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敏
[摘要]中醫學的精髓“整體觀念、辯證論治”體現了動態變化的治療思路,在不同的時代背景條件下,疾病會變化,治療也需有變化。目前在西醫院校中醫學的教學過程中,教學也應該是動態變化的,教師應該思考目前教材、教師、學生三者間各自的特點,以及如何處理好三者間的關系,以提高中醫學中醫學是西醫院校開設的一門必修專業課程,但是課程結束后多數學生反映對中醫學中講授的知識印象不深、難以理解,難以做到學以致用。問題的出現,作為教師有必要結合學校的中醫學教學實際進行分析,解決問題。中醫學的精髓“整體觀念、辯證論治”體現了動態變化的治療思路,在不同的時代背景條件下,疾病會變化,治療也需有變化。同理,筆者認為目前在西醫院校中醫學的教學過程中,教學也應該是動態變化的。教師應該思考目前教材、教師、學生三者間各自的特點,以及如何處理好三者間的關系,以提高中醫學教學質量,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效果,使之成為當前教學研究、改革中的一項內容。
一、 教材內容涵蓋面廣,需明確教學目標
在西醫院校中,中醫學教材內容涵蓋面廣,包括中醫學基礎理論、中醫診斷學、中藥學、方劑學、針灸學以及中醫內科等專業課程的內容。與如此繁雜的課程內容相對的是有限的課程學時,在有限的理論學時下 (如我校為 36個學時),一方面要求教師在授課時不要貪大求全,面面俱到,應突出中醫學中重點的內容以及學生感興趣的內容進行講解。對于教學目標的制定應客觀,通過本門學科的教學,要求學生能達到:了解中醫學的淵源和目前發展狀況;熟悉中醫學簡單的中醫基礎 理論和中醫診治方法,了解方藥的基本知識,辯證使用中成藥,為今后從事臨床醫學奠定基礎。 另一方面,教師要教會學生使用教材,因為課本的編排系統性、完整性及邏輯性很強,教師的授課內容無法面面俱到。大學的教學和學習與高中不同,更注重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通過目錄學生要知道哪些章節是教學重點教師會詳細講解,哪些章節需要自己學習,哪些章節之間有知識的交叉和延伸需前后聯系學習,這樣能使學生明確學習目標,減輕對這門課程的恐懼感。比如藏象這節內容可以和臟腑辨證相聯系,藏象介紹生理功能,臟腑辨證介紹病理表現,教學和復習時正常與異常相比較,使知識精煉,有理可尋,易理解掌握。
二、 教師需把握好教學內容與授課方法,激發學生興趣
教師在教學中應把握教學重點,啟發誘導學生,注重實踐操作。中醫學是運用陰陽五行理論說明人體臟腑、器官組織的陰陽五行屬性、生理功能及病理變化,通過觀察外在的表象以認識判斷人體內部的變化。[1]陰陽五行、整體觀念以及辯證論治等理論和專業術語,是中醫基礎理論中的重點,但初學者難以理解和接受,故設計教學時,應結合講授內容,聯系學生原有的知識結構,提出難易適中的問題,采取以問題為導向的教學方法 (problem-based learning,PBL),以問題為基礎,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導向的啟發式教育,通過學生的自主探究和合作來解決問題,從而形成解決問題的技能和提高自主學習的能力。[2]如:在講辨證論治時,可先讓學生結合自身經歷敘述表證的臨床表現及處理后,教師在分析學生給出的各種答案時結合板書或幻燈片層次清楚的呈現外感表證的臨床表現、證型及治療間的關系,臨床表現分類列出后與證型及治療之間用箭頭標示,思路清晰,內容簡單易懂,同時又可在治法上引出同病異治的概念。輕松地講解能使抽象的內容形象化,給學生留下深刻印象。
雖然中醫學內容已經很廣泛,但在教學過程當中教師應該結合中醫藥現在的發展情況補充中成藥使用的內容。在校短短一學期的學習,學生基本上不可能達到處方用藥的學習結果,而且由于傳統中藥制劑自身的局限性,近年來中成藥的發展異常迅猛,無論中西醫院都在使用中成藥。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在2009年11月30日發布了《國家基本醫療保險、工傷保險和生育保險藥品目錄》與2004年版的醫保目錄相比,中藥產品種類從823個擴大到了987個,數目提升19.9%,所占比重從2004年的44.4%提升到45.9%。[3]在這樣的醫療背景下,教會學生中成藥的使用,可使學生在學完中醫學后,應用所學知識有效使用中成藥,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雖然中成藥的劑型多、藥品名多,但中成藥的功能和我們所學方劑是類似的,如益氣養血、平肝解郁 、活血化瘀 、清熱解毒等,需謹記在選擇中成藥治療時,無論外用還是內服依然要遵循辯證論治的原則。
