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正仙
摘 要:浙江同濟科技職業學院根據設施農業技術跨行業、多學科的專業特點及其自身優勢,研究提出了水利背景下設施農業技術專業“農業+水利”、“生產+工程”的復合型人才培養方案,構建了“季節式工學交替,三段三循環職業能力培養”的人才培養模式和“全程全真三循環”的實踐教學體系。
關鍵詞:設施農業;復合型;人才培養模式;構建
中圖分類號 G642.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4)11-155-04
隨著社會經濟和科技的快速發展,設施農業發展迅猛。全國設施栽培面積從2000年210萬hm2發展到2012年362萬余hm2,居世界首位。處在經濟發展前沿的浙江,設施農業發展更快,溫室大棚等設施栽培面積由2001年的4.65萬hm2發展到2012年18.25萬hm2。此外,噴微灌等設施也得到了迅速發展,浙江省委2009年提出了5a發展(6.7萬hm2)的噴微灌發展“百萬工程”。2012年浙江省委《關于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的意見》提出:通過3a的努力,使特色精品農業、生態循環農業、設施智慧農業水平領先全國。為了很好地服務區域經濟,浙江同濟科技職業學院根據自身優勢于2006年在省內率先開設了設施農業技術專業。作為全省首個,尤其是在水利類院校開設的該專業,沒有現成的人才模式和專業建設方案可以借鑒。學院根據背靠水利行業、服務農業的辦學思想及其優勢,積極探索設施農業技術專業人才培養模式。2010年,該專業被列為“全國水利高等職業教育示范專業建設”項目,同時,該專業的校內實訓基地——水利工程及設施農業實訓基地被列為“省高職高專示范性實訓基地建設”項目;并獲得了省科技廳“基于省級示范性實訓基地的設施農業高技能人才培養模式研究”項目支持。通過幾年的摸索、研究、實踐和不斷完善,創新性地提出了水利背景下設施農業技術專業“農業+水利”、“生產+工程”的復合型人才培養方案,構建了“季節式工學交替,三段三循環職業能力培養”的人才培養模式和“全程全真三循環”的實踐教學體系。培育形成了鮮明的設施農業技術專業人才培養特色,并初步在省內外和行業內有了一定影響力和知名度,已成為行業認可度較高的專業。2014年2月,該專業被水利部確認為“全國水利職業教育示范專業”。
1 主要研究和建設內容
設施農業是指通過采用現代農業工程和機械技術,改變自然環境,為動植物生產提供相對可控甚至最適宜的溫度、濕度、光照、水肥等環境條件,從而在一定程度上擺脫對自然環境依賴的有效生產的農業,具有高投入、高技術含量、高品質、高產量、高效益等特點,是一種最有活力的現代農業生產方式[1]。它是通過工業技術和工程手段來實現的。它的發展推進了農業產業的轉型升級,是農業現代化的重要標志。設施農業技術專業是集生物工程、農業工程、環境工程為一體的多學科綜合性專業[2]。本研究以全國水利示范專業建設和省級示范性實訓基地建設為契機,圍繞設施農業技術專業培養什么樣的人?怎樣培養人?靠什么培養人?開展了大量的調查、研究、探索和實踐。
1.1 培養什么樣的人才 根據浙江省區域經濟和現代農業快速發展的需求,以服務地方經濟為宗旨,以就業崗位為導向,通過大量深入的調查分析設施農業技術崗位對人才的需求特點;同時根據設施農業技術跨行業、多學科的專業特點及我院背靠水利行業、服務農業、建設大土木專業群的辦學思想及其從事水利、建筑、機電等方面的師資和實驗實訓等教學條件和優勢,著力培養既懂農業、又懂水利;既會農業生產技術,又會農業設施施工和管理的復合型高技能高素質人才。目標是培養能適應現代設施農業生產、建設需要的高端技能型專門人才,能在農業設施建筑與施工、農業設施排灌工程、設施園藝生產等崗位從事規劃設計、施工、生產及管理等方面的工作,以緩解本省設施農業快速發展所需的技能型人才緊缺局面。
1.2 怎樣培養人
