因此,課程內容和資源要盡可能地豐富,為學生呈現出精彩紛呈的世界。學生是一個個鮮活的生命體。因此,我們的每一門課程以及課程之間要構成一個統一體,能夠承載將學生培養為一個完整的人的使命。
構建“鉆石型”課程,助推學生個性發展
我校從學生作為完整的生命個體出發,結合辦學特色,通過合理整合原有課程,構建了系統化、綜合型的課程體系——“鉆石型”課程體系。“鉆石型”課程體系包括四大類課程:學科基礎類課程、學科拓展類課程、CPS活動類課程(C:creativity 創造;P:practice 實踐;S:service 服務)和人格養成類課程。
學科基礎類課程是保證學生基礎性學力發展的課程,強調學科核心概念、基礎學習技能與思維的習得與養成。
學科拓展類課程是為學有余力的學生開設的提升其發展性學力的課程,強調延伸學科深度,拓展學科視野,為學生發現、發展自己提供機會。
CPS活動類課程,即創新、實踐與服務類課程,是加強學生的實踐性學力和專長性學力的課程,強調多元發展,重實踐與運用。
人格養成類課程是促進學生養成人格的課程,強調通過學、品、悟、用、行,使學生修養人格。
這四類課程相輔相成,旨在實現學生全面而有個性的發展。
“鉆石型”課程體系從學生全面而有個性發展的視角劃分課程類別,豐富了課程的內涵,擴展了課程的內容與實施途徑,是開發學生潛能、促進學生自主發展和個性成長的有力保證。
轉變教與學的方式,開發學生潛能
課堂教學是課程實施的基本途徑。我校構建的“鉆石型”課程體系為學生提供了自主選擇、發展個性特長的基礎,但最終的實現有賴于課堂教學如何激發學生潛質,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和自主選擇。為此,我校大力加強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變革,改變傳統的教與學,為學生的生命成長與個性發展提供自主的空間與平臺。以下是我校課堂教學變革方面的幾項舉措。
1.讀、品、悟、行,為學生的幸福成長打開一扇門
為了學生的健康成長,引領學生感受生活,我校初中語文組回歸語文的本源,打造出“北京理工附中‘人文奠基初中語文系列課程”,走出了一條讀、品、悟、行結合的語文教學新模式之路。整個系列課程包含“早起誦讀詩歌”“整書深度閱讀”“周末家庭影院”“語文實踐活動”“接力日記大家寫”和“班級圖書館”六部分內容。
“早起誦讀詩歌”“整書深度閱讀”,注重培養閱讀能力,以學生的朗讀、自主閱讀和親子共讀的形式開展。“周末家庭影院”采用親子共賞佳片的形式,寓教于樂,延伸和補充“整書深度閱讀”。“語文實踐活動”是學生的自主探究活動,圍繞主題,學生查找資料,開展調查并制作海報。“接力日記大家寫”是學生們相互交流、抒發情感的平臺。每天班級有一位學生記錄日記,第二天另一位學生接著記。“班級圖書館”旨在引導學生自主閱讀和學習,其中的圖書都是由教師們精心挑選的,每天中午以及周末對學生開放。
“激發興趣,寓教于樂,精神關懷”一直是“‘人文奠基初中語文系列課程”所努力追求的。通過這樣的探索,語文學習變得生動、活潑。學生們真正學進去了,學明白了,其精神世界變得豐富。
2.輕負高效,讓數學學習動起來
圍繞“學生喜歡什么樣的數學課”,我校的數學教師積極創新數學教學。在日常教學中,教師們引入大量的故事、寓言及數學實驗,增強數學課堂的趣味性;根據所學知識,組織學生畫“數學畫”,豐富數學作業的形式;為了有效避免“題海戰術”,提高學習效率,教師自編練習,形成理工附中習題集《水滴集》。在此基礎上,數學組編制了《分層寒假作業水滴集》基礎版、精華版、專題版。為引導學生在實踐中學習數學,我校數學組的教師精心設計了豐富的主題活動,例如,“小課題研究”“數學好聲音”“數學論壇”等。在“小課題研究”中,學生自主選題,開展研究,并撰寫數學小論文。圍繞此次活動,年級舉辦了“數學小論文大賽“,并編輯優秀小論文集《青芽》。在“數學好聲音”采用“兵教兵”的方法,由學優生幫助和輔導學困生,合作學習,并幫助學生建立學習自信。“數學論壇”是學生們相互交流、切磋問題、互助提高的平臺。每次活動都由學生自行選題、出題和解題。各種主題活動形式新穎,內容有針對性,受到學生的喜愛,引領學生走近科學,提升科學素養。
