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小蘭
摘 要:古詩詞是中國燦爛文化中的瑰寶,是人文教育和語言文字學習的豐富資源。古詩詞教學對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和情感具有重要作用。然而,古詩詞教學卻存在一些令人擔憂的現象。簡要闡述了開展小學古詩詞教學的意義,著重分析了當前小學古詩詞教學中人文教育缺失的體現,并提出了在小學古詩詞教學中滲透人文教育的有效策略。
關鍵詞:小學;古詩詞教學;人文教育
古詩詞是我國瑰麗的文化遺產,凝聚了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能夠感染和凈化學生心靈,對兒童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教育能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含有豐富的人文精神。小學課本中收錄的古詩詞內容豐富深刻,貼近兒童生活,情感積極健康。筆者在示范《小學語文教學法》課堂及小學一線聽課實踐中,關注到小學古詩詞教學中人文教育缺失的現狀,針對這樣的現狀總結出幾點在古詩詞教學中滲透人文教育的有效策略。
一、小學古詩詞教學中人文教育缺失的體現
1.重詩詞意思,輕課堂美感
古詩詞中的字詞意思和現今白話文意思不完全相同,許多教師教學古詩詞時,一味追求解釋詩詞意思,認為只要理解了詩中各詞各句的意思便掌握了整首詩的意思。課堂上,教師將詩句意思準確無誤地寫在黑板上,學生一字不漏地抄下來,然后邊讀邊記,原本優美和諧的詩詞作品被分解得支離破碎、索然無味。例如,某教師教學賀知章的《詠梅》時,將千古佳句“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解釋為“這細嫩的柳葉是誰裁剪出來的?原來是二月春風這把剪刀”,這樣蒼白的解釋使詩詞的優美和意境的鮮活
蕩然無存。
2.重教師講授,輕學生探究
教師在教學古詞時多半采用程式化教學:釋題目,知詩人—解難字,譯全篇—說思想,齊背誦。許多教師的詩詞教學往往局限于課堂,很少聯系課外知識,不敢把自己的閱讀體驗引進課堂,學生很難感受到古詩詞的美,校園詩詞文化建設也很淡漠。本該豐富多彩的課堂變成死氣沉沉的“滿堂灌”,這種教學形式抑制了學生的創造需要,扼殺了學生思維的靈性和生命的活力,長此以往,學生喪失了獨立思考的能力和“跳一跳摘果子”的樂趣。
3.重詩詞背誦,輕學生興趣
新課標明確要求了古詩詞背誦的數量,教師也很重視學生古
詩詞的積累背誦。但不少教師只關注了學生量的積累,只知填鴨灌輸,讓學生大量地機械地抄寫、背誦、默寫,忽略了學生的想象和創造,學生成了學習的奴隸,毫無審美體驗可言。因此,很多學生因為古詩詞學習中枯燥且繁重的背誦、默寫任務而頭疼,慢慢喪失了古詩詞的學習興趣,甚至害怕學習古詩詞,更不用說情感的熏陶了。
二、小學古詩詞教學中滲透人文教育的有效策略
每首詩詞都蘊含著豐富的人文性。在新的理念指導下,在人文教育的背景下,教師應采取多種策略,重視人文熏陶,有效地開展古詩詞教學。
1.結合詩人生平及寫作背景走近詩歌
欣賞古詩詞時,教師若能引導學生結合特定的背景和作者的生平、思想加以研究,便于走近詩人,更好地體會詩詞意境。例如,柳宗元的《江雪》用短短二十字營造了獨特的意境,吸引著無數文人墨客體味沉思。教師可引導學生通過深入了解詩人和創作背景受到啟迪:詩人生活在安史之亂的中唐,此時他被貶為永州司馬,遠離朝廷。白雪皚皚,鳥雀無影,罕無人跡,烘托了孤舟寒江的意境,整首詩揭示出詩人在“永貞革新”失敗被貶后孤獨和悲憤的心情。當然,我們面對的是小學生,介紹詩人生平、思想和寫作背景要做到深入淺出,化難為易。
2.結合朗讀、自讀初步領悟詩歌
