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改革浪潮的推進,社會的各個領域正發生著前所未有的變化。在新的形勢下,當代大學生的思想也呈現出新的時代特點,為了深入了解大學生的思想狀況,提高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時效性、針對性,本文通過細致分析大學生的思想現狀,剖析其現實原因,提出了相應的對策與建議。
關鍵詞:大學生;思想特點;思想政治教育
面對大學生呈現的新變化,只有深入了解當代大學生的思想特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才能做到理論聯系實際,避免過時的空洞說教方式,增強其說服力,真正做到把大學生的思想統一到社會主義主旋律上來。
一、客觀認識當代大學生的思想狀況
在社會轉型和改革開放的時代背景下,由于經濟、政治、文化環境的迅速變化和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當代大學生呈現出與以往不同的思想特點,具體表現為:
1.自我期望值過高,踐行能力弱。由于受“大學生是天之驕子”的傳統思想的深刻影響,置身于學校襁褓中的當代大學生對社會形式的估計過于樂觀,不能客觀的看待自己,這一點突出表現在擇業時的就業意愿和對工資水平的要求上。大學生在學校主要學習理論知識,參與實踐的機會較少,使得理論與實踐嚴重脫節,而現實社會需要的是實用型的人才。這種情況,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社會的就業壓力。
2.價值取向功利化,責任意識淡薄。傳統的家庭教育片面重視學生智力的發展,卻忽視了思想道德素質的培養導致大學生擇業的價值取向趨于功利化。再則,目前大學生實行“自主擇業、競爭上崗、擇優錄取”的就業機制,注重職業的經濟價值,而舍棄了職業的理想價值。”大學生越來越追求實際。此外,目前,我國還處于建立和健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時期,市場經濟在促進社會全面進步的同時,不可避免的產生了許多負面效應。大學生身處于市場經濟這個時代背景下,不可避免的要受到宏觀環境的影響,因此,有些大學生理所當然的將個人價值的實現與對功利的追求結合起來,為了個人利益和個人價值的實現,寧可忽視集體和國家的利益,放棄了自己應該承擔的社會責任。
3.個性特征強,心理承受能力弱。當代大學生的個性日益鮮明,成為其重要思想特征之一。這突出表現在大學生的獨立意識、自主意識和批判精神上。大學生活是個體逐漸走向成熟,走向獨立的過程。他們渴望擺脫對他人的依附,其追求獨立的動機越來越強。且能冷靜的思考問題和自主解決問題。大學生擁有一腔熱血,加上他們接受的前沿知識,更容易激發愛國熱情,其強烈的批判精神上。當代大學生心理承受能力相當差,每遇挫折,極易引起心理失衡,甚至出現迷茫、困惑和悲觀厭世情緒。大學是從學校走向社會的銜接點,個人與社會的關系交織在一起,使大學生的生活充滿了矛盾和沖突,這些矛盾和沖突處理不好就會產生心理問題,這與其社會閱歷不足和缺乏實踐鍛煉息息相關。
二、造成當代大學生思想新變化的因素
大學生的思想意識是客觀現實世界的產物。大學生思想上呈現出的一系列新特點,與社會轉型期的政治、經濟、文化和教育等諸方面的巨大變化密切相關,只有深入分析造成當代大學生思想新變化的因素,才能及時有效的引導和教育大學生。
1.社會政治經濟環境的影響和時代的新變化。隨著世界經濟的全球化,當代大學生的視野更加的開闊,比起以前,更愿意接受新事物。改革開放帶來的巨大變化,體現在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市場經濟的大發展,使得物質產品極大豐富,也引起了人們的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的根本變化。物欲的橫流使人們更注重利益和效率,個人利益的最大化追求,也使得人們為了自身利益而不惜一切,忽視國家和集體利益,其責任意識逐漸淡化。大學生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其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不可避免的呈現出多元化、復雜性的特點。
2.大眾傳媒與人們生活的緊密融合,信息透明化程度增大。隨著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及其在人們生活中的廣泛運用,加重了人們自覺認知、選擇、消化、接收信息的負擔,大學生在接受主流文化的同時,也不可避免地會受到其他各種消極文化的侵襲,在此情形下,由于個人所選擇的文化內容和排列組合形成自身價值體系的結構不同,每個人的價值觀念各異,造成價值取向的多元化趨勢。
3.傳統家庭教育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偏差。傳統的家庭教育是典型的“唯智教育”,家長片面強調學生智力的發展,而忽視其思想道德修養,對其心理方面的輔導極少,導致了學生心理承受能力薄弱。傳統的大學思想政治教育過分的強調理論的傳授,而忽視了學生能動性的發揮,理論與實際嚴重脫軌,再加上理論的陳舊,無法與時俱進。不能緊密結合學生的時代特點進行教學。嚴重影響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因此,大學思想政治教育必須適應時代的要求,拓展其載體,改進其方法,提高教育實效。
三、思想政治教育的對策與建議
1.注重理論學習,加強實踐鍛煉。“學校教育,育人為本、德育為先。應充分發揮馬克思主義理論與”三觀“教育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渠道、主陣地作用。”在加強理論教育的同時,要積極參與社會實踐。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增強當代大學生適應社會的能力,通過實踐,認識到自身與社會的差距,幫助其看清現實,合理定位,減少學習和生活中的盲目性。
2.營造積極文化,加強教育滲透。要注重營造積極向上的家庭文化和校園文化,在家庭教育中,父母應該不斷的更新觀念,自覺接受新知識,提高知識水平,營造一種良好的家庭文化氛圍,潛移默化的感染子女。與此同時,學校是大學生活動的最主要的陣地。豐富的校園文化不僅有利于豐富學生的課余活動,還有利于拓寬學生的視野,為大學生鍛煉能力提供舞臺,培養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將文化活動與學生的思想特點和知識融會貫通起來,營造良好的文化氛圍,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滲透性。
3.提高教育主體素質,建立新型師生關系。俗話說“身正為范,學高為師”,教師的言傳身教對學生起著良好的示范作用,這就要求學校要注重培養教師的師德和敬業精神,教師自身也應該有意識的提高自己的知識水平和能力素質,培養人格魅力,做到在傳授專業知識的同時,培養學生正確做人、做事的態度。在新課改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者應該加緊轉變觀念,更加突出學生的主體性作用,增強其自主意識。
總之,當代大學生的思想特點是不斷變化的,要想對大學生進行及時正確的引導。有針對性地開展教育工作,必須充分發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作用,為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須堅持與時俱進,不斷地加以改革和完善。
作者簡介:李欣怡,女,1984.6,漢,碩士,工作單位:太原理工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團委副書記,研究方向:政治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