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晶 郭孝文
[摘要]“以生為本”與“以師為本”,是教育中的一對基本矛盾。在我國的傳統教育中,常常忽視“以生為本”。毛澤東在批判傳統教育“以師為本”的過程中,早已對“以生為本”有天才般的體察,強調“以生為本”的靈魂是使學生不失“自我”。
[關鍵詞]毛澤東教育思想以生為本學習體會
[中圖分類號]G5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3437(2014)11-0110-02毛澤東不僅是偉大的政治家、革命家,還是偉大的教育改革家。他在教育領域的探索十分廣泛,其中對“以生為本”思想的早期探索和認識,對當今教育教學改革具有重要意義。
一、“以生為本”:毛澤東在教育上的“超前思想”
“以生為本”與“以師為本”相對立,是對應“以師為本”提出的。“以師為本”在中國傳統教育中表現得比較突出。道尊則師尊。教師是傳“道”的,他的任務就是使學生全盤地接受“道”,所以教師講的就是真理,沒有討論的余地。[1]中國傳統的教育,基本上是一種師本的體系,是以教師為中心的。當代教育要求我們,堅決地從“師本教育”走向“生本教育”。“以生為本”的教育觀強調,教育學生要充分認識和準確把握學生,把“一切為了學生”作為教育的最高準則,把“學生生動、活潑、主動發展”作為學校工作的重心。換言之,就是把“發揮學生的積極性”作為解決當前教育問題的核心策略。
識者周知,毛澤東在批判傳統教育“以師為本”的過程中,早已對“以生為本”有天才般的體察。在現實生活中,有些教師無視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不考慮學生的身心特點——他們滿足于“鎮”住學生,教學基本上是“滿堂灌”;布置大量作業,壓得學生喘不過氣來,整個教育只是根據考試指揮棒轉,不能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2]毛澤東早就已經認識到這個問題,從他對舊教育的批判和改造的態度就可以看出來。毛澤東批判舊教育中理論脫離實際的陋習,主張改革傳統教學體系,改變舊的師生關系。毛澤東還強調師生之間的互教互學,既當先生,又當學生;要求學生參與教改,給學生發表意見的機會,讓他們參與教學、科研和管理。
毛澤東不贊成舊教育中的“以師為本”。“學校的校長、教員是為學生服務的,而不是學生為校長、教員服務的。”[3]教師一個勁地灌輸、學生只能被動接受的這種注入式教學方法是毛澤東所反對的。“灌”是注入式教學方法的主要特點,由于教師的一味灌輸,使得學生在應用知識的時候變得機械、僵硬,學習的主動性也日益減弱。毛澤東認為,舊教育的這種教學方法,踐踏了學生的人性,磨滅了學生的個性,減少了學生的靈性,抑制了學生在德、智、體諸方面的發展。
二、毛澤東“以生為本”思想的獨特內涵
(一)“以生為本”:強調學生個性的解放和自由發展
毛澤東主張尊重學生個性的解放和自由發展,要形成“以生為本”的教育理念。他憎惡舊社會被動的、消磨個性的教育方式,毛澤東在《倫理學原理》的批注中寫道:“凡有壓抑個人、違背個性者,罪莫大焉。”[4]毛澤東希望學生能夠自主選擇學習的內容,自主參與學校的管理,在寬松、自由的環境里接受教育。“人的資性各不相上,高才低能,悟解迥能,學校則全然不管這些,只曉得用一種同樣的東西去灌給你吃……使學生立于被動,消磨個性,滅掉性靈,庸儒的隨俗沉浮,高才的相與裹足。”[5]毛澤東認為學生是教學過程中的主體,教育既要有利于人的發展,也要能促進社會的進步,主張開展“生動活潑”的教育。
(二)“以生為本”:強調學生的自我學習
在學校的教學中,毛澤東強調學生的自我學習,主張學生不僅要學習書本知識,還要積極參加社會實踐。雖然世界上的真知大都來源于直接經驗,但人不能事事都依靠直接經驗,事實上,大多數的知識都是間接經驗的產物。因此,學生要學好間接經驗,為以后學習政治、經濟、軍事做準備,這樣才能更好地解決實際問題。毛澤東在肯定學生學習書本知識的同時,還特別強調學生的自我學習,要求教師少講一點,讓學生自己看講義,高年級學生尤其是大學生,主要是進行研究性學習,自己研究問題。“要把精力集中在培養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上,不要只是跟在教員的后面跑,自己沒有主動性。”[6]學生要掌握學習的主動權,在自學中培養自己的獨立性和創造性,擴展知識面,增長才干。1964年毛澤東在《關于教育革命的談話》中指出:“現在的考試,用對付敵人的辦法,搞突然襲擊,出一些怪題、偏題,整學生。這是一種考八股文的方法,我不贊成,要完全改變。我主張題目公開,由學生研究、看書去做。例如,出二十個題,學生能答出十題,答得好,其中有些答得很好,有創見,可以打一百分;二十題都答了,也對,但是平平淡淡,沒有創見的,給五十分、六十分。”毛澤東在這里提出了一個重要的命題——把學生是否具有創新見解作為教育評價中的一個主要標準。他的這些鼓勵創新的教育思想,對我們今天的教育改革,仍有重要的啟示。
(三)“以生為本”:強調教員問題是教改的主要問題