1.2.1 人才培養模式構建 根據設施農業技術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和就業崗位,秉承學院“理實融合、實踐育人”的教育理念,以職業崗位為導向,以項目任務為驅動,以素質目標為基礎,以知識目標為重點,以能力目標為中心,建設和完善“季節式工學交替、三段三循環職業能力培養”的人才培養模式。依托省級示范性實訓基地“水利工程及設施農業技術實訓基地”,強調教學過程的實踐性、開放性、職業性、生產性,實行“教、學、做”一體化、“全程全真”實踐教學,實現全學程職業能力培養。
1.2.2 課程體系構建 依托校企合作和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及省級示范性實訓基地,全面分析在現代設施農業生產一線不同崗位所需要的知識結構和職業技能及素質要求,構建以“農業+水利”、“生產+工程”的復合型人才培養為主線的課程體系,形成“工農結合、工學結合”的職業核心能力、專業基本技能、專業綜合能力、創新拓展能力培養的課程體系,確立以《灌溉與排水》、《設施園藝栽培》、《農業設施建筑與施工》等為核心課程及其深度融合的課程改革和建設。
1.2.3 實踐教學體系構建 以“高技能人才培養”為主旨和特征,構建“全程全真”能力培養的實踐教學體系。依托水利工程及設施農業技術實訓基地,以現代農業設施設計與施工、維護管理、現代設施條件下農業生產技術指導、農業節水灌溉技術等方面的能力培養為主線,采用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相結合、教學內容與企業需求相結合、課內實踐訓練與課外實踐活動相結合、實踐教學與崗位考證相結合、畢業實踐與頂崗實習相結合,即“五個結合”的途徑和方法,將“課內實訓”、“獨立實踐”、“頂崗實習”構成“全程全真三循環”的實踐教學體系。
1.3 靠什么培養人
1.3.1 “復合型”高技能高素質的教學團隊建設 要培養高技能高素質的人才,首先要有一支高技能高素質的教學團隊,要使培養的學生具備“復合型”能力,那么,首先要求有一支“復合型”的教學團隊。為此,我們通過“引”、“培”、“聘”等多種手段建設具有高技能高素質的“復合型”教學團隊。一是大力引進和聘請生產一線具有豐富實踐經驗和操作技能的技術人員充實教學團隊,二是通過實踐鍛煉培養教師的實踐教學能力,特別是利用省級示范性實訓基地“水利工程及設施農業實訓基地”及校外實習基地,培養和鍛煉教師的動手操作能力和實踐教學能力,不斷提高教學團隊的教學能力和水平,確保教學質量和效果。endprint
1.3.2 “全程全真”型實踐教學基地建設 農業生產是一項具有成長性、過程性、季節性的生產活動,它不同于工業生產可以在一成不變的環境中進行生產和復制,它的生長發育規律和過程隨自然環境的變化而變化,它的生產技術和操作規程也需隨環境的變化和作物的生長發育而變化和調整,且往往生產周期和過程較長。故每項技能的學習和操作只有在真實的生產環境中進行訓練才能真正掌握,因此具有真實性、開放性、職業性、生產性的穩定型實踐教學基地建設是設施農業高技能人才培養極為重要的條件。該研究以省級示范性實訓基地建設為契機,將15.3hm2基地建設成包含水利與設施農業綜合實訓區、田間灌排實訓區、泵站實訓區以及設施栽培實訓區4個功能區塊,基地內農業設施(包括噴微灌設施)齊全、設備先進,對環境因子的可控性強,作物栽培種類較多,成為一個具有系統性、延續性、真實性、開放性的實訓基地。同時,集“教學、科研、生產、師資培養、創業創新、技能培訓、示范推廣”于一體;能實現學生的“動手能力”、“應用能力”、“創業創新能力”和教學團隊的“實踐教學能力”、“科研能力”及其“示范推廣能力”的培養和提高。
2 主要研究和建設成效
