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鐘樓怪》是由法國大文豪雨果的編著的《巴黎圣母院》改編而制作成的迪斯尼經典動畫音樂巨作,以敘事為主,有著傳統的戲劇沖突性,整個動畫片以一個法國中世紀的輝煌建筑貫穿影片的整個視覺意象,展現出動畫片的人文景觀,給觀眾留下了深刻的鏡頭畫面感覺.
關鍵詞:鏡頭;語言;機位;運用
一、鏡頭語言的定義
鏡頭語言就是用我們平時在熒幕上看到的電影鏡頭,通過鏡頭來表達拍攝者所表達的故事內容,以這種形式直觀的給觀眾傳達信息。《鐘樓怪人》以敘事為主,有著傳統的戲劇沖突性,整個動畫片以一個法國中世紀的輝煌建筑貫穿影片的整個視覺意象,展現出動畫片的人文景觀,給觀眾留下了深刻的鏡頭畫面感覺。
1.景別和鏡頭區別和聯系
“景”通常就是指我們觀眾在銀幕和屏幕上所看到的的單個畫面圖象,是一種瞬間的空間呈現.不同的畫面叫“景別”,景和景別都是一個空間概念,而“鏡頭”是不同的,它主要是一個時間概念。所以,一個鏡頭可以是一個景,也可以是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景。
在電影中景別大致可分為五大類即:全景、遠景、中景、近景、特寫。而鏡頭的移動形式可以分為七大類即推;拉;搖;移;升;降以及綜合鏡頭。在《鐘樓怪人》中大多數用到了移鏡頭搖鏡頭,這種鏡頭更直觀的展現出了巴黎圣母院的宏偉和壯觀。
2.鏡頭語言設計在動畫中的重要性
動畫和電影也是同屬一個范疇的,也是影視的一部分,因為動畫的鏡頭表現和實拍電影有著巨大的不同,但是也要講究視覺元素,所以鏡頭語言也是非常重要的,動畫是用鏡頭來講故事的,需要大量的運用鏡頭快速的講述所要表達的情感故事。鏡頭設計會直接影響影片的視覺效果和故事的完整性,它在影片中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二、鏡頭的設計
1.《鐘樓怪人》中機位與鏡頭畫面的設計
電影中卡西莫多也是當時的一個低層階級的受害者出現的第一個場景是在鐘樓的里面,陽光照射進來,卡西莫多是以一個剪影的方式走出去迎向光明的人,其中地面還有好多和平鴿由和平鴿飛出去引出卡西莫多,場景中的這些元素足以詮釋了卡西莫多的人物性格,她是一個內心善良的乞求平等和自由的人,而其他整個人物的色調也比較鮮明,隨后是推鏡頭引出主角。
2.《鐘樓怪人》中鏡頭時空的手段
由于動畫藝術的高度假定性,所以在鏡頭時空的表現上也是很獨特的,“影片的運動不僅記錄下空間位置的變動,而且還表示時間上的進展”。[1]在《鐘樓怪人》中,很經典的一個橋段就是卡西莫多營救即將火刑的艾斯梅拉達的時候,卡西莫多從鐘樓的頂部往下攀爬,當時的情形千鈞一發,生死一線的關鍵時刻,幾個連續快切的鏡頭表現出故事節奏如此之快,導演故意把鏡頭快速切換,以讓觀眾感受到更強烈的時間感,一種緊張的透不過氣的感覺和對心理的擠壓感,也彰顯了電影故事的物理時間感應。通過快速切換以及鏡頭的巧妙地運動,給觀眾一個很廣闊的空間感應。
3.《鐘樓怪人》中的鏡頭的調度
林格倫說:“在那些決定畫中畫面性質的因素中,第一因素就是攝影機與形象之間的距離 。”[2]這種距離被稱為物體距離,其實物距就決定了攝像機的機位,即機位。
鏡頭的運動方向也是很重要,有一些快速的甩鏡頭,通常表現了當時很危險,斜鏡頭一般表現物體的危高之感,上搖鏡頭表現建筑的宏偉,下搖鏡頭表現場景的幽深而在《鐘樓怪人》中曾多次用到下搖以及斜下搖鏡頭,來展現巴黎圣母院的宏偉險峻之感。巴拉茲說:“這種鏡頭不時把分別拍攝的各個畫面連接起來,而是轉動攝影機鏡頭,使它在經過各個拍攝對象是,就按照它在現實環境中原有的排序把它們拍進畫面,這樣一來畫面的順序就不是剪輯的結果,而是早在自然環境里就有了,這是攝影機運動的成績。[3]
4.畫面的組接,轉場以及敘事策略
(1)畫面的組接方法
每一個鏡頭都有他們自己各自的含義,要適當的合乎情理的組接起來,才能更好的制作出一部好的電影,那么電影的組接方式分為顯、隱、化、切,這些就是鏡頭與鏡頭之間的不同的組接方式。顯,就是我們常說的淡入淡出。化就是我們所說的疊化鏡頭,也就是上一個鏡頭慢慢消失的同時化出下一個鏡頭。切,又叫“切換”,具體講又可分為連續性切換和穿插性切換。
(2)《鐘樓怪人》中的蒙太奇
《鐘樓怪人》整部電影中主要以敘事蒙太奇為主,展開故事情節,很清楚的給觀眾交待清了故事的發展,使觀眾一目了然,然而在鏡頭的運用上導演更多的運用切鏡頭和搖鏡頭,用一般的平行剪切,和交叉剪切來展現故事的先后順序,這種電影修辭手法一般都用于敘事性比較強的電影中。
三、鏡頭的節奏
《鐘樓怪人》是一部經典的歌舞劇,所以在鏡頭的節奏把握上也是比較講究的,一般來說向一些驚悚片,戰爭片或者比較歡快的歌舞劇等影片都是以時間較短的鏡頭為主的角色上,比如三個石頭人,給卡西莫多增添了不少的幽默感,還有那只可愛的羊也給女主角增加了一些幽默之感,再有就是將軍的那匹馬,導演故意把這幾個動物擬人化,也為本身就是歌舞劇的電影增色不少,顯得更加生動,所以整部影片節奏都比較歡快,所以鏡頭大多以短鏡頭為主,當然短鏡頭是指時間概念上的短鏡頭而不是空間上的短鏡頭。
參考文獻:
[1][美國] 斯坦利.梭羅門:《電影的概念》,齊宇譯,中國電影出版社1987年版,第200頁。
[2][英國 ]林格倫:《論電影藝術》,何力、李莊藩、劉蕓譯,中國電影出版社,1979年版,第118頁。
[3] [匈]巴拉茲:《電影美學》,何力譯,中國電影出版社1958年版,第125頁。
作者簡介:劉思洋(1990-),女, 河南鄭州人,從事視覺傳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