1958年,毛澤東在視察武漢大學時指出:“在教學改革中應注意發揮廣大師生的積極性。”他認為學生是教學活動的主體,強調“教改的問題,主要是教員問題”。[7]在教學方式方面,毛澤東提出要改變被動接受教育的局面,讓學生主動思索、研討、學習,提倡學生大膽探索未知、追求真理,展示學生個性,發掘學生潛能,營造激勵、開放、合作的學習氛圍。在教學內容方面,毛澤東提出要徹底改革教材,讓教材變得“少而精”,“要向外國學習科學的原理。學了這些原理,要用來研究中國的東西。”[8]在教學方法方面,毛澤東要求教師要注意講解藝術,注意由淺入深、由此及彼,注意采用啟發式等“十大教授法”,注意一般性和特殊性的結合。要想當先生,就得先當學生,是他在師生關系方面對教師的要求。在學校工作方面,他一再強調校長、教員是為學生服務的,校長、教員要尊重學生的人格,鼓勵學生發揮他們的聰明才智,改變機械的教學管理。當前,我國各類學校也正在進行教育觀念、制度、學科專業等方面的改革。但現代教育的實質是以人為中心的教育,也就是說,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來安排教學,要注重學校與社會,學校與家庭的聯系,培養具有實踐能力的公民。毛澤東提倡的教改,如減輕課程、改革考試、結合實際組織教學等,與當代的教育發展理念基本是一致的。
三、“以生為本”的靈魂是使學生不失“自我”
“自我”意識是一種主體對自己想要干什么、為什么這么干、怎么干有明確認識的意識。在教育過程中,毛澤東十分注重學生個性。而學生自己則要把握自我,不失自我,以保證生動活潑地學習。[9]
“以生為本”強調學生在班級管理中的主體地位,教師的主導作用則表現為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因此,在班級管理中要突出學生的自我管理意識,讓學生在班級管理中“當家做主”,在實踐活動中主動地去思考、去判斷、去探索,通過以人為本的管理活動來培養、鍛煉和提高學生的道德情操,發展其潛能,錘煉其才智,培養自我意識,從而創造并發展自我,達到提高全面素質的目的。
關于課程,毛澤東的代表性觀點是:課程太繁太重,“害死人”,要減輕負擔,“少而精”。也就是說,課程要明確“以生為本”的理念,一切為了學生,高度尊重學生,充分依靠學生;突出學生的“自我”意識,使他們做學習的主人。關于教材,毛澤東的代表性觀點是:教材要精減,要切合需要。教材是學生的“對話者”、“商談者”;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教師要走向學生。教師要把學生管理作為提高質量的前提,讓學生親其師,再讓學生信其道。在學習方法上,教師在堅持“以生為本”的基礎上,也要重視學生“自我”學習意識的培養。毛澤東認為學生要端正學習態度,不懂就是不懂,不要裝懂。馬虎學習,淺嘗輒止,是不能學好知識和掌握本領的。他主張讀書的同時要積極思考,大學生研究學問的基本方法是自己看書,自己思索。讀書的時候邊讀邊想,加以分析,這樣才能夠克服死記硬背,才能消化理解。毛澤東還提倡學習要與獨創相結合,“學習也有兩種方法:一種是專門模仿;一種是創造精神。學習與獨創要結合”。[10]
學校傳授的只是些基本性的知識,很多實踐性的東西,還需要學生在今后的工作、生活中慢慢學習。因此,加強對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讓學生學會學習、學會創新就變得尤為重要,這也是當前教育改革的趨勢。而這個趨勢的實質正是“以生為本”,靈魂正是使學生不失“自我”。
[參考文獻]
[1][2]葛金國.論中國教育的歷史傳統[J].安徽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2(4):465-470.
[3]毛澤東.毛澤東同志論教育工作[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263.
[4]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中共湖南省委《毛澤東早期文稿》編輯組.毛澤東早期文稿[M].長沙:湖南出版社,1995:151-152.
[5]張允候等.五四時期的社團(一)[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79:72-74.
[6][7]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建國以來毛澤東文稿:第11冊[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6:96-97,22.
[8]毛澤東.毛澤東著作選讀(下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740.
[9]劉振環.不使學生失去“自我”是毛澤東教育思想的重要內容[J].教育研究,1998(8):3-8.
[10]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毛澤東外交文選[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4:312.
[責任編輯:覃侶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