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曉彬
任何有效教學都意味著教師要千方百計,讓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學到較多的知識,得到有效的發展。要達成這一目標,教師首先要做好充分科學的準備工作,具備深入研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教材和學生的本領。
一、研讀《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
說到備課,很多教師往往是拿起書本,看一課備一課,缺少對整冊教材的整體理解與把握,更缺少對年段及小學階段教學目標的整體了解。其實,在解讀文本之前,我們教師更要研讀《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尤其是研讀課程總目標和年段目標時,要明確小學階段學生的發展目標和各年段發展的梯度,進而確定學期教學總目標、單元目標及課時目標。同樣是默讀訓練,《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對各學段的要求卻不相同,而且隨著學段的提升而有所提高:第一學段,“學習默讀,做到不出聲,不指讀”;第二學段,“初步學會默讀,能對課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問”;第三學段,要求“默讀有一定的速度,默讀一般讀物每分鐘不少于300字”。如果教師能整體把握,根據不同階段的默讀訓練目標,結合課文進行不同層次的訓練,就更能有的放矢、循序漸進地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及能力。
二、鉆研教材
教材是教師組織教學、傳授知識、培養能力的依據,認真鉆研教材,理解編者的編寫意圖是實施有效備課、有效課堂的前提。新課標明確指出:“教師應創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研讀教材的過程,就是教師與文本對話的過程。教師要能深入文本,對文本的內容進行深入獨到的解讀,文本的每個語段、每句話甚至每個標點,都要細細品味,仔細揣摩,以獲得獨特的閱讀體驗與感受,成為文本的忠實讀者。同時,教師又要能跳出文本,對文本的結構、文本的寫作特色等細致地賞析,感受文章語言表達的魅力,捕捉作者富有個性的表達,成為作者的知音。研讀教材的過程,如同登山賞景,山登得越高,見到的風景就會越美。因此,脫離文本的個性化閱讀必然是無本之木、無源之水。只有根植于文本,才能超越文本。當然,在研讀教材時,教師還要尋找、挖掘出適合培養學生聽、說、讀、寫等語文能力的資源。
三、研究學生
教師的教學要更有效地為學生的發展服務,必須深入研究學生,做到時時有學生,處處有學生,多獲取學生的信息。教師要站在學生的位置,分析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知識積累,考慮學生的需要、動機、興趣,準確診斷和預測:學生難懂的內容、有爭議的內容、易錯的內容、不感興趣的內容……教師通過研究學生,加強備課的目的性、針對性、實效性,進而優化教學過程,實行有效教學,把握好教學的度,堅決不把教師的個體感受強加于學生。
編輯 謝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