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婧
摘 要:班主任既是教師,同時是班級工作的領導者、組織者和管理者,從某種程度上來說,班主任管理工作的重要性甚至超越了教學工作。“一陰一陽謂之道”,事物都有陰陽兩個方面、兩種力量,相反相成,相互轉化,相互推移,不可偏廢,構成事物的本性及其運動的法則。小學班主任的管理之道也應如此,如果遵循此法則,則如魚得水,游刃有余。
關鍵詞:小學班主任;管理;表揚與批評;獎勵與懲罰
小學生的年齡小,好奇心強,活潑好動,自我約束意識和能力差,并且這個階段對于他們良好的學習習慣以及品格、是非觀、價值觀、世界觀的養成具有非凡的意義,所以小學班主任一定要針對小學生的心理和生理特點,合理運用表揚與批評、獎勵與懲罰等管理手段和方法,恩威并施,慈中有威,在做好教育教學工作的同時,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全面的發展。
一、表揚與批評
1.“不同類型的批評/表揚導致了兒童持有不同的能力理論,引發了兒童追求不同的成就目標,改變了兒童對任務成績的歸因,進而影響了兒童在失敗后的情感和行為反應等”。表揚與批評在方式方法上的相似之處在于既有物質上、活動上的表揚或批評,也有精神上的表揚或批評。不管是哪一方面,采取何種方式方法,都有公開、半公開之別;都需要根據學生的年齡、性格、個性特點,以及不同的心理期待水平,抓住時機,因勢利導。采用的方式也要因人而異,因事而異。
2.表揚與批評是對立的,表揚是一種對事情與人物行為的贊許、稱贊與認同,是一種肯定的評價;而批評,是一種對某事或某人的行為、品德的不認同與反感,是一種否定性的評價。另一方面,表揚與批評又是統一的,它們相互依賴、相互促進、相互影響。有了批評的存在,表揚才顯得可貴;有了表揚的存在,批評才顯得可恥。批評是為了下一次能得到表揚、不被批評;表揚是激勵受表揚者繼續努力,不斷進步,遠離批評。批評與表揚在一定情況下還可以相互轉化,如在公開場合表揚一位學生,暗含著對其他學生的批評;指出一位學生的不足,對其他存在同類問題的學生起著警示的作用。
3.運用批評與表揚時,不能等量對待,更不能批評多于表揚,而是表揚多于批評,杜絕不當批評或錯誤的批評。其原因在于:一是學生的優點和成績與缺點和錯誤相比 較,優點和成績是主要的,優點和成績總是大于或多于缺點和錯誤。因此,教師應該多用表揚,不吝嗇表揚,少用批評。二是人非圣賢,孰能無過?更何況學生。學生有某些缺點和錯誤是難免的,是成長中的缺點和錯誤,只要得到指點或幫助,就能克服,并能產生免疫力。對于某些缺點和錯誤,就是沒人指點或批評,隨著學生年齡的增長,通過自我教育,也是能夠自行克服的。當學生偶爾犯了錯誤時,如果一而再、再而三地斥責批評,無疑給不太旺盛的火苗澆上一瓢瓢冷水。而表揚則能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心底蘊藏的上進心,它運用得當,對優等生猶如一個加油站,使其百尺竿頭,更進一步;對差生是一個鼓勵和鞭策,使其醒悟,奮起直追,后來居上。因此教育者要堅持正面教育,堅持運用疏導表揚為主的做法。
4.沒有批評的教育,是一種不完整的教育、不負責任的教育,或者說是偽教育。但是,批評也是一種充滿愛的教育,它不是傷害,不是心理虐待,也不是泄私憤、圖報復,更不是體罰或變相體罰。批評的目的在于教育人、幫助人,警示人、激勵人,從而造就人。恰當的批評和表揚有異曲同工之妙。
