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丕華
摘 要:傳統的作文教學向來是“學生作文教師改”,學生的學習活動處于被動的地位,學生基本上是“奉命作文”,作完交給教師就了事,長期這樣,學生的寫作能力很難得到提高。變教師單向批改為學生參與批改,把作文修改的自主權交給學生,使其養成良好的習慣,從而切實有效地提高學生的作文水平。本文從明確自改意義、激發自改興趣、授予自改方法、夯實自改基礎四個方面闡述了對學生自改作文能力的培養教育。
關鍵詞:小學語文;作文;自我修改
語文是門交流應用性強的學科,“聽、說、讀、寫”是基本要素,也是循序漸進教學的方法。語言表達的好壞再與學生寫作文的水平,看他們是不是能順利的把自己所想所看表達出來。好的文章都是在不斷的修改中產生的。古人云:“三分文章七分改”。這個“改”,包括別人改和自己改,但主要是自己改。怎樣培養小學生初步修改作文的能力,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四個方面入手。
一、主動交權、轉變習作修改觀念
回顧自己從教十多年來的作文教學模式真是傳統,一直都是“學生作,教師改”。學生基本上是“奉命作文”, 作文完交給我就了事,長期這樣,學生的寫作能力很難得到提高。現結合新課程理念一細想,之所以造成這個局面,主要是因為我對學生的能力認識不夠。我總用自己的認識水平和寫作能力要求學生,作文修改權完全由我壟斷了。其惡果是助長了某些同學作文草草成篇的壞習慣,有的寫完之后不再看一看,有的甚至把不會的字空起來,讓我去填,學生完全處于被動地位。而我每一次練習后要面對幾十篇作文,任務繁重。在緊迫的時間內,也只能草草了事。在學生作文本中下一些如“中心不夠明確”、“事例不夠具體”、“人物不夠鮮明”等讓學生看不懂的批語。
傳統的“學生作,教師改”的觀念已經不適應全面提高學生素質的要求,新大綱要求教師必須解放思想,提高認識,改變傳統的觀念,將修改的主動權交給學生。怎樣把修改的主動權交給學生?首先,要讓學生掌握修改的優先權。其次,讓學生掌握修改的決定權。同時,教師的著眼點放在培養學生的自改能力上。
二、故事引領,激發學生自改興趣
俄國教育家烏申斯基曾說:“沒有絲毫興趣的強制性的學習,將會扼殺學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因此,培養興趣,調動學生自改作文的情感因素,是培養學生自改能力的先決條件。
三、示范指導、領悟習作修改方法
達爾文說過:“最有價值的知識就是關于方法的知識”。教師在實際教學中應注意學生自改方法的傳授和指導,使他們在自改中有所體會,有所收益。 要讓學生學會自改作文,離不開教師的指導示范。通過教師示范,學生從中領悟方法,為學生自改奠定基礎。
1.抓住特點,理清層次,小學生作文能力的提高需要長期的訓練,應從低年級開始,并貫穿于整個小學間段。低年級可側重于句子完整性、連貫性方面的訓練;中年級科側重于把句子寫具體和把片段寫條理這兩方面的訓練;高年級科側重于篇中的選材、結構及詞語的運用、情感的表達等方面綜合訓練。作文的批改標準,應根據學生的實際和當次作文的目標而定,應由點及面,先易后難。
2.分步訓練,循序漸進,培養學生自改作文的能力重在教給其方法。因此,教學時教師要有計劃地對學生進行訓練,引導學生養成寫完作文后多讀再改的習慣。第一步,初讀——修改內容和結構。通過讓學生默讀,分析判斷所運用的材料是否符合文章的中心,各部分內容安排得是否恰當。第二步,細讀——修改詞句、標點。認真揣摩語言是否準確、恰當,標點是否準確,是否文通字順。第三步,品讀——修飾潤色。通過有感情朗讀,運用已掌握的詞匯、句式及修辭對文章進行修飾,以達到較好的質量。第四步,互讀——作文互批互改,充分體現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訓練為主線的原則。第五步,朗讀定稿。
3.提倡合作,分享快樂,陶行之說過:“教師修改不如學生自己修改,學生自己修改不如共同修改。”針對上面的步驟,我們又要如何進行這些步驟的操作的呢?
第一步,鼓勵共賞,全程示范。
教學時,選出一篇具有代表性的作文在全班同學前面展示,讓大家一起出謀劃策,這是合作修改作文的第一步。在平時,有些學生比較膽小,文章寫完了總是“孤芳自賞”,每次都不愿讀給大家聽,生怕會笑話自己。此時我先讓作文寫得不錯的學生帶頭讀,別的當評委,找出文章的“優點”,使被評者不至于太尷尬。學生一讀完,就有小手不約而同舉起來說:“我覺得他的語句通順。”“我覺得他的構思新穎。”這樣一來,小作者就知道自己的文章的優點,聽得學生也在聽的同時說出了自己的感受。隨后,我再鼓勵一些作文寫得一般的學生站起來讀自己的文章,也讓大家從中找優點,使他們獲得成功的喜悅,激發他們寫作的欲望。在不知不覺中,寫作“差”生們也能主動站起來展示自己的作品了。于是無聲的書面語言化為有聲的口頭語言,在賞析的過程中激勵了學生,同時也鍛煉了學生對語言文字的鑒賞能力。
第二步,合理安排,提出建議
僅僅尋找出文章的“優點”是不能完成修改任務的,在作文中再“挑點刺”,也是促進作文修改的好辦法。在此,也要發揮小組合作的作用,一人讀,別的聽,哪兒有問題就及時擋住,及時提出辦法商量糾正。其次給同學挑刺,自己首先要求有更好的答案。這樣一來就可以從單一的“優點”評價轉為多元的“全面綜合”評價,使作文修改更為具體更完善。這樣的合作既節約了時間又讓學生的獨特體驗有了交流的機會,改變教師單向評價的局面,促進了學生修改完善作文的能力,有效地提高他們的分析能力和語言運用的能力。
第三步,交換修改,享受成功
在交流評價的基礎上,通過交換修改,一方面能充分調動學生練筆的積極性鍛煉他們的語文綜合能力,另一方面可以是他們寫的文章更加精益求精,錦上添花,給學生以美的享受。
在教師指導下學生之間進行合作評改,然后教師面批,這比教師一人批改效果要好得多,不但增強了學生習作的興趣,提高寫作能力,還把老師從繁重的高耗低效的勞動中解放出來。
四、強化閱讀,夯實習作修改基礎
葉圣陶指出:“閱讀是寫作的基礎,閱讀的基本訓練不行,寫作能力是不會提高的。”因此,作文訓練必須和閱讀教學相結合。語感就是對語言文字的感受能力。教學中要著力培養學生的語感,為自改作文打下基礎。因為學生的語感增強后,他們就能邊讀作文邊憑著自己的語言的靈敏感覺,發現自己文中的不足,找到需要修改的地方,提高自改能力,從而為提高作文教學質量奠定堅實基礎。
古人云“文章不厭百回改”,可見修改對寫好文章是非常重要的。《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規定要重視對作文修改的評價:“不僅要注意考察學生修改作文的情況,而且要關注學生修改作文的態度、過程、內容和方法。要引導學生通過自改和互改,取長補短,促進相互了解和合作,共同提高寫作水平。”要落實這一點,教師應放開手腳,變教師一人“改”為學生全員“改”,變教師的說教為學生的感悟,變教師一人“評”為學生群言“評”。讓學生在練中改、改中悟、悟中評,從此愛上作文修改,愛上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