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秀恒等
摘 要:根據農科院校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的定位和特點,立足于農業院校人才培養的要求,緊扣本科教育質量工程,結合學科發展趨勢,圍繞教學團隊的內涵,重點從團隊建設、課程群建設、教材建設和教學改革、產學研結合等方面進行食品質量與安全教學團隊建設,為提高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人才質量和素質進行了探索與實踐,也為其他農科院校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的教學提供參考。
關鍵詞:食品質量與安全;教學團隊;人才培養;探索與實踐
中圖分類號 G642.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4)11-151-04
Abstract:The aim of this paper is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effectiveness of food quality and safety professionals in agricultural universities. Based on the loc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food safety,the requirements of the school personnel training,the quality of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projects,and the development trends and around the connotation of the teaching team,we conducted a quality of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in team building,curriculum groups construction,construction of teaching materials and teaching reform,research and food safety,and teaching team building. We hope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teaching of food quality and safety professionals in agricultural universities.
Key word:Food quality and safety;Teaching team;Personnel training;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食品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物質基礎,由于工業發展及環境污染,食品安全已經成為全球性的焦點問題。近年來,我國食品安全事故頻發,食品質量與安全形勢十分嚴峻。食品安全已成為事關人類健康、經濟安全穩定和社會和諧發展的重大民生問題[1-3]。
隨著我國經濟持續發展以及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食品安全問題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綠色、環保、健康的食品成為消費者追求的目標。人才是食品安全保障力的關鍵因素,各大學為培養食品質量與安全相關專業人才具有責無旁貸的責任[4-8]。因此,組建一支多學科、跨專業、實踐能力強的“食品質量與安全教學團隊”,對提高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人才質量和素質、拓展學生食品安全相關知識和實踐能力具有重要的意義。
安徽農業大學自2004年開始設置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歷經10a的建設與發展,積累了一定學科建設的經驗和學科發展的條件,形成了一支學術水平較高、教學效果好、師資力量較雄厚、結構合理、合作良好、在產、學、研結合方面特色鮮明的教學團隊。