2.1 構架了設施農業復合型人才培養模式 根據本省設施農業的發展特點及對人才的要求,基于“理實融合、實踐育人”的教育理念和“工作過程導向、項目化能力培養”的教學方式及水利工程及設施農業實訓基地,構建和完善了設施農業技術人才培養方案,進一步明晰了設施農業技術專業“農業+水利”、“生產+工程”的人才培養目標,即培養既懂農業,又懂水利,既會農業生產技術,又會設施環境調控等工程技術的復合型高技能人才;構建了設施農業高技能人才培養模式——“季節式工學交替、三段三循環職業能力培養”。即根據農業生產季節性強的特殊性,開展“季節式”分階段工學交替人才培養,第一學期開展為期3d左右的始業教育;第二學期開展為期各1周認識實習和工程制圖綜合實訓;第三學期開展理實一體的測量教學和為期半周的氣象實訓;第四學期和第五學期分別安排4周和5周的生產性實習及3周的噴微灌設計和農業設施施工綜合實訓;根據全學程職業能力培養要求進行“三段式”能力遞進的培養,即第一階段(第一學期)為專業認識和職業核心能力培養為主;第二階段(第二至第五學期)為專業基本能力和專業綜合能力培養為主,第三階段(第五、第六學期)為職業崗位能力及崗位遷移能力培養為主;“三循環”是由課內實踐、獨立實踐、頂崗實習構成的“全程全真三循環”實踐教學體系。
2.2 構建完善了高技能人才培養的課程體系和實踐教學體系 根據專業定位和人才培養模式,緊緊圍繞專業人才培養目標,以現代水利和節水灌溉工程的規劃、設計、施工崗位,農業設施工程設計、施工及管理,設施農業企業的生產、經營、管理崗位等能力培養為主線,構建了以職業核心能力、專業基本能力、專業綜合能力、崗位遷移能力等4大能力培養為平臺的專業課程體系和“全程全真三循環”實踐教學體系。課程體系中除職業核心能力外的3大平臺課程均有課內實踐環節;每個學期根據作物的生長季節都有獨立的實踐教學環節,加上2個暑期社會實踐總共有12個獨立實踐環節,最后一個學期為系統的頂崗實習。這些實習實訓依托校內外實訓基地都在完全真實的生產性環境中進行。由課內實訓、獨立實訓、頂崗實習構成由點到面、由簡單到復雜、由單項到系統的3個實習循環系統,通過3個實習循環,使得學生的職業能力培養得到螺旋式的提升。該課程體系和實踐教學體系較好地體現了水利與農業結合、生產與工程結合、教學與崗位結合“三結合”;實現了“全學程職業能力的培養”和“從學業到就業的無縫對接”。
2.3 實施完成了主干課程的改革和建設 根據新的人才培養方案和課程體系,我們確立了《灌溉與排水》、《現代園藝設施》、《設施園藝栽培》等3門核心課程及《園藝植物病蟲害防治》、《種子種苗生產技術》、《工程制圖》、《工程測量》、《建筑材料》等5門骨干課程的建設。對這8門主干課程都進行了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手段的改革和探索,對教學大綱,課程整體設計,單元設計,課件及考核方式設計等都進行了新的設計和建設。撰寫并發表了相關課程改革論文10篇。對于專業核心課程進行重點建設,如建設完成了院級精品課程《灌溉與排水技術》;校企合作編寫完成了1門國家“十二五”規劃教材《現代設施園藝栽培》和2門省級重點教材《灌溉與排水工程技術》、《南方現代設施園藝栽培技術》,并開發編寫了《農業設施建筑材料》、《設施花卉栽培》、《設施蔬菜栽培》、《農業設施建筑材料》等項目化校本教材4本及《園藝植物病蟲害識別與防治技術》、《農業設施建筑與施工綜合實訓》等實習指導教材6本。
2.4 探索建設了“五位一體”的實訓基地及其運行管理機制 通過全國水利示范專業建設和省級示范性實訓基地建設,使該專業實訓基地已經建成了一個集“教學實訓、技能考證、科學研究、社會服務、創業創新”“五位一體”的生產性實訓實習基地。依托該實訓基地,可根據教學計劃在校內實訓基地安排作物的種類和種植計劃;以實施所有課內實訓、獨立實訓項目的實踐教學。除教學實訓外,還利用該基地較好的開展新品種、新技術的試驗研究、示范推廣和技術培訓,如開展了“浙江省經濟作物設施栽培節水灌溉模式研究”等多項科研和技術服務項目。依托該基地建立了省級農業水利類職業技能鑒定站,開展了花卉園藝師、綠化工、測量放線工等6個工種的技能鑒定和培訓,先后開展花卉園藝師、綠化工、測量放線工等技能鑒定436人次;獲得“雙證”并畢業的設施農業技術專業學生達425人。并為相關部門和企事業單位開展水利員、農技員、蔬菜技術員、果樹技術員及現代設施農業企業管理人員培訓達1 488人次,實現了較好的示范輻射效果。