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登華等
摘 要:茶葉是我國的國飲,近年來我國的茶葉質量安全水平雖有所提高,但茶葉的質量安全事件、遭遇貿易壁壘事件時有發生。該文概述了近年來我國茶葉貿易中的質量安全問題,分析了影響我國茶葉質量安全的主要因素。
關鍵詞:茶葉;貿易;質量安全;原因
中圖分類號 S571.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4)11-08-03
Abstract:Tea is our national drink, the quality and safety is improved in recent years, but incidents of the quality, safety and encountering trade barriers occur frequently.This paper reviews the quality and safety problems in Chinese tea trade, analyzes the factor that affect the quality and safety of Chinese tea.
Key Words:Tea;Trade;Quality and safety;Reasons
茶葉是我國具有資源優勢、文化底蘊和消費傳統的特色優勢農產品,在國內和國際貿易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傳統農業生產方式是我國茶業的主要表現形式,長期以來茶產品的質量安全沒有受到重視,隨著人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農產品的質量安全問題也越來越受關注[1]。我國加入WTO后,世界各國制定了嚴格、廣泛的茶葉標準,增加了茶葉檢驗農藥的種類,降低最大農殘(MRL)指標限量,使茶葉質量安全變成了影響我國茶葉出口最大的障礙[2]。
近年來我國的茶葉質量安全水平雖有所提高,但茶葉的質量安全事件、出口受阻事件時有發生。茶葉的質量安全直接關系到廣大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關系到我國茶葉的的對外貿易。本文概述了近年來我國茶葉貿易中的質量安全的事件,分析了影響我國茶葉質量安全的因素。
1 國內茶葉的質量安全問題
為了嚴格把控我國茶葉的質量安全,國家質檢總局、國家茶葉質量監督檢驗中心以及各相關質監部門定期或不定期的組織抽檢茶葉產品。
2011年8月,為加強對茶葉生產企業的監管,安徽省質監局組織對全省茶葉生產企業的產品進行了監督抽查。該次監督抽查共抽查茶葉371組,合格370組,不合格1組,合格率為99.7%。不合格原因為農藥殘留(氰戊菊酯)不符合標準要求。
2010年,國家茶葉質量監督檢驗中心組織抽檢綠茶產品,共抽查了上海、江蘇、浙江、安徽、福建等11個省、直轄市114家企業生產的118種綠茶產品。抽查結果表明,被抽查的118種樣品的農藥殘留測定結果全部符合GB 2763-2005標準規定,117種樣品的污染物限量測定結果符合GB 2762-2005標準規定。抽查發現有4種產品的感官品質項目不符合標準的要求,有1種產品鉛含量超標。
2010年8月,為加強對茶葉生產企業的監管,安徽省質監局組織對全省所有茶葉生產企業的產品進行了監督抽查。該次監督抽查共抽查茶葉樣品554組,合格552組,不合格2組,其中1組為標簽不合格,另1組為水分不合格。
