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馬麗影
摘 要:以初中思想品德教學中教師應如何實施“理論實踐雙結合”策略為基點,積極探索了構建初中政治有效課堂教學的新方法和新途徑,以期對廣大政治教育工作者有所裨益。
關鍵詞:初中思想品德;理論實踐雙結合;教學策略
當前初中思想品德教學的實效性并不盡如人意,中學生僅僅掌握了部分思想品德常識,但如何用思想品德觀點去看待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遠遠不夠,很多教師面臨的教學難題是如何縮小教學投入與教學成效之間的差距。實踐證明,“理論實踐雙結合”的教學策略,不但與思想品德教學其基本原則相契合,更是構建初中思想品德有效課堂的重要途徑。基于此,本文對如何在初中思想品德課堂教學中實施“理論實踐雙結合”的教學策略進行了全面探析。
一、培養學生的世界觀
對中學生世界觀的培養一要探究學生當前對世界的認識;二要教師深入分析客觀世界的具體特征,尋求客觀世界與中學生心理特征相通的要點,要通過課堂教學震撼中學生的心靈,使學生對世界形成新的看法和認識,只有這樣才能加強課堂教學的效用。
例如,教學《責任與角色同在》時,可以在課堂伊始就切入主題:什么是責任?哪些是該做的?哪些是不該做的?很多學生會立刻聯系生活實際,做出較為準確的回答:“愛護家人應該做”“傷害他人不該做”等等。這時教師可以結合社會現實拓寬學生思路:“在火災現場,消防員不計個人安危沖進火場教人,他們承擔了什么責任?在整個救災過程中其他人又承擔了什么責任?”然后讓學生以此為課題進行交流討論,從中感悟到責任與角色之間的關系,意識到每個人在特定的環境中都扮演著不同的角色,從而也承擔著不同的責任。
二、培養學生的人生觀
培養中學生的人生觀需要教師制定長期的糾正策略與干預措施,進而落實到課堂教學中,通過有意識、有目的的教育活動來開展引導工作。
例如,《我能行!》一課,從教學目標來看,主要是通過教學活動讓學生區別自信、自負與自卑三者不同的內涵。很多教師習慣性地將教材案例作為課堂教學的切入點,目的是以故事的形式來幫助學生樹立自信,然而,從實踐意義上來看,教材內容與學生的生活實際之間存在著一定的距離,而且僅僅某個人物與故事對學生的影響并不長效。因此,教師可以以社會需求為引導,以實例為激勵措施,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的自信心,使學生有目的、有目標地認識自己并認識學習,不僅能取得長期效益,更能極大地促進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增強學生的目標意識。
初中思想品德在基礎教育階段是一門重要學科,因為基礎知識掌握不好學生有可能終身生活在社會最底層,但沒有一定的思想品德素養和健康的思想品質,則很可能會對社會造成危害。因此,思想品德教育者應在教學中注重理論與實踐的雙結合,發揮思想品德教學效用,結合實際案例,與其他學科進行有機融合,為我國培養出德才兼備的高素質政治人才。
編輯 張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