近幾年,在《安徽省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綜合改革試點》、《安徽農業大學食品質量與安全教學團隊》、《安徽省動物性食品安全教學團隊》等教學質量工程項目的大力支持下,食品質量與安全教學團隊立足于學校人才培養的定位和要求,緊扣本科教育質量工程,結合學科發展趨勢,形成在糧油加工、動物源食品加工、轉基因食品、輻照食品等加工過程控制和農殘、藥殘、微生物檢測與分析及風險評估技術教學、科研等方面有了新的目標和方向。“團隊”在課程群與精品課程建設、教材建設和教學改革、產學研結合方面進行了大力的探索與實踐,形成了鮮明的特色,為我國農業類高校相關專業建設和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起到示范帶動作用。
1 合理配備師資力量,提高團隊的凝聚力
由于食品質量與安全涉及到作物種植、動物養殖、土壤農資、疫病防治、食品加工、貯運與營銷等相關環節的從“土地(或農場)”到“餐桌”的復雜過程。因此,食品質量與安全教學團隊建設的首要任務就是優化教師結構,組建一支多學科、跨專業、實踐能力強的教師隊伍,這對培養高素質的從事食品質量與安全相關工作的本科人才至關重要。
為此,我們將從事動植物源食品加工與安全、檢驗檢疫教學的專業課教師、教學輔助與研究人員進行合理搭配,組成食品質量與安全教學團隊,并在食品質量與安全方面的教學、科研和社會服務中發展壯大。“團隊”以“培養食品安全生產和安全檢驗專門人才,從事食品安全研究、產業化和社會服務”為目標,發展明確,合作良好,擁有一批專家和學科帶頭人。“團隊”在年齡、職稱、學緣結構都形成了合理的梯隊。
“團隊”帶頭人是提高團隊凝聚力的核心和靈魂,是確保“團隊”共同目標實現的重要基礎。該“團隊”各個研究方面的帶頭人都是長期從事食品安全教學科研及管理工作的教授,部分還是省學術技術帶頭人。該“團隊”的帶頭人,堅持在教學第一線為本科生授課,發揚“傳、幫、帶”的作用,為青年教師提供更多的直接指導和幫助,利用在教學和學術上的優勢對青年教師進行引領和示范,形成“教授帶頭,團隊作戰”的教學方式,提高“團隊”成員的教學水平和能力,帶動一批富有朝氣的教學骨干;形成一支擁有和諧寬松,共同學習,取長補短,凝聚力高的教學團隊;形成一個結構優化,與時俱進,并將團隊建設與學校發展融為一體,又獨具特色的團隊。endprint
2 以課程群建設為載體,彰顯教學團隊特色
課程群、精品課程的建設是當前高校教學改革的重點,對構建科學合理的課程體系、優化教學過程、提升教師的整體素質、促進人才培養質量具有重要的意義。
食品質量與安全是一門新型的交叉學科,其學科結構、課程體系亟待完善和充實。在長期發展過程中安徽農業大學食品質量與安全教學團隊建立了以農產品加工與安全、動物性食品加工與安全、食品營養與質量安全等多門本科課程形成的課程群,并組成相應的課程組。這樣在大的食品質量與安全教學團隊中又有以具體的課程群為主體的小教學課程組,形成了分類教學、課程特色鮮明的教學團隊。例如,根據課程特點,以《畜產品加工學》、《水產品加工學》、《動物性食品安全概論》、《食品毒理學》、《食品安全學》、《動物性產品安全檢驗學》、《水產品安全檢驗學》、《營養生理學》、《人畜共患病》等為綱,形成動物性食品加工與安全課程群的基本框架。以課程群建設為載體,將擔任課程群內相關課程的教師組成教學團隊,進行集團教學,集中備課,集體解決授課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彰顯教學團隊的特色。我們還結合全校各專業課程情況,將各課程群設定為幾大模塊供食品安全專業學生對感興趣的模塊進行選課,并延伸為全校選修課程,面向全校大學生開設。
3 實施教學改革,提高教學團隊的活力
以“團隊”為基礎,以教學改革為手段,通過實施教學改革,提高了教學團隊的活力,提高了教學水平,增強了學生學習創新能力和實踐技能。
3.1 優化教學內容,創新培養模式 針對食品質量安全保障的緊迫性及對人才需求的新要求,“團隊”把握課程特點、注重內容的系統性和突出學科特色,優化了教學內容,制定了適應新時期食品安全的培養方案,創新了培養模式。針對食品安全課程體系中各課程之間內容存在一定的交叉和重復,各課程組進行了課程的整合,將相關課程內容凝練,形成了通識課、專業核心課、專業選修模塊3大課程體系。通識課為基礎課程,全校按學科門類統一設置;專業核心課為本專業特有的、核心的、固定的幾門課程;專業選修模塊將課程群模塊化,根據專業基礎不同、學生對象不同,在教學內容的選擇上進行優化,便于集團教學,提高教學效果。