2009年,國家茶葉質量監督檢驗中心組織抽檢綠茶產品,共抽查了上海、江蘇、浙江、安徽、山東、湖北等11個省、直轄市95家企業生產的100種綠茶產品。抽查發現有2種產品不合格,不合格項目為稀土超標。
2 茶葉出口貿易中的質量安全問題
隨著國際農產品市場的進一步歐盟對進口茶葉實行新的農殘標準開放,以及國際茶葉市場競爭的日益加劇,世界發達國家為了維護本國的經濟利益和公民的身體健康,采取了更隱蔽的措施來限制茶葉出口國的貿易[3]。其中,歐盟、日本等發達國家多年來對本國的茶葉進口設置了一系列技術性貿易壁壘,給我國的茶葉出口造成了嚴重的沖擊。
2.1 歐盟RASFF預警通報我國茶葉情況 歐盟自1999年實施新的藥物最高允許殘留標準以來,我國對歐盟的茶葉輸出明顯減少,2000年7月,歐盟對進口茶葉實行新的農殘標準,限制和禁止使用的農藥從原來的29種增至62種,部分農藥殘留標準比原有標準提高了100倍以上,擴大了農藥殘留量的檢驗種類,這直接造成了我國茶葉對歐盟的出口量和出口額大大減少[4]。
2013年,歐盟RASFF發布我國茶葉相關通報共28項,其中14項通報分別為綠茶中檢出毒死蜱、三氯殺螨醇、滅多蟲、氰戊菊酯、噻嗪酮、氯氰菊酯、谷硫磷、噠螨靈、聯苯菊酯、啶蟲脒、樂果等農藥超標;6項通報分別為茶葉中檢出啶蟲脒、吡蟲啉、稻虱凈、噠螨靈等農藥超標;1項通報為有機綠茶未經批準輻照;1項通報為普洱茶中檢出蒽醌超標;1項通報為白茶中檢出使用禁用物質水胺硫磷;1項通報為紅茶中檢出高氰戊菊酯、吡蟲啉等農藥超標;3項通報分別為菊花茶、花草茶、花茶中檢出多菌靈、甲霜靈、啶蟲脒、烯酰嗎啉、吡蟲啉、甲氰菊酯、撲滅寧等農藥超標。
2012年,歐盟RASFF發布我國茶葉相關通報共45項,其中27項通報分別為綠茶中檢出丁醚脲、毒死蜱、三氯殺螨醇、滅多蟲、氯氰菊酯、谷硫磷、樂果、稻虱凈、多菌靈、啶蟲脒、噠螨靈、三唑磷、吡蟲啉、異丙威、噻嗪酮、氟蟲腈、氰戊菊酯、蒽醌殘留、聯苯菊酯、氯氟氰菊酯等農藥超標;1項通報為有機綠茶未經批準輻照;6項通報為茶葉中檢出滅多蟲、噠螨靈、啶蟲脒、氟蟲腈、吡蟲啉等農藥超標;4項通報為紅茶中檢測出樂果、滅多蟲、稻虱凈、啶蟲脒、吡蟲啉、氟蟲腈、噠螨靈以及死的螨蟲、嚙齒類動物的糞便等物質;1項通報為烏龍茶中檢出毒死蜱、滅多威、噠螨酮、啶蟲脒、噻蟲嗪、氟蟲腈、及未經批準物質丁醚脲;1項通報為鐵觀音茶中檢出噻嗪酮;2項通報為花茶(含茉莉花茶)中檢出撲滅寧、滅多威、三唑磷、啶蟲脒和吡蟲啉;1項通報為普洱茶中檢出蒽醌;1項通報為減肥茶中含有禁用物質西布曲明;1項通報為綠茶飲料中檢出虱螨脲、樂果(殺蟲劑)。
2011年,歐盟RASFF發布我國茶葉相關通報共3項,其中1項通報為茶葉中檢出順式氰戊菊酯、氰戊菊酯等農藥超標;1項通報為綠茶中檢出溴螨酯超標;1項通報為紅茶的標簽不合格。
2010年,歐盟RASFF發布我國茶葉相關通報共10項,其中3項通報為茶葉未經批準輻照;3項通報分別為涼茶未經批準經過輻照處理、減肥茶未經批準經過輻照處理、減肥茶未標明輻照和未經授權輻照處理;2項通報分別為普洱茶中檢出含有死昆蟲、普洱茶檢出死蟲;1項通報為綠茶中檢出禁用物質六氯苯;1項通報為白茶中含有新加坡沙門氏菌和鏈球菌渣滓。
2009年,歐盟RASFF發布我國茶葉相關通報共7項,其中4項通報為為普洱茶中檢出含有死昆蟲;2項通報分別為綠茶含有鉛超標、綠茶含有死的和活的昆蟲以及昆蟲的排泄物;1項通報為茶葉中含有死昆蟲。
