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
〔關鍵詞〕 古詩文教學;誦讀;品讀;
課外拓展
〔中圖分類號〕 G62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4)
11—0072—01
古詩文是我國文學史上最有生命力的瑰寶,是我國傳統文化的精粹,可謂字字珠璣,千百年來,它以其獨特的文化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的炎黃子孫。新修訂的《小學語文教學大綱》和《語文課程標準》已明確規定背誦古詩文的篇數,可見學習經典詩文的重要性。在教學中,教師要不斷引領學生感受古詩文的博大精深,品味中華傳統文化的魅力,培養學生熱愛祖國傳統文化的情感,進而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
一、圖畫入境,輕松理解
古詩詞在語言上最大的特點就是語言凝煉。而這也增大了低年級學生理解詩詞的難度,如果光從文字入手學習過程難免枯燥艱澀。目前我們所使用的北師大版教材的每首古詩都配有生動形象的插圖,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從插圖入手初步感知古詩的內容,并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和知識積累并適當進行聯想來達到理解古詩內容的學習目的。例如,在學習《游子吟》時,我首先讓學生觀察插圖:圖上有兩個人物,一個年輕人長跪不起,一位老婆婆在縫補衣物,面露愁容。我引導學生圖文結合捋順人物關系并聯想到故事背景:母子相依為命骨肉情深。從游子的動作和和慈母的意態,學生便能體會到母親對兒子的深篤之情。這時,無需教師華麗的講述,教材與生活實際的距離便被大大縮短。
二、多樣誦讀,自主體驗
在理解詩情畫意之后,教師應該引導學生仔細品味詩句,讀出詩句所蘊涵的內在情感,和作者產生感情的共鳴。此時要一句一句讀正確,注意詞的連貫,按標點停頓,找到朗讀古詩的一般節奏,教師可在黑板上標畫出相應的節奏符號。如,杜甫的《絕句》的停頓為: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這樣一來,學生就更直觀了。教師聲情并茂地范讀,并指導學生抓住重點詞語表情朗讀,再采用低年級學生喜聞樂見的表演讀、比賽讀、男女對讀、輪讀等形式,讀出古詩的節奏和韻味,古詩的情境自然而然被學生體味出來了。
三、品讀感受,欣賞內化
如果說,情感是詩歌的靈魂,那么,想象力就是詩歌的翅膀。對于我們的學生來說,用詩歌來打開他們想象的世界,既是教育的目的,又是他們天性的需要。詩的語言十分精煉,往往短短的一句就包含了豐富的內容,留下了很多想象的空間,引導學生去想象,合理地補充情節,補充畫面,豐富詩的內涵,就能領會詩的意境,同作者溝通情感,喚起共鳴。
如,在讀“獨在異鄉為異客”時,讓學生想象:“王維離開家鄉兩年,一年365天,700多個日日夜夜,在這兩年里,沒有父母的照顧,沒有兄弟的陪伴,他會怎樣?”為直舒胸臆作好鋪墊。讀到“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時,引導學生想象以前在家鄉時,每逢重陽佳節,王維和兄弟們頭插茱萸,手挽著手去城外登高遠眺,大家歡聚在一起的情景。然而如今,王維只身一人身處長安,他在山的這頭,而家鄉和親人卻在山的那頭,那么的遙遠。王維想到了過去和兄弟登高的歡樂,想到了現在獨自一人的孤獨,內心是百感交集。教師要善于借助這些空間,調動學生的想象,從而對作品的境界獲得獨特的感受。
四、課外拓展,豐富視野
陶醉于古詩意境美、語言美的學生必然對古詩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教師可以以此為契機激起學生自學古詩的熱情,豐富他們的課外閱讀。如,學完《詠柳》后,讓學生課外每人閱讀兩首描寫景物的古詩。通過這樣的語文實踐活動,不但會增加學生的積累,還會使學生自然而然地產生熱愛祖國傳統文化的情感。久而久之,在這樣的文化氛圍中,學生的文化修養也會逐步形成。
除了閱讀拓展,引導聯想也是對古詩學習的深化和遷移。《贈汪倫》描繪了汪倫攜酒來到桃花潭邊為李白送行的情景,沒有送別時的悲酸,也沒有后會何期的哀愁。雖然詩中送別時的灑脫不羈不一定能被小學生所接受,兩人樂天派的性格和他們之間不拘形跡的友誼卻能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因此,可以啟發學生想一想他們送別時會說些什么?如果換作你是詩中的人物,你又會說些什么?通過這樣的聯想,不但培養了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而且還能豐富學生的思想感情。
編輯:郭裕嘉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