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瑜+張志敏
摘 要:基于數字星球系統的地理微課程在微時代和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形成。它具有四大亮點但又有一定局限,它是當下教育資源的一種有益補充,也是數字星球系統在地理教學中的一種創新應用,更是基礎地理教育改革的一種有意嘗試。
關鍵詞:數字星球系統;地理微課程;亮點;局限
隨著數字時代的到來,教育信息化進程加快,我國教育信息化進程已從強調基礎設施建設的初始階段進入“教育與技術深度融
合”的深入應用階段。基于數字星球系統的地理微課程就是在這種背景下形成的。
一、“微”理念
什么是微課程?國外的戴維·彭羅斯首創“一分鐘微視頻”,將教學內容與教學目標緊密聯系,來實現“更加聚焦的學習體驗”。我們可以將其理解為微課程雛形。國內胡鐵生首次提出“微課”這一概念。他認為:微課是指按照《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準》及教學實踐要求以教學視頻為主要載體,反映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針對某個知識點或教學環節而開展教與學活動的各種教學資源的有機組合。
基于數字星球系統的地理微課程(簡稱“數字星球式微課程”)以數字星球系統為平臺,依據《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和地理教材,采用數字星球技術、PPT生成技術和錄播技術,對適合用數字星球系統演示的專題內容進行微教學設計,設計時長10分鐘左右,并錄制微視頻,最終開發一系列“數字星球系統技術與地理專題內容整合”的地理微課程資源。
二、“微”亮點
(一)對教師而言
1.降低技術難度,實現資源共享
教師可以利用數字星球式微視頻來播放數字星球系統演示部分。微視頻制作也無需將課件與數字星球系統關聯,只需將所需要的動畫或圖片放入操作電腦里章目錄下即可。教師也可以共享資源,簡化制作。
2.拓展使用范圍,變革教學方式
教師可將數字星球式微課程上傳于網,或拷貝給學生。課內外學生都可觀察數字星球,教學方式創新。
3.維持原有環境,提高教學效率
教師由在地理專用教室操作轉變到在傳統教室播放微視頻,不僅降低對新環境的適應性,而且減輕負擔,更有助于教師專心教學,提高教學效率。
(二)對學生而言
1.創新學習方式,激發學習樂趣
學生今天的學習方式就是他未來的生存方式、實踐方式、思維方式的一個縮影。學生課前學習地理微知識,突破重難點,將知識學習由課堂搬到了課外。同時,數字星球式微視頻中增加暫停提示,學生可以自主完成微學習方案,大大激發了學習的興趣。
2.突破視線束縛,調和觀察沖突
數字星球系統的轉動束縛學生的持久觀察。而對數字星球仿真狀態錄屏下的微視頻,呈現數字星球畫面完整,不存在觀察死角,提高學生觀察的可視性。因數字星球演示需要關聯PPT,導致學生在觀看課件和數字星球系統之間產生矛盾。而數字星球式微視頻將課件和數字星球仿真呈現圖像結合,很好地調和了觀察矛盾,集中了學生的注意力。
3.拓展空間思維,實現三維目標
數字星球式微課程可以讓學生觀看宇宙星空、全球事件、天文現象等很具立體感和動態感的資源,大大拓展了學生的空間思維。數字星球式微課程將學案問題設計在微視頻中,及時引導學生完成學案作業,掌握地理方法,也樹立了地理事物是在不斷變化運動的地理思想。
(三)對家長而言
家長也可在線學習數字星球微課程輔導子女,既省去請家教的經濟支出,又避免了沒有教師在場的無奈。
(四)對學校而言
學校想通過數字星球來動態、立體地展現地理事物,但苦于經費不足,沒有配備,可以利用數字星球式微課程實現。我們將設計好的數字星球微視頻上傳網絡,只要學校配備多媒體,下載視頻即可。
三、“微”局限
1.情境性“打折”
學生現場觀察數字星球和微視頻的感受是不一樣的。學生觀看數字星球的微視頻,沒有真實體驗和感受,大大降低了地理情境性。
2.化立體為平面+立體
數字星球本身是立體的,可利用錄屏軟件錄制仿真狀態下的
數字星球畫面,這種立體性就明顯降低。數字星球式微課程畢竟呈現給學生的是一種視頻資源,它本身帶有平面性,所以立體性也打了折扣。
3.使用資源有限,縮小制作范圍
教材中不是所有地理知識都可以設計成數字星球式微課程。我們最好選擇地理教材的難點、重點、疑點和考點來設計制作微課程。同樣也不是所有數字星球資源都適合用作數字星球微課程的題材。因為這些資源中有一些不具動態立體的圖片,這也縮小了數字星球式微課程的可制作范圍。
四、“微”發展
在微時代的背景下,教師將地理課程制作成基于數字星球的
微視頻,符合時代快、易、簡的需要。數字星球式微課程是對傳統教材的一種立體動態的教學資源補充。通過數字星球系統與專題地理內容整合來進行地理微課程資源開發,不但可以提高數字星球系統在地理教學中的應用水平,而且是對基礎地理教育改革的一種有意義嘗試。伴隨微時代的到來,數字星球式微課程的發展也將越走越遠。
參考文獻:
[1]梁樂明,梁錦明.從資源建設到應用:微課程的現狀與趨勢[J].中國電化教育,2013(08):72.
[2]譚姣連,徐曉東.用視頻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J].中國遠程教育,2013(11):57.
注:本文系內蒙古師范大學2013年度研究生科研創新基金項目成果之一,項目編號:CXJJS13055。
作者簡介:王瑜,女,研究生,內蒙古師范大學地理科學學院,專業:課程與教學論(地理)。
張志敏,男,研究生,內蒙古師范大學地理科學學院,專業:自然地理學。
編輯 謝尾合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