2.2 日本扣留我國茶葉情況 日本于2006年5月起實施新的《食品中殘留農業化學品肯定列表制度》(簡稱“肯定列表制度”),對茶葉農殘限制作如下規定:設限農藥殘留由83種增加到約144種;設限以外的農藥殘留全部按“一律標準”即限量為0.01mg/kg;采用“干茶法”進行檢測;設限外農殘超標將被視為違法[5]。日本“肯定列表制度”的實施嚴重影響我國茶葉的出口貿易。
2013年,日本扣留我國茶葉的相關通報共25項,其中18項通報為烏龍茶中檢出不同含量的氟蟲腈,成分規格不合格;1項通報為烏龍茶中檢出苯胺靈(0.03mg/kg),1項通報為烏龍茶中檢出銳勁特(0.062mg/kg),1項通報為綠茶中檢出苯胺靈(0.01mg/kg),成分規格不合格;1項通報為烏龍茶粉中檢出添加了甜蜜素(8μg/g);3項通報為半發酵烏龍茶中檢出不同含量的氟蟲腈,成分規格不合格。
2012年,日本扣留我國茶葉的相關通報共7項,其中4項通報為烏龍茶中檢出不同含量的氟蟲腈,成分規格不合格;4項通報為半發酵烏龍茶中檢出不同含量的氟蟲腈,成分規格不合格。
2011年,日本扣留我國茶葉的相關通報共4項,其中1項通報為龍井茶中檢出三唑磷,成分規格不合格;1項通報為烏龍茶中檢出三唑磷,成分規格不合格;1項通報為茶葉中檢出三唑磷,成分規格不合格;1項通報為綠茶中檢出對三唑磷,成分規格不合格。
2010年,日本扣留我國茶葉的相關通報共5項,其中3項通報為綠茶中分別檢出不同含量的三唑磷,成分規格不合格;2項通報為烏龍茶中分別檢出不同含量的三唑磷,成分規格不合格。
2009年,日本扣留我國茶葉的相關通報共4項,其中1項通報為代用茶含有指定外添加劑酸性橙Ⅱ;1項通報為花茶中檢出二氧化硫,不符合使用標準;1項通報為龍井茶中檢出三唑磷,成分規格不合格;1項通報為烏龍茶受到射線照射,不符合生產、加工及烹飪標準。
2.3 美國FDA扣留我國茶葉情況 美國為保障食物安全,對在其國內市場流通和進口的食品進行嚴格的質量控制,如果產品已經進口入境或準備進入美國境內時,都要求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進行檢查,如有違反相關的規定,則由進口工作政策處(DIOP)做出“無需檢測自動扣留”(DWPE)的進口預警[6]。
2013年,美國FDA扣留我國茶葉相關通報共6項,其中1項通報為綠茶沒有所需要的英文標簽;1項通報為茶葉中含有臟的和腐爛物質,不適合食用;1項通報為菊花茶中含有化學殺蟲劑;1項通報為人參茶中含有化學殺蟲劑;2項通報為草藥茶標簽錯誤,且沒有按照要求提供有關生產步驟的信息。
2012年,美國FDA扣留我國茶葉相關通報共5項,其中3項通報為綠茶中含有臟的和腐爛物質,不適合食用;1項通報為茶葉中含有臟的和腐爛物質,不適合食用;1項通報為茶葉標簽,此外,含有非法的營養和健康信息。
2010年,美國FDA扣留我國茶葉相關通報共7項,其中3項通報為綠茶包裝的標簽標識不符合要求;2項通報為綠茶包未列在510(j)中,或生產商并未按510(j)的規定提供該藥品或設備的相關信息;1項通報為茶葉中含有沙門氏菌,對人體的健康造成傷害;1項通報為茶中含有腐爛物質抑或者是其它形式的不適于在食物中出現的物質。
2009年,美國FDA扣留我國茶葉相關通報共2項,其中1項通報為茶的營養標簽不正確,標簽信息錯誤或并未標明應有的營養信息;1項通報為綠茶中有毒有害物質三聚氰胺。
3 影響我國茶葉質量安全的因素
通過近年來我國茶葉貿易中的質量安全事件可以看出,影響我國茶葉質量安全的主要因素為農藥殘留超標、污染物殘留超標、微生物污染、含有非茶異物及粉塵污染。