詩詞原本用于吟唱,它合乎樂曲韻律,講究押韻及平仄,字數句數也較整齊,讀起來朗朗上口,讓人感受到和諧的音韻美和節奏美。教師應重點指導學生朗讀,通過反復朗讀把握詩意,體會詩人感情。教師要成為引領學生朗讀的組織者、合作者和促進者。例如,某教師教學陸游的《示兒》時,按以下教學流程進行朗讀指導:初讀,介紹背景,了解詩人的“悲愁”心事;精讀,了解遺憾,弄清詩人的“悲愴”心境;研讀,理解信念,感受詩人的“悲壯”心愿。在初讀的基礎上,確定悲涼的朗讀基調;精讀詩歌時指導學生用深沉的語氣表達出詩人對祖國前途的憂慮;研讀詩歌時指導學生用堅定的激情表達出詩人為多難的祖國吶喊的愛國精神,從而使學生受到感染和鼓舞。
3.結合情境創設再現詩歌
每首古詩詞都創造了優美的意境。教師可以通過配樂朗誦、圖畫再現的方式創設情境,引導學生通過大膽的想象和聯想來再現、豐富詩詞中的形象。例如,學習李白的《靜夜思》,用多媒體出示月夜清冷的畫面,配樂中緩慢低沉地朗讀,能很快把學生帶進一個明月當空、詩人依窗思家的環境中,詩人客居他鄉時孤獨的思鄉之情就充分表現出來了。又如,教學蘇軾的《春江曉景》,可讓學生根據詩意畫一幅春景圖,以此來體會詩人熱愛春天、熱愛大自然的感情。
4.結合“詩眼”“詞眼”欣賞詩歌
古詩詞中“詩眼”“詞眼”是通向古詩詞意境的橋梁,教師要善于在課堂教學中和學生一起抓住“詩眼”“詞眼”賞析,既能突破重點,也避免了逐字逐句串講。例如,王安石《泊船瓜洲》中“春風又綠江南岸”,詩人反復斟酌,舍去了“來”“過”“到”“入”“滿”,而用了“綠”字,形象地再現了萬物爭春的景象,再啟發學生感受一片綠色,激起作者重返政壇的美好愿望,“明月何時照我還”的強烈感嘆就很好理解了。
5.結合教師點撥指導深入詩歌
由于受年齡和知識水平的限制,小學生對每首詩中的詞句不
是都能正確理解清楚。因此,通過學生自讀自悟、小組合作探究還不能解決的問題,教師應作適當的點撥指導,這樣既可加深學生對詩意的掌握,又能起到畫龍點睛的效果。例如,白居易的《憶江南》中“春來江水綠如藍”,學生對“綠如藍”的理解,有的說江水綠得像藍色,有的說江水綠得像藍色的大海、天空。教師可以先引出“青出于藍而勝于藍”,告訴學生“藍”是一種提取顏料的草,青是從藍草中提煉出來的,但顏色比藍草更深。這樣學生對“綠如藍”的理解就清楚了:江水綠得像藍草一般。教師在關鍵之處、在學生百思不得其解或是容易忽略的重要部分加以點撥指導,定會使學生茅塞頓開。
6.結合拓展延伸走出詩歌
古詩詞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整合同主題的作品、把握同題材的作品、介紹同詩人的作品等方式進行延伸。例如,某教師教學張繼的《楓橋夜泊》時,圍繞“愁”字以“你知道誰為愁做過什么”這一問題從情感認識方面加以提高,再以“你還知道哪些關于愁的詩句”這一問題從語文知識方面進行積累,這種導向性的拓展延伸是對愁文化的深層次認識,教師由一點帶出一串,融入古今中外萬縷愁緒。教師也可以引導學生從詩詞延伸到生活,從而對學生進行人文教育。例如,學習了李紳的《憫農》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樹立熱愛勞動、珍惜勞動成果的品質。
總之,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對人們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遠的,教師在開展古詩詞教學時應把握人文教育的實質內涵,注重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重視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不但要讓學生獲得知識,更要調動他們的情感體驗,使他們從中受到深刻的人文熏陶。
參考文獻:
[1]諸葛彪.小學語文新課程教學法[M].江西高校出版社,2007.
[2]吳忠豪.小學語文課程與教學[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
[3]胡華琴.小學古詩詞教學中的人文教育滲透[J].教育科研論壇,2010(07).
編輯 郭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