通過優選教學內容,有助于學生把所學的知識與今后的工作聯系起來,這樣既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可以活學活用,理論結合實際。在教學形式和內容組織方式上,根據專業的培養目標,制訂課程標準、建立新的教學內容體系。通過食品質量與安全學課程的學習,使學生能夠融會貫通地掌握食品安全學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并將其靈活運用到專業課程學習、科學研究和生產實踐中。
3.2 更新教學方法與手段,提高教學效果 針對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的培養目標,食品質量與安全教學團隊所開設的課程其核心是以保障食品安全為教學重點,以食品生產過程各個關鍵環節為核心。課程涉及食品生產中的環境安全、投入品的安全、養殖種植過程的安全控制、農產品加工及安全、食品質量安全檢測與風險評估等,針對不同的課程特點,施以不同的教學方法,并不斷更新教學內容,向學生傳授新的食品安全理論和技能。例如《動物性食品安全概論》課程的教學過程中,對于比較抽象、難懂的內容以任課教師講解為主,而動物性食品的獸藥污染、重金屬污染、飼料和食品添加劑、持續環境污染物等化學污染,細菌、病毒、真菌和寄生蟲等生物性污染,比較通俗,由學生自學。教師將相關內容的上傳blackboard教學平臺,讓學生自學,查閱文獻資料。然后,由教師對相關問題進行解答。而對于《現代儀器分析》、《食品質量安全檢驗》等課程則采用理論與實際操作并重的教學方法。
以學生自主式網絡學習為目標,構建覆蓋學習層面豐富多彩的多媒體網絡教學資源庫,包括:涵蓋相關專業精品課程、優質課程、重點建設課程編制的網絡課程,教師多媒體課件、校園BBS、教師留言簿等。開展網絡與多媒體組合教學模式,使學生在有限的教學時間內,獲取更多的信息,達到一般教學不能達到的效果;能夠使學生始終保持敏銳的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提高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
“團隊”結合所承擔課程的教學規律和特點,不斷更新教學手段,充實教學內容;“團隊”成員分工協作,建立了體現“交互性教學”理念的學習支持服務系統,制作了《食品安全學》、《動物性食品安全概論》、《動物性產品安全檢驗學》等課程的教學軟件包。大力加強實驗、實踐教學改革,建立多種形式的實踐教學方法(包括課程實踐、生產實習、專業實踐和社會實踐等)。與食品質量安全檢驗機構、食品生產企業建立產學研、農科教一體化、校企校所合作的實踐模式,將理論教學與實踐緊密結合,提高學生的實際工作能力和綜合素質。
3.3 加強特色課程與教材建設,提高教學質量 “團隊”全力構建與國際接軌的開放式的新的課程體系,編制適應時代要求的新的教學大綱,編寫一批特色教材或教學指導書,突出課程與教材的特色,使教學內容與社會經濟發展態勢有機結合。在此基礎上形成具有一定特色的本科人才培養方案、教學研究與改革、教學管理、實訓實驗基地等,并將科研成果合理、及時融入教學,提高教學質量。
精品課程建設是提高教學水平和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舉措。加強精品課程建設是促進教學團隊建設重要舉措。多年來,團隊各課程組充分發揮教學團隊優勢,以精品課程建設為主線,積極開展國家精品課程、省級精品課程、校級精品課程建設,以提高教學效果和人才培養質量為目的加強課程建設,使食品安全系列課程成為示范性課程以及“普遍受學生歡迎的課程”。
“團隊”還主編或參編了一批特色教材或教學指導書,使教學內容與食品安全發展態勢緊密結合,使學生掌握食品安全的基本知識和相關理論,培養和提高從事食品安全研究和管理工作的基本技能。例如“團隊”成員主編的《動物性食品安全概論》,以動物性食品安全為立足點,本著科學實用的原則,從化學和物理性污染、生物性食物中毒、人獸共患病、公共衛生、食品標準化、食品質量控制、安全生產、安全認證、殘留分析等方面,系統概述了動物性食品安全知識點。內容上力求新穎,兼顧深度和廣度,既突出動物性食品安全的基本知識和相關理論,又注重結合動物性食品安全關鍵技術,反映食品安全的創新點和研究進展。endprint
通過對食品安全系列課程的深化改革,突出課程特色,提高教學質量,努力把食品安全課程建設成教育創新、知識創新、技術創新的精品課程。
4 注重產學研結合,增強教學團隊的創造力
注重產學研結合,以“校企合作和產學研實踐基地”為基地,拓展“團隊”的科學思維,提高“團隊”成員素質,提高學生動手和實踐能力。