我校注重在基礎學科教學中滲透科技教育,并提倡“體驗式”學習。例如,化學課開設了“化學工坊”,讓學生嘗試制作肥皂;通用技術課制作實際生活用具等。我校現有幾十個科技社團,定期開展豐富多彩的科技活動。例如,“彩虹氣象站”的學生每天堅持測量、記錄天氣預報,開展氣象科普活動;“銘星天文社”的學生積極開展科學考察,努力探索,成績斐然;在青少年愛水行動綜合實踐中,來自生物、化學、地理、歷史等學科的教師,帶領學生,依托學校附近的長河,對長河水質取樣分析,考察長河周邊文物和歷史遺跡,開設愛水網站,用手中的畫筆寫生長河,并組織全校師生開展保護長河綠地環境的綠色行動。
為推動我校科技社團的成長,促進科技教育發展,我校成立了“少年科學院”。“少年科學院”下設8個研究所,由學生擔任所長,各項活動的組織與實施均有學生自行組織。我校的科技教育不停留于科學知識的傳遞,更注重在實際體驗中培養學生的科學方法、思維能力和科學素養,從而真正為學生開啟了科學之門。
3.思辨爭鳴,探索“書院教學模式”
學習是一個多層次的過程,思考、質疑、思辨是其中的重要層次。有感于中國古代書院的教學模式,集獨立地學習、分析、質疑和思辨爭鳴于一體,且適合中學生的認知和能力水平,我校開設了整合型課程《書院課程》。
2012年9月,我校“車道溝書院”成立。因我校位于海淀區車道溝,書院即以此命名。“車道溝書院”繼承古代書院爭論、思辨、探尋的學習傳統,引導學生博覽群書、獨立思考。同時,結合現代教學的特點,在原有基礎上有所創新,適應當今學生的學習需求。“書院教學模式”的目標是:結合學情,改變空泛、僵化的傳統文化教育方式,弘揚書院精神,提升中學生的人文素養和思維品質。“書院教學”融合了文、史、哲、理等學科,特別注重課程內容修身養性的作用和現實意義。圍繞著“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等主題,結合學生興趣,各學科從不同的視角挖掘探究的內容。課程的實施采用中國古代書院教學模式,講求師生互動、交流、爭辯。例如,“‘仁與生活系列課程”包含“走近仁”“解讀仁”“走進仁”“踐行仁”四個主題內容。課程的實施引導學生放眼社會,反思社會問題,翻閱史料,討論、爭辯,進而理解“仁”、體察“仁”、實踐“仁”。“書院教學”啟發學生思考,鍛煉其思維,有益于提升學生的思維品質。
書院的教學特點歸納為三個方面:一是教學活動與學術研究相結合。在教學方面,學生“進德廣業”是書院教學要達到的教學目標,教師可以自由講學,學生可以自由讀書、學習、思考、辯論。書院里坐堂講學、研修的學人一般都不是急功近利的人,他們奉行“達則兼濟天下,隱則獨善其身”的原則,這正是我們目前的教育所需要的。
書院課程利用選修課或午休時間開展。教學模式仿照古代書院,上講壇的既可能是專家、老師,也可能是學生。講演者準備好論題后,用海報形式告知全校師生,感興趣者屆時即可前往。臺上臺下隨時可以平等交流,甚至辯論。這種方式鍛煉了學生的批判精神和自主學習能力,讓他們跳出了傳統的教學模式。
第二個特點,就是學術辯論,體現了求實的精神、質疑的精神。以前說中國學生會考試,但是最近的一個調查把這個概念顛覆了,在美國舉行的SAT考試中,中國學生的及格率占7%,能夠考上美國一流大學的不到2%,這能說中國的學生會考試嗎?我們的學生只會答題,死記硬背,靠大量的做題訓練,缺少思辨的內涵,缺乏獨立的思考。
第三個特點,是開放式教學,強調自由的精神和兼容的精神,學生可自由聽講,不受地域的限制;學生可不受學派的限制,允許學生中途易師。
我校認為,從人的發展來說,一個是人文素養,一個是科學素養。在現有的空間和時間中,我們應該拿出一些空間,拿出一點時間,帶著教師從點上去突破,借助于傳統文化中的書院形式,實現真正意義上的人文奠基。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當我們的學生離開校園的時候,帶走的不應該只有知識,更重要的是對理想的追求。”我校為每個學生提供了嘗試的機會,努力開發每個學生與眾不同的潛能,在學生心中種下“追夢”的種子,并鼓勵、支持學生為之奮斗。
■ 編輯王宇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