依托實訓基地“全程全真”的實踐教學,培養了學生較強的動手能力和創新意識,畢業的學生不少投入到自主創業中去,并且都取得了較為喜人的成績。如畢業生周龍斌在松陽縣玉巖鎮創立百合種植基地,2011年7月開始創業,當年種植食用百合3.33hm2,2012年8月就收入達到60多萬元。2012年擴大了種植規模,并成立了松陽縣玉豐百合專業合作社,注冊了“玉豐”商標,帶動周圍農戶科學種植百合。他的事跡和經驗多次被縣、市及省電視臺等媒體報道,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帶動效應。endprint
為使“五位一體”的實訓基地較好地發揮各項功能,并有效運作,在做好建設的同時,還積極探索其生產性、職業性、開放性運行管理機制。為此,實施完成了省科技廳項目“基于省級示范性實訓基地的設施農業高技能人才培養模式研究”及院級課題“設施農業技術實訓基地運行管理模式研究”。根據基地特點和功能,研究提出了“統一管理,分片經營”的運行管理模式和機制,即成立專門的基地管理委員會,由管理委員會制訂專門的管理制度,并確定專職的基地管理人員、技術人員及生產工作人員,負責對基地實施統一的生產安排和技術指導。同時,對各功能區采用“分片經營”的模式,根據各不同功能安排相應的生產項目和采取相應的經營管理。
2.5 全面提高了學生的綜合素質,體現了“全人”教育 通過“專業教學、職業培訓、技能認證”三者有機融合的項目化課程體系,及與行業規范、企業標準、技術規程、生產流程相一致的校企合作項目化教材和實訓教材的建設和教學;“全程全真”“開放性”、“過程性”、“生產性”實踐教學的實施;同時,通過第二課堂和第三課堂組織開展各種專業興趣小組、社會實踐、專題講座、專業技能競賽、科技創新創業規劃設計,以及通過“厚德、篤學、修能”校訓、學院組織開展的“偉人”精神(“周恩來班”、“鄧穎超班”爭創活動)、水利系的“三干”(能干、肯干、實干)精神宣教和傳承等豐富多彩的各項活動,大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熱情,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創造力,培養了較強的創新意識、競爭精神、團隊精神及創新創業能力,提高了綜合素質,實現了“全人”教育。2010年來本專業學生取得花卉園藝工、測量放線工等證書526人次;先后獲得國家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一等獎1人,省數學建模競賽一等獎3人,二等獎1人,三等獎4人,浙江省數學微積分競賽一等獎3人,二等獎2人,三等獎1人;全國水利職業技能大賽水環境監測項目一等獎1人,二等獎1人,三等獎4人,浙江省農業職業技能大賽組培項目三等獎2人,種子檢測三等獎3人,植物病蟲害防治技術及藥械應用三等獎2人;在浙江省第四屆大學生“挑戰杯”競賽中“水培花卉生產大棚遠程監測系統開發與應用”獲得一等獎,并被選拔參加2014年首屆“挑戰杯——彩虹人生”全國職業學校創新創效創業大賽。開展實施浙江省“新苗計劃”3項。學生的就業率連續幾年都達100%[3],遠高于其他院校同類專業[2][4];且有不少人考入鄉鎮公務員、水利員或農技專管員等事業單位的崗位,不少已經成為單位的技術骨干或領導的左膀右臂;不少在創業道路上已小有成效。如吳越華、楊銘、周道輝等已經成為鄉鎮的中層干部;龔聞佳、馬駿分別成為慈溪市引飛果業的總經理助理和技術部長,多次被當地媒體宣傳報道。
2.6 有效提升了教學團隊的執教水平和綜合能力 為了較好的實施和培養設施農業復合型高技能人才,我們在教學團隊的建設上也著力于復合型師資隊伍的建設。一方面在師資隊伍組建上強調不同專業背景(如農業、水利、建筑等)的專業組合,另一方面通過不斷的引進、培訓、進修、考察學習、實踐鍛煉等,擴大交叉學科的融滲和交合,提高專業教學能力,特別是實踐教學能力。整個教學團隊中教研室專任教師8人,共享型專任教師19人,校外兼職教師達到了33人,形成了一支“專兼結合、雙師結構”的教學團隊。專業專任教學團隊8人中,高級職稱2人,具有碩士以上學位7人;有7人為“雙師”素質教師,且有1人為“優質雙師素質教師”,1人獲得“全國水利職教名師”稱號,1人被評為浙江省農業科技先進工作者,1人獲浙江省教工委“爭先創優優秀共產黨員”稱號。從行業、企業和生產一線引進的行業專家、技術能手有3人,有效地提升了專業教學團隊的執教水平和能力,以及服務產業和社會的綜合能力。
