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詩平
摘 要:培育新型職業農民,是我國當前建設新型農業生產經營體系的戰略選擇和重點工程。該文從培育新型職業農民重要意義出發,介紹了巢湖市新型經營主體發展情況和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情況,總結了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原因,并提出相應對策,以供參考。
關鍵詞:新型職業農民;發展現狀;問題;對策
中圖分類號 G72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4)12-04-03
2012年、2013年中央一號文件指出,大力培育以農業為職業、具有一定的專業技能、收入主要來自農業的新型職業農民,是培養和穩定現代農業生產經營者隊伍的必由之路。本文從培育新型職業農民重要意義出發,介紹了我市新型經營主體發展情況和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情況,總結了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原因,并提出相應對策,為我國現代農業發展提供持續的人力資源支撐和人才保障。
1 培育新型職業農民重要意義
1.1 新型職業農民主要類型及內涵特征 從我國農村基本經營制度和農業生產經營現狀及發展趨勢來看,新型職業農民是指以農業為職業、具有一定的專業技能、收入主要來自農業的現代農業從業者,可分為生產經營型、專業技能型和社會服務型3類。生產經營型職業農民,是指以農業為職業、占有一定的資源、具有一定的專業技能、有一定的資金投入能力、收入主要來自農業的農業勞動力,主要是專業大戶、家庭農場主、農民合作社帶頭人等。專業技能型職業農民,是指在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專業大戶、農業企業等新型生產經營主體中較為穩定地從事農業勞動作業,并以此為主要收入來源,具有一定專業技能的農業勞動力,主要是農業工人、農業雇員等。社會服務型職業農民,是指在社會化服務組織中或個體直接從事農業產前、產中、產后服務,并以此為主要收入來源,具有相應服務能力的農業社會化服務人員,主要是農村信息員、農村經紀人、農機服務人員、統防統治植保員、村級動物防疫員等農業社會化服務人員。
1.2 培育新型職業農民重要意義 培育新型職業農民是建設新型農業生產經營體系的戰略選擇和重點工程,是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的有效途徑,更是有中國特色農民發展道路的現實選擇;培育新型職業農民有助于推進城鄉資源要素平等交換與合理配置。推進城鄉發展一體化,首要的是勞動力統籌,在讓一批農村勞動力盡快真正融入城市的同時,必須提高農業、農村吸引力,讓一部分高素質勞動力留在農村務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培育的重點是農民、農戶,國家政策支持的重點是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新型職業農民就是培育現代農業的現實和未來。隨著傳統小農生產加快向社會化大生產轉變,農業生產加快向產前、產后延伸,分工分業成為發展趨勢,具有先進耕作技術和經營管理技術,擁有較強市場經營能力,善于學習先進科學文化知識的新型職業農民成為發展現代農業的現實需求;培育新型職業農民就是培育新型經營主體的核心主體。今后我國農業的從業主體,從組織形態看就是龍頭企業、家庭農場、合作社等,從個體形態看就是新型職業農民。因此,培育新型職業農民就是培育各類新型經營主體的基本構成單元和細胞,對于加快構建集約化、專業化、組織化、社會化相結合的新型農業經營體系,將發揮重要的主體性、基礎性作用。
2 巢湖市農業生產新型經營主體發展情況
2.1 龍頭企業發展情況 截至目前,全市共有127家縣級龍頭企業、59家市級龍頭企業、14家省級龍頭企業、2家國家級龍頭企業。2012年,規模以上農業企業實現農產品加工產值122.2億元,其中,產值超10億元的2家,超億元的13家,直接帶動農戶12萬多戶,帶動就業1.2萬人,人均年收入2萬元以上,農民從企業年獲收入2億多元。
2.2 專業合作組織發展情況 全市現有農民專業合作社304個,擁有社員2.4萬人,帶動農戶7.2萬戶,業務范圍已涵蓋了糧油、畜禽、蔬菜、經果、棉花、水產等6大主導產業,基本實現鄉鎮合作社全覆蓋。一些鄉鎮隨著專業合作社的發展壯大,逐步建立起了具有一定規模的種養基地,并初步形成特色農業示范區。如蘇灣鎮利農農業專業合作社,目前社員已發展到200多人,經營規模333.33hm2。一方面帶動社員推進機插秧應用,建設占地1.33hm2集場地、大棚為一體,的工廠化育秧機插秧基地,2013年社員機插秧應用面積達226.67hm2,占合作社水稻種植面積的68%。另一方面積極發展訂單生產,簽訂水稻收購訂單面積66.67hm2以上,以高出市場0.3元/kg的價格進行統一收購,提高了社員的經濟收益。