3.1 農藥殘留原因 農藥殘留是茶葉出口和內銷中遇到的最大的衛生質量問題,近年我國茶葉出口量不斷下降,農殘超標是其主要原因。我國茶葉的監督抽查以及出口歐盟、美國、日本的通報均有發現農藥殘留問題。茶葉中的農藥殘留的直接來源是茶葉種植過程中使用的各種化學農藥;茶葉中農藥殘留的間接來源:(1)從土壤中吸收,在噴藥過程中大部分的農藥會流失到土壤中,這些農藥中的一部分在土壤中蓄積,并被茶樹根系吸收,輸送到茶樹芽梢部;(2)由水攜帶,茶樹噴藥和灌溉需要大量的水噴施在茶樹上,因此,水中的農藥就會轉移到茶樹上;(3)空氣飄移,空氣飄移是除了直接噴藥以外的農藥殘留的另一個重要來源。農藥噴施在葉片表面或土壤表面后可以通過揮發進入大氣,或是吸附在大氣中的塵粒上,然后隨著空氣的流動被帶到一定距離外,逐漸沉降或由雨水淋降,這樣茶樹芽梢就有可能接受外來的農藥污染。
3.2 污染物殘留原因 茶葉中的污染物主要是鉛、砷、銅、稀土等。我國茶葉的監督抽查以及出口歐盟、日本的通報均有發現稀土、鉛含量超標,此外歐盟還通報了我國綠茶中含砷超標。茶葉中污染物的來源出自多個途徑,首先是部分土壤中污染物含量過高,茶樹在多年生長的過程逐漸從土壤中吸收累積,構成茶葉中的污染物殘留;其次是制造茶葉加工機械中含有污染物,茶葉在加工(特別是揉捻工序)中與機械表面接觸構成污染;再次是環境污染造成,主要是汽車尾氣和工廠排放的煙氣廢氣,其轉化物會造成空氣和土壤污染,融入雨水中,作為灌溉水引入茶園而污染茶葉;吸附在大氣塵埃上的污染物沉降于茶樹表面而被茶葉直接吸收。
3.3 微生物污染原因 茶葉中有害微生物的來源主要是鮮葉從茶園中采收回加工廠后接觸到的污染;其次是在加工成品茶后在包裝運輸過程中操作不當引起的污染,有不少的茶葉因水分超標,出現異味、霉變。茶葉在加工過程中被有害微生物污染,這些微生物主要包括大腸桿菌、沙門氏桿菌等腸道感染細菌。我國目前茶葉中有害微生物的污染情況不容樂觀,出口茶葉中大腸桿菌、黃曲霉毒素均時有檢出。盡管目前大多數茶葉進口國和地區尚未將有害微生物檢驗列為必檢項目,但歐盟和美國已將其作為試檢項目,形勢十分嚴峻。
3.4 非茶異物及粉塵污染原因 茶葉中非茶異物和粉塵污染主要是在鮮葉采摘和加工過程中引起。茶葉中的非茶異物(包括磁性物等)是茶葉物理危害的主要來源。我國緊壓茶、茯磚茶中非茶異物的標準是<1%,而對其他茶葉中非茶異物(包括磁性物等)未作任何規定。近年來,一些國家已作出規定,如日本要求茶葉中不得檢出任何非茶異物,俄羅斯要求檢測茶葉中金屬磁性物質,限量指標為5mg/kg。此外,從國內茶葉加工廠特別是精制茶廠的調查結果來看,茶廠受粉塵的污染也相當嚴重,對茶葉衛生質量、人體健康和生態環境等都具有較大影響。歐盟歷年均有通報我國茶葉中含有死昆蟲,美國FDA也多次通報我國茶葉中含有腐爛物質或其它形式的不適于在食物中出現的物質。
參考文獻
[1]楊普香,李文金,劉曉仙,等.國內外茶葉質量安全衛生指標[J].蠶桑綦葉通訊,2007(2):11-13.
[2]周金球,趙如敏,謝玲玲.茶葉衛生質量的影響因素及其控制措施[J].安徽農學通報,2007,13(14):146-148.
[3]姜鵬芳.技術性貿易壁壘對我國茶葉出口的影響分析[J].北方經貿,2009(3):36-38.
[4]許詠梅,高啟杰.技術壁壘影響我國茶葉出口的實證分析[J].國際貿易問題,2006(5):86-93.
[5]馬章良,馬仁秒.綠色貿易壁壘對我國茶葉出口貿易的影響及應對方略[J].改革與戰略, 2011,27(1):168-170.
[6]戴 芬,袁玉偉,楊桂玲,等.美國食品安全進口預警概述及對我國的借鑒[J].浙江農業科學,2010(6):1 173-1 177.
(責編:徐煥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