自2011年來,本專業和相關行業、企業合作開展大量的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先后合作開展省級科研項目6項;廳級項目14項,開展水利和現代農業科研橫向項目9項,并獲得“智能園藝灌溉自動化軟件系統軟件”計算機著作軟件和“大棚溫濕控制和節水灌溉系統”實用新型專利2項。獲得省水利創新獎2項,科研成果獎4項;獲得項目資助資金360萬元。先后為湖州市電力公司副食品基地等單位提供規劃設計等技術咨詢,并被慈溪引飛果業有限公司等多家單位長期聘為技術顧問,經常被邀實地指導和培訓等;為社會培訓現代農業和現代水利實用人才1 488人次;有力推進了農業現代化和水利現代化的快速發展。2013年本專業帶頭人被推薦為第二屆浙江省教學指導委員會,將更好地發揮出示范引領作用。
3 特色與創新
3.1 確立了“農業+水利”、“生產+工程”的設施農業復合型高技能人才培養目標 開創性地提出了水利背景下設施農業技術專業“農業+水利”、“生產+工程”的復合型人才培養目標,構建了“農業+水利”、“生產+工程”的復合型人才培養體系。該人才培養方案很好的結合了地方經濟發展特色,較好的利用了學校的行業優勢及其影響力,以浙江省設施農業人才的實際需求為目標,使得培養的學生既懂農業生產、農業水利灌溉,又懂設施農業工程的施工及其管理維護,能勝任設施農業行業相關企事業單位的相關崗位,可為本省現代農業發展、農業產業的轉型升級輸送大批實用適用人才。
3.2 構建了“季節式工學交替,三段三循環職業能力培養”的人才培養模式 根據設施農業高技能人才培養目標和“理實融合、實踐育人”的教育理念,依托省級示范性實訓基地建設,構建了“季節式工學交替、三段三循環職業能力培養“的人才培養模式。即根據農業生產季節性強的特殊性,開展“季節式”分階段工學交替人才培養,根據全學程職業能力培養要求進行“三段式”能力遞進的培養;并由課內實踐、獨立實踐、頂崗實習構成 “全程全真三循環”的實踐教學體系。通過這一人才培養模式,有利于實現設施農業高技能的人才培養。
3.3 構建了“全程全真三循環”的實踐教學體系 構建完善的設施農業技術人才培養方案和課程體系將實踐教學貫穿于整個人才培養過程之中,所有的專業基本能力平臺和專業綜合能力平臺課程都有課內實踐內容;每個學期都安排有獨立的實踐教學環節;最后一個學期為全面的頂崗實習;且所有實習實訓都是在完全真實的環境中進行,其中由課內實訓、獨立實踐、頂崗實習構成3個實習循環系統,即課內實訓為第一循環,獨立實踐環節構成第二循環,頂崗實習為第三循環,3個循環構成由點到面、由簡單到復雜、由單項到系統的3個實習循環系統。通過3個實習循環,使得學生的職業能力培養得到螺旋式的提升,實現了“全學程職業能力培養”和“從學業到就業的無縫對接”。
參考文獻
[1]杜艷艷.國內外設施農業技術研究進展與發展趨勢[J].廣東農業科學,2010(4).
[2]王秀娟.高職設施農業技術專業實施工學結合、聯合培養模式的實踐探索[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8(2).
[3]陳海生.水利高職院校設施農業技術專業課程體系建設探索[J].安微農學通報,2013(3).
[4]祁連弟,趙永旺,張琨,等.創新設施農業技術專業人才培養模式[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4(8).
(責編:徐煥斗)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