激發學生對中醫學的學習興趣,可提高教學質量。我校臨床專業的學生是在第一個學期學習中醫學,對于以前未接觸的新內容,使其對所學內容產生興趣,變被動接受為主動學習就顯得尤為重要。現在90后的學生表現欲很強,不愿意聽教師滔滔不絕的專業講述。因此在講解緒論時,可介紹一些有趣的典故和著作,如“杏林春暖”、“扁鵲斥秦王”、 徐大椿的《用藥如用兵論》等,這樣既豐富了學生的知識面,又加深了學生對課本知識的理解和記憶。此外,在中醫學的實踐操作內容中,學生比較感興趣的是針灸和推拿部分,在進行針灸實踐操作時,我們可以選擇四肢常用腧穴進行針刺,讓學生自己定位、針刺,感受酸、麻、沉、脹的針感。整個實踐課中學生主動積極,充滿疑慮和驚喜,是學生反應最深刻的一堂課。
三、學生基礎知識薄弱,存在認識誤區,需培養中醫思維
西醫學專科類院校,多數學生的理論基礎相對薄弱,臨床醫學專業又以理科生居多,文科方面的知識相對欠缺,對于中國的傳統文化、傳統哲學思想不了解,有些甚至聞所未聞。有部分學生看到陰陽五行等概念時,會對中醫學的認識產生誤解。在教學過程中,首先針對學生認識存在的誤區及學生對中醫藥的感受進行討論和分析。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中醫學的發展史證實了中醫學的生命力和存在的價值,肯定了中醫學的科學性和中醫藥在中華民族發展中的重要作用。目前醫學界對天然藥物的優越性有了進一步的認識,西方正在掀起一股回歸自然的熱潮,一些西方國家已開設有中醫學校,針灸已納入醫保范圍,今后中西方醫學交流必然更加頻繁。[4]
中西醫思維方法的差異成了學生學習中醫理論的一大難點。教師需在教學中,適度培養中醫學思維方法。中醫學的思維方法是中國古代先人對周圍的事物,包涵天文、地理、氣象、動物、植物、礦物及社會等進行廣泛的觀察,并在長期醫療實踐的基礎上,運用中國古代哲學思想和方法,對人體的結構、生理功能病理變化、治療和養生等進行了總結、分析、歸納和整理,經過了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的多次循環最終形成了獨特的理論體系[5],它側重于從人體的整體性、聯系性和動態性等宏觀的角度探析。西醫學以實體結構為基礎,借助科學實驗,側重于將人體分解剖析,從物理和化學的角度,甚至從細胞、分子水平等微觀角度研究。所以學生學習中醫學,不能用西醫學的知識來理解。取象比類是中醫學的一種重要思維方式,可結合自然環境來理解中醫學中的生理和病理變化。比如一年氣候變化春溫、夏熱、秋涼、冬寒,人體脈象對應季節表現春弦、夏洪、秋浮、冬沉;江南地區地勢低平,氣溫溫暖而濕潤,人體腠理疏松,體格多瘦削,西北地區地勢高而多山,氣候寒冷干燥,人體的腠理多致密,體格偏壯實。夏季多熱病,冬季多寒病。學生的思維是很活躍的,他們在學習中醫學望聞問切的診斷方法的同時,又有新的疑問出現,現在去中醫院看病也要做抽血等檢查,所以教師在教學中除了講授課本上的知識外,也必須結合時代發展特點從不同的角度來認識所教授的課程。中醫學并非完美無缺,中醫學的發展也需要借鑒好的診斷方法。中西醫學最基礎的共同點是他們都是以人體作為客觀的研究對象,去認識人體的生理病理規律,以維護健康、預防疾病為目的。
總之,在西醫院校的中醫教學實踐中,首先,應從教材課時、學生等因素出發,明確教學目標,這是保證教學活動順利進行的前提。其次,要讓學生對中醫學有正確的認識,同時教授學生中醫學基本理論知識,培養學生自學和操作能力,改善遠期教學效果。最后,教師要不斷總結教學經驗,注重專業知識更新和加強教學修養,提高業務水平和教學能力,不斷完善教學方法,為社會培養出適合醫學發展的人才。
[參考文獻]
[1]林殷.儒家文化與中醫學[M].福建:福建科學技術出版社,1993.
[2]李偉,趙延奎,郭洪偉等.以問題為中心的開發式教學模式研究[J].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2009(5):141-142.
[3]佟子林,賈鑫.醫保目錄中三甲醫院中成藥的使用情況給我們的啟示[J].中國醫藥指南,2011(2):168.
[4]陳健安.中醫學在西醫院校的教學研究[J].山西醫科大學學報(基礎醫學教育版),2004(5):505-506.
[5]李慶.中國文化中人的觀念[M].上海:學林出版社,1996.
[6]楊超,單磊.關于醫學大學生人文素質的幾點思考[J].大學教育,2012(5):35.
[責任編輯:陳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