2.3 種糧大戶發展情況 2013年全市3.33hm2以上種糧大戶572戶,較上年增加87戶,承包面積發展到0.82萬hm2。如巢湖市中垾鎮建華村種糧大戶秦業艮,作為我市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對象,著力加強技術培訓指導服務,大力推進科技應用和機械化作業,實現農機、農藝結合,使生產規模、生產能力和帶動能力明顯提高,成為我市新型職業農民典范。2013年該戶糧食種植面積發展到72.13hm2,其中水稻47.47hm2、小麥24.67hm2,出售商品糧500余t,糧食生產純收入近40萬元。油菜種植面積11.33hm2,出售油菜籽近30t。同時,該戶大力發展機械化作業,農業機械由原有的3臺套發展到13臺套,積極向周邊農戶開展代耕、代種服務,2013年共計機耕、機育、機插和機收0.19萬hm2,較上年增加0.07萬hm2,并被評為合肥市十佳農民創業之星。
2.4 家庭農場發展情況 全市擁有各類在工商部門注冊的家庭農場189家,注冊資金累計達1.2億元,種植面積0.23萬hm2,養殖牲畜1.3萬頭、家禽26萬只,家庭農場勞力總數1 064人。現已形成了3大主要類型:一是種植型家庭農場,主要生產經營涉及到糧食、油、蔬菜、經果、苗木等產業,現已發展到91家,其中種植糧油作物的64家。二是養殖型家庭農場,主要生產經營涉及生豬、湖羊、家禽、水產等產業,現已發展到88家,其中畜禽養殖的78家。三是綜合經營型家庭農場:主要生產形式為糧食+生豬,生豬+養魚,水果、苗木+生豬等,種植與養殖相結合,既降低能耗,又減少排放,現已發展到10家。部分家庭農場還或多或少兼營特色餐飲以及休閑農業、觀光農業等。
3 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情況
3.1 開展培訓 新型職業農民培育試點工作開展以來,我市及時制定了培育程序、開展了培育對象遴選、組建教師隊伍、適時開展集中培訓,先后對218名新型職業農民對象進行了集中培訓,通過邀請省農科院、省農大、省市農委專家,講授政策理論、合作社知識、農村家庭經濟管理、生產過程種植、施肥、病蟲害防治等專業課程。并通過參觀和縣雞籠山蔬菜標準園、和縣臺灣農民創業園以及肥西縣綠溪洲現代農業示范園等實地考察,開展田間實踐和交流討論,開闊學員視野,增強其創業意識。如巢湖市中垾鎮濱湖行政村沈道祥,自2012年被列為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對象,牽頭成立了“巢湖聯銀蔬菜專業合作社”,對當地蔬菜生產經營“產前、產中、產后”一條龍服務,不斷發展壯大,由剛成立時的7人發展到100多人。帶動了周邊村莊及巢湖沿岸蔬菜產業的快速擴張,使巢湖市中垾鎮蔬菜種植面積由133.33hm2擴大到400hm2,并由合作社統一銷售,每667m2蔬菜純收入增加了5 000多元。2013年成功舉辦了首屆巢湖市蔬菜節,先后被評為“先進專業經濟合作組織”,并被中華農業科教基金會列入“風鵬行動·新型職業農民”資助對象。
3.2 主要做法
3.2.1 加強組織領導 市政府成立了由分管副市長為組長,市有關部門負責人為成員的巢湖市新型職業農民培育領導小組,統籌試點工作開展。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組,具體負責各項工作實施。成立了由市農委分管負責人為組長的巢湖市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作專家組,具體負責有關技術、政策制定和學員認定等工作。
3.2.2 制定工作方案 根據試點工作要求,進一步細化了工作方案,市政府制定下發了《巢湖市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作實施方案》,確定了新型職業農民培育試點目標和主導產業,明確了試點工作主要任務和工作措施。同時,采取多種方式,廣泛宣傳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目的、意義和認定辦法,加大對種養大戶、家庭農場主宣傳力度,營造良好輿論氛圍。
3.2.3 出臺扶持政策 市政府制定下發了《巢湖市新型職業農民扶持政策(試行)》,明確了現有農業扶持政策和項目在同等條件下向新型職業農民傾斜的扶持政策。同時在土地流轉、財政支農項目以及農業信貸等方面給予優先安排,激勵農民參加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熱情,加快新型農民培育步伐。
3.2.4 制定相關制度 巢湖市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作領導小組行文下發了《巢湖市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教育培訓制度(試行)》和《巢湖市新型職業農民資格認定管理辦法(試行)》,進一步規范了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和認定管理的各項措施。經過考試考核,目前蔬菜專業的55名學員已通過新型職業農民培育領導小組辦公室的新型職業農民資格認定,并頒發了資格證書。