4.1 以科研促教學,增強創新意識 針對食品安全的突出問題,“團隊”充分利用學科科研優勢,以教師的科研項目為支撐,以主持的多項國家、省部級科研項目為研究主題,積極組織學生參加課外科技活動,以提高動手能力和實際工作能力。如通過“祁門紅茶農殘衛生指標控制及新產品開發技術研究”、“食品中農藥殘留風險評估技術研究”、“農藥殘留快速檢測技術與裝備研發和產業化”、“蔬菜、茶葉、中藥材中重要農藥殘留量檢測新技術及控制對策研究”、“肉鴨安全生產標準化集成研究與示范”、“β-內酰胺類多殘留IAC高效前處理技術研究”、“禽肉沙門氏桿菌的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乳制品中不同抗原型金黃色葡萄球菌腸毒素的免疫磁珠與量子點標記檢測”、“畜禽產品安全與標準化生產技術研究與開發”等涉及食品安全的系列基礎與應用性科研課題為帶動,以等系列研究課題為支撐,教師在完成大量科研項目中積累了豐富的第一手食品安全資料和教學案例,教師將自己的研究成果融入課堂教學中,增強教學內容的實踐性和時效性。
依托“團隊”在食品安全方面的科研力量,資助大學生創新團隊開展創新項目研究,擴大大學生科技創新基金項目的資助力度和覆蓋范圍,培養學生的科技創新能力。學生通過實踐項目和參與研究,加深對課本理論概念的理解及實際應用,并將教師發表的與課程相關的研究論文作為課外閱讀資料,把最新的知識和信息傳遞給學生,這不僅豐富了教學內容,促進教學質量的不斷提高,而且使學生能夠掌握學科發展動態,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學習興趣。
4.2 重視實踐教學,培養實踐能力 “團隊”各課程組主講教師大力改革實驗教學的形式和內容,開設綜合性、創新性實驗和研究型課程,增大本科生參與科研活動的力度,通過實踐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充分利用雨潤集團馬鞍山有限公司,盼盼集團安徽公司、安徽出入境檢驗檢疫局、各縣市質檢所等多個校外實踐教學基地,與食品質量安全檢驗機構、食品生產企業建立產學研、農科教一體化、校企校所合作的實踐模式,開展教學實習、畢業實習,變單純的教學活動為雙向受益的實習實踐活動,形成完備的實踐教學體系,將理論教學與實踐緊密結合,提高學生的實際工作能力和綜合素質。
5 結語
總之,通過上述各方面食品質量與安全教學團隊建設,我們組建成了一支理論功底扎實、教學科研能力強、實踐能力強的食品質量與安全特色教學團隊。整合產學研結合的教學資源,優化教學內容,強化實踐教學及學生的創新能力培養,既適應社會發展需要和符合現代教育教學規律,又能體現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辦學定位和以生產與檢驗教學為特色的人才培養模式,為我國同類型高校相關專業建設和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起到示范帶動作用,開創食品質量安全專業教學新局面。
參考文獻
[1]張弘.當前動物性食品安全問題的探討[J].農業科技與信息,2011(01):60-61.
[2]何玉潔,李建鋒. 淺談動物性食品安全[J]. 中國畜牧獸醫文摘,2011(3):26-27.
[3]何娜.對動物性食品安全管理的一些思考[J].中國畜禽種業,2010(7):28-29.
[4]李浠萌,冉昕,景浩. 從課改論文中看我國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發展[J].科技創新導報,2010 (10):219-223.
[5]衛敏. 食品質量與安全課程教學改革與實踐[J].中國西部科技,2011(13):86-87.
[6]劉春娥,王寶維,仇宏偉. 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建設的新思路[J].安徽農學通報,2009 (19):205-207.
[7]付紅軍,湯小紅,彭湘蓮. 關于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本科人才培養與課程設置的思考[J].食品工業,2011(7):110-113.
[8]許喜林,李曉鳳,吳暉,劉冬梅,余以剛. 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課程設置和專業發展的思考[J]. 廣西輕工業,2009(9):172-173.
(責編:徐煥斗)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