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敖俊
摘 要:現在是一個信息化的時代,課程的發展越來越快。所以,信息技術被稱為一門新式的教學課程進入教學中。信息技術是一門實用性和普遍性都很高的新式課程。學生必須學習信息技術課程。而且,信息技術也被作為高中生學業水平的檢測學科。
關鍵詞:高中信息技術;學習;途徑
高中信息技術課堂具有很多優點,是一門擁有實踐性、工具性和適用性的課程,老師進行教學時,不僅要重視知識和過程,還有能力和方法,培養學生的探索能力,養成善于自主學習、主動分析和處理問題的習慣。為了達到這些教學目的,老師應該注重教學模式的選擇,設置新型的教學情境,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巧妙地運用教學策略,布置合理的任務,鼓勵學生主動探索,提升學生的探索能力。
一、設置恰當的問題情境,引發學生探索欲望
高中信息技術教學中,根據教學內容,老師可以巧設教學情境,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喚起學生探知的興趣。一般來說,恰當的問題情境具有這么幾個特點:(1)著眼于學生的最近發展區,為學生設置帶有難度的問題,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學生的潛能,進而激勵學生自動探索的欲望。(2)巧妙的問題情景,可以激發學生的好奇心,使學生可以更有激情地投入到學習中,塑造一個積極活躍的學習氣氛。(3)與生活相結合設置接近生活實際的問題,使學生看到信息技術和實際生活有著密切的關系,領略信息技術給生活帶來的獨特魅力,將信息技術應用于生活。例如,學習文本加工工具的時候,誘導學生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談一談有哪些應用文檔經常出現在日常生活中,諸如,報紙、海報、廣告等文檔是怎樣被制作出來的。
二、為學生創造平臺,獲得成功體驗
在教學中,教師要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將學生作為課堂的主體。而且要時刻提醒自己客觀地判斷每個學生,多為學生提供機會來體驗勝利的喜悅。只要學生有進步便是成功的。每一個學生都有自己的生活背景,有著獨特的生活經驗和情感方式,即為一個生動的個體。所以,老師在面對學生時,不能單純地把學生看做是協調一致的統一部件,應該尊重學生的差別,客觀公正地對待學生。為了使學生體驗勝利的喜悅,根據學生本身的基礎和個性差異設立平臺,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
三、通過任務的推動,促進學生的學習動機
任務的推動作用主要是指為學生布置具體的學習任務,監督學生按時完成學習任務。在45分鐘的課堂時間中,老師要用心設計教學內容,聯系學生的知識水平和教材特征,合理布置學習任務。布置的任務要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熱情,任務要帶有一定的難度,不能太簡單,數量要適中,應該抓住核心任務,使所有學生都可以清楚任務中的難點和重點,大力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自覺學習。遇到不能獨立完成的難題時,要主動請教老師或是從同學那里獲得幫助。這將有利于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
綜上所述,信息技術教學中,老師應該根據學生的各種水平和各種層次,為學生提供思索、創新、選擇和交流的機會,提高學生的自主探索學習的能力,促進學生觀測、思索、和創造能力的培養。
參考文獻:
[1]王麗珍,馮秀琪.探究式學習:信息技術課教學的新模式[J].中小學電教:上,2013(1).
[2]王麗珍,劉志華.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探究型教學模式 [J].中國電化教育,2013(3).
編輯 薄躍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