3.2.5 創新培訓模式 一是合作辦學。培訓機構與當地農業專業合作社或村委會聯合實施,簽訂書面協議,由合作社或村委會宣傳、組織人員,市農業技術推廣中心開展培訓和跟蹤指導,探索合作培訓途徑。二是參與式教學。采取參與式教學,即培訓內容由培訓機構提出選項,經廣大學員充分討論認可后,確定具體培訓課題,激發學員學習熱情,解決實際問題。三是針對性培育。針對生產實踐中出現的問題開展教學和實踐。在授課過程中,培訓教師采取學員提問題的方法,有針對性解決實際生產過程中的問題。組織開展田間教學時,針對學員的技術需求,組織相關農技人員及時上門到戶到田進行技術指導服務。
4 新型職業農民培育中主要問題及原因
4.1 培育范圍不全 目前培育對象只限于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等,而新型經營主體很重要的一個組織龍頭企業沒有納入培育對象。其原因是部分企業領導習慣了走上層路線,熱衷于跑項目,忽視了對員工綜合素質的全面培養。
4.2 農民積極性不高 其原因:一是對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作認知不夠,把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等同新型農民培訓。二是由于扶持力度不大或沒有及時跟上,對農民吸引力不夠。三是受傳統觀念影響,很多農民認為農民就是農民,是“泥腿子”,多年來農民子弟都有“跳農門、轉身份”思想,怎么能成為職業農民。
4.3 推進難度較大 主要原因該項工作推動自上而下停留在農業部門,推進難度較大。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是一個長期的、系統的工程,涉及財政、人社、金融、醫療、農業等多部門。因此,培育工作應上升到政府層面,才能更有效形成推進合力。
4.4 培育對象年青人少 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對象在我市主要包括2個來源:一個是內源。即現有大戶或其他農業從事農業人員;一個是外源。即工商資本或農業院校畢業生等從事農業人員。而我市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剛起步,對象來源主要是內源,其大部分人員年齡偏大,年青人很少。
4.5 培育目標不明確 現階段培育對象主要集中在農業生產新型經營主體上,培育目的是提高他們的專業技能、生產管理水平、現代農業知識以及必須承擔的社會責任等。而忽視了對農業生產新型經營主體潛在人員的培育,即那些有知識能力、有創業愿望,但目前還沒有經濟實力的年青人。
5 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對策
5.1 進一步加強領導,切實落實政府主導地位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作出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明確提出,鼓勵承包經營權在公開市場上向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農業企業流轉,發展多種形式規模經營。這為農村土地流轉提出了明確方向和要求。同時要加大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投入,為農業生產機械化、規模化經營創造條件。省、市、縣三級政府要協調各級財政、人社、金融、醫療、農業等多部門協同工作,切實推進培育工作。
5.2 統一制定新型職業農民認定和管理標準 目前培訓新型職業農民尚處于試點階段,各地出臺的認定和管理措施不一,全國和各省培訓新農民沒有統一標準,往往造成培育和認定的新型職業農民良莠不齊。建議至少由省級統一制定一套新型職業農民認定辦法和管理標準,方便所轄區市、縣級進行操作。
5.3 拓展培育新型職業農民對象范圍 應該瞄準本地種養大戶、農民專業合作社成員、農業企業主等,通過對他們進行培訓和引導,先行認定和扶持一批新型職業農民,通過他們的示范帶動,發展更多的本源新型職業農民。在培訓對象上要從單純對本地農民的培育向農村干部、農業科技人員、科技示范戶、農產品加工、流通、生產經營企業的管理、技術和服務人員延伸,培育更多類型和數量的新型職業農民。
5.4 保障新型職業農民權益 要增強各方面人員參加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積極性,必須要改變農業產業的弱勢現象,切實保障新型職業農民權益。建立參照其他行業制定出新型職業農民的各項權益保障制度,重點從制度上解決好新型職業農民在發展中的土地流轉、基礎設施、扶持政策等關鍵環節和問題。同時給予新型職業農民更多、更好的社會保障、醫療保障、農業保險保障、養老保障等。
5.5 做好全方位服務 一是從技術和信息服務上,要充分發揮好農業部門、科研機構、推廣機構、農民專業合作社等各類機構的作用,協調合作共同為新型職業農民做好培育和服務。二是在資金支持上,要保障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作資金,給予新型職業農民在財政、金融、保險等方面資金扶持,讓新型職業農民更快更好的發展。三是在項目支持上,各級各部門應該通力合作,在各類農業項目的規劃安排上優先考慮新型職業農民發展需要,營造新型職業農民成長的良好社會環境。
(責編:徐煥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