5.注重實效。表揚和批評是對學生行為帶有感情色彩的評價。既為評價,就要遵循實事求是的原則,了解情況,對事實作出客觀的評價,然后就事論事,切忌先入為主,偏聽偏信。表揚與批評不能濫用。對學生的某種違規行為,批評或懲罰是否有效,取決于這種批評與懲罰是否足以引起違規者的羞恥感。批評的濫用,不但降低集體對違規 行為和批評本身的敏感性,甚至還可能引起學生普遍對批評厭倦和對被批評者同情。在這種情況下,對任何學生的批評便都成為耳邊風,有時還作為笑談。同樣,表揚的成效取決于它是否激起被表揚者的榮譽感。個人的榮譽感同其所屬群體的輿論相關,而輿論對表揚比對批評更難認同。表揚的濫用既可能淡化學生的榮譽感,又可能刺激某些學生的虛榮心,甚至還可能使屢受表揚與獎勵的學生在學生中“光榮的孤立”。
二、獎勵與懲罰
在小學教育中,困擾老師、家長特別是班主任的一個普遍問題,就是在教育中對一些行為習慣極差的學生是否可以運用一些懲罰手段來改善教學的效果。國家和社會一再強調教師不準懲罰學生,要關愛學生,教育專家也在大聲疾呼要用心靈去感化學生,以激勵手段正面教育學生,幫助學生健康成長。這些說法固有道理。但是,在教育中適當運用懲罰手段也是必要的,因為,對于一些任性的學生,光靠說服教育是很難奏效的,而如果對于他的錯誤行為不聞不問,聽之任之,無疑是對他們的放縱和慫恿,其結果是使其越來越任性而難以管束。所以,為了學生的將來,在教育中,當學生犯錯誤時運用一定的手段加以懲罰是完全必要的。 那么才能使“懲罰”服務于我們教學工作呢?遇到不聽話的學生是該怎么面對呢?
首先,班主任要擺正自己的位置,要以一種積極的態度面對自己的學生。任何教學中的問題都應主動地自己想辦法解決,不能有畏難情緒,而且不能簡單 粗暴地解決問題。和學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要理解和尊重。只要我們用愛心、用智慧、用時間,就一定可以消除與學生之間的阻力,形成一道溝通的橋梁。那么開展教學工作也好,班主任管理工作也好,就暢通無阻了。
其次,要與體罰和變相體罰區別開來。懲罰必須出于對學生成長全面考慮。把握教育尺度的同時,不會給學生造成人身和心靈的傷害。而體罰和變相體罰則是以威權和暴力屈服學生,只治標不治本,會產生不良的后果。
第三,懲罰要及時,有針對性,對事不對人。讓學生知道做錯了什么才受懲罰,并告訴他正確的行為。在對學生實施懲罰時,應該體現及時原則, 即發現他們犯了錯誤之后,及時進行懲罰,指出其錯誤所在,應當承擔那些后果。不能時過境遷,再來懲罰他們。學生改正缺點后還可以表揚他們,讓他們真正體會到自己的錯誤,從而改正和避免以后再犯同樣的或者類似的錯誤。
第四,不要翻舊賬,要把握好情緒。有時學生犯了錯就翻出他以前的錯誤,前后聯系,結果越想越生氣,結果沒有掌握好懲罰力度,懲罰過度,對他們形成傷害。還要注意的是盡量避免在自己情緒不好時懲罰學生,這樣容易將氣發泄到學生身上,使他們受到的懲罰遠遠超過自身所犯的錯誤,所以要寬嚴結合。“嚴”是指學生必須明白所犯錯誤的危害性,不要言過其實,也不要輕描淡寫。“寬”是指應諒解學生的錯誤,因為學生的錯誤往往不是自覺的,許多是由于年齡幼小原因造成的,因此對學生懲罰不要過嚴。
最后,懲罰要選擇合適的時機和場合,要謹慎,考慮學生的性格,保護他們的自尊心。處罰時注意場合,千萬不能讓他們當眾出丑,否則會傷害其自尊心。最好的時機是當他們剛犯了錯誤,思想正在矛盾或者糾結時進行處罰。只有這樣懲罰才會起到好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