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鵬
摘 要:互聯網的急速發展,在提供豐富資訊和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時,也因其自身虛擬、隱蔽等特性而帶來很多負面影響,尤其是大學生更易成為網絡成癮、網絡暴力甚至網絡犯罪等失范行為的主要力量。因此,客觀分析大學生網絡失范行為的社會及自身原因,并有針對性地提出預防與干預大學生網絡示范行為的措施與建議,對于構建網絡安全環境和新時期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體系有著重要意義。
關鍵詞:網絡失范;原因;預防
互聯網對現代社會的影響是全方位的,已經深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是,網絡在為人們提供便利的同時,也帶來了諸如網絡安全、網絡暴力以及網絡成癮等一系列問題。這些問題的產生和蔓延既干擾了互聯網的健康有序發展,又觸犯了法律和道德的底線,破壞了社會的和諧穩定。在這其中,大學生因為掌握較多網絡知識且思維較為活躍,更易受到互聯網負面效應的影響,成為參與或策劃網絡暴力、網絡黑客等有違社會公序良俗甚至法律約束網絡示范行為的主體力量。因此,有針對性地分析大學生網絡示范行為的成因,并提出合理且有效的預防和干預體系措施建議,對于新時期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凈化網絡環境具有重要意義。
一、大學生網絡失范行為的定義與主要表現
1.大學生網絡失范行為的定義。“失范”是社會學理論中的一個概念,法國社會學家迪爾凱姆首次將這一概念引入社會學。他認為失范主要指一種對個人的欲望和行為的調節缺少規范,制度化程度差,因而喪失整合的混亂無序的社會狀態。大學生網絡失范行為是指大學生在利用互聯網資源時未能遵守相應的行為準則和道德要求,出現不恰當的行為偏差。
2.大學生網絡失范行為具體表現在:因為性教育的缺失和青春期發育的影響,通過瀏覽色情網站等內容獲得滿足;因為網絡的虛擬性而肆意發布虛假信息,謾罵侮辱他人等網絡暴力行為和不經思索大量粘貼的學術不端行為;通過黑客技術盜取他人信息獲取經濟利益或者制造病毒破壞公共計算機網絡的網絡犯罪行為;長期沉迷網絡導致精神渙散、心理成癮并引發嚴重社交障礙等問題。
二、大學生網絡失范行為的原因分析
互聯網作為新生事物,具有開放性、虛擬性和隱蔽性等特點,而大學生作為較早掌握這一先進技術的群體,理解較深、應用較廣,也更容易找到其不完備的地方加以利用。具體原因可以分析概括為以下幾點:
1.很多大學生一方面是第一次離開父母的全程照顧而獨立生活,心智尚不成熟,更易受到外界影響和干擾;另一方面當代大學生更加強調自我價值的實現,若在現實生活中得不到尊重與滿足,便會去尋找虛擬世界的安慰。
2.一方面網絡技術快速發展導致網絡道德建設嚴重滯后,弱
化了大學生原有的道德觀念,另一方面我國高校現有的思想政教育體系之中,更側重于理想信念教育,而在個體基本的行為規范和道德要求上投入的關注較少,尤其是網絡道德規范教育基本上還是空白。
3.在這個信息爆炸的全媒體時代,互聯網因其具有的虛擬性、隱匿性和開放性等特點,造成任何人都可以通過技術手段使用虛假的身份在網絡上從事違法行為而很難被追蹤到,犯罪行為的機會成本較低。此外,作為新生事物,相應的配套法律規章仍然較少,導致無法可依。
三、預防和干預大學生網絡失范行為的措施與建議
1.加強網絡法制建設。加強網絡法律法規建設主要應做好網絡法律法規的制定、宣傳和執行。由于法律制定的滯后性和網絡發展的快速性,網絡法制建設相對困難,這就要求國家在制定網絡法律法規時,要有預見性、靈活性和快速性。國家要建立結構嚴謹、快速有效的新型網絡法律法規來對網絡環境進行監管,并可以加大各地司法部門對大學生的網絡法律法規教育力度。
2.建立主旋律網站,加強文明上網的正面引導。面對網絡多元文化對大學生思想的沖擊,高校應積極建設主旋律網站來加強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網站的建設應當將黨的理論知識和政策與社會、學校發生的事件相結合,對這些事件進行深度的理論分析,將要宣傳的教育思想融合進去,使大學生能真正認同和熱愛主旋律網站。加強文明上網的正確引導需要積極主動搶占網絡高地,用各種有效途徑對大學生進行潛移默化的引導。
3.優化家庭網絡監管力度。針對大學生身心發展不成熟的特殊性,家長要認真學習網絡心理、網絡道德等方面的相關知識,增強與子女的溝通意識和能力,對大學生的道德困惑做出積極回應。家長還要盡可能提高自身網絡素質,了解互聯網的相關信息,對大學生的網絡行為有一個清醒明白的認識。當發現大學生有網絡失范行為時,能夠及時制止并用合理的方法進行教育引導,用細心和耐心將孩子從網絡世界引導回歸到現實生活中。
參考文獻:
[1]李一.網絡行為失范[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7.
[2]馮亮.大學生網絡道德行為失范及對策[J].教育探索,2008(11).
[3]李曉犇.網絡負面事件的倫理思考[J].河海大學學報,2011,13(4).
編輯 魯翠紅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