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宇杰
摘 要:2013年末,筆者所在高校接到上級教育主管部門下達任務,制作一部總時長達600分鐘的思政教育題材動畫電影,由此引發了筆者對思政題材動畫電影的思考。
近幾年“大動漫”的概念在我國得到了廣泛的宣傳,相應的我國動畫行業得到了極大的發展,但問題任然存在。具體表現在年均生產時長逐年遞增,作品大部分面向低幼人群。中國動畫在走向青年人世界的道路上一直舉步維艱,具體表現在劇情過于簡單通俗,風格同質化嚴重。這一方面反映出中國動畫市場既有的重視短期利益的現狀,另一方面折射出中國動畫界對于青年人審美要求的把握尚不明確。本文試圖通過對大學生教育中所遇到的問題以及大學生獨特的審美要求兩個方面入手,詳細的描繪具有中國特色的思政題材動畫藍圖。
關鍵詞:大學生;思政教育;動畫
一、思政題材動畫的現狀
動畫這門獨特的藝術形式由來已久,誕生了大量優秀的藝術作品。但是不難發現,有針對性的,以思政教育為主要目的的動畫作品放眼世界也寥寥無幾。在很長一段歷史時期內,動畫主要是作為提供娛樂的藝術文本存在的。但著眼當今的時代背景,不難發現,動畫藝術要保持長久的生命力,就必須擺脫簡單的娛樂功能,走內涵豐富,提供社會使用功能的路。
2012年,以北京理工大學為首的北京7所高校同時上線了一部以大學生戀愛心理疏導為主題的網頁游戲《情商加油站》,項目得到北京文化創意基金的支持。2014年4月初,我國公安部開始給巡邏民警配發強制,以遏制日益猖獗的暴力事件。在配發槍支的過程中,要求基層民警完成三次心理評估測試,而這些心理評估測試正是以動畫多媒體的形式呈現的。從這些事件中不難發現,“大動漫”與“大數據”背景下的中國動漫行業正在進行著一系列的將動漫引入社會服務功能的實踐。
二、思政題材動畫的重要作用
傳統意義上的中國“動畫”,依然停留在滿足低幼人群的娛樂需求上。本文一貫強調的是動畫走向社會服務功能的重要性,那么對于容易接受,且需求量大的大學生群體來說,動畫行業應該做什么呢?
首先應該提出并引起重視的是在大學生的教育中發現的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
1.大學生生往往處于青春期的頂峰。即生物學上人體由不成熟發育到成熟的轉化時期,也就是一個孩子由兒童到成年的過渡時期。在這個時期,個性性發育成熟,對于未知世界的好奇亟待滿足。
2.處于兒童和成人的過渡階段。個性上追求獨立,但物質生活任然依賴父母等監護人。在社會上處于“邊緣人”群體,他們地位的不確定性和社會向他們提出的要求的不確定性,使得這個群體或多或少會有心理衛生問題。
3.生理上的第二性征迅猛發育伴隨著驚慌,懵懂和沖動。加上上一階段的學習壓力剛剛得到釋放,極容易因沖動而犯錯;心理上,由于多數學生離家在外,突然沒有了監護人的管束,導致厭學,上網成癮,自閉癥,學習障礙等等一系列的心理問題。
4.最重要的一點是,分科教育會在這一階段重新劃分。在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的過渡階段,大量的學生選擇了轉換專業。也即是從高等教育開始,學生才真正開始了專業性的分科教育。
可見,在這樣一個思維模式尚未定型而生活問題接踵而至的關鍵時刻,對大學生進行有利于其今后一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尤為重要的。毫不夸張的說,正確世界觀,人生觀的建立是引導大一新生完成心理轉型,使其能更好的投入日后的學習生活的絕佳途徑。萬事開頭難,大學生進入一個新的集體所伴隨而來的是模糊不清的自我認同感與初次離開家人的孤獨,他們迫切的希望尋求心理的慰藉與依靠。
當今中國大學生處在一個巨變橫生,充滿機遇與挑戰的時代。他們能夠通過互聯網等便捷的渠道了解,感受,思考世界。初建人生觀的大學生,在消費主義主導的美日動畫工業面前,往往應聲而倒。歐美日的動畫往往以強烈的視覺沖擊和充滿戲劇張力的劇情表現吸引著中國的年輕人,但不難發現,歐美日的動畫作品在意識形態與世界觀,人生觀的建構上與我國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內涵是有一定沖突的。
三、大學生的審美訴求
作為高校教育者,筆者深刻認識到,傳統思想政治教育的傳播效果十分不盡如人意,一方面是由于大學生興趣愛好廣泛,很難講注意力集中在枯燥,甚至晦澀難懂的思想政治知識上來;另一方面,則是由于我們教育者長期固守傳統的思政教育方式,同一本教材,今年用了明年用,而極少加入新的內容觀點。這兩者合力造成了現如今思政教育走形式,學生反響不積極的現狀。
要改變大學生對思想政治課不積極的現狀,就必須牢牢的把握住大學生獨特的審美訴求,用他們喜歡的方式,講和他們有關的思想政治知識,并營造主動學習的氣氛。
在這里,動畫就是一種很好的方式。眾所周知,動畫藝術的第一特征就是趣味性。趣味性指的并不是一味的通俗搞笑,而是來自于動畫藝術本身幾乎無可限量的變化與創意。動畫的制作手法與呈現形式多種多樣,能夠滿足大學生求新,求快的年齡心理。且動畫作為經過提煉了的單向傳播藝術文本,能夠減少大學生的學習負擔。當然最重要的是,動畫作品的欣賞帶有很強的個人化特征。尤其是通過互聯網傳播的動畫,雖然收視時間隨意,儀式感弱,但很容易親近觀眾,能夠迎合不同人的生活節奏。
對于從事高校思政教育的教師來說,思政題材的動畫也是一種很好的教輔材料。由于動畫本身具有多媒體的特征,所以可以說,一部好的思政動畫作品本身并不僅僅具有思政知識教育作用,同時還可以在教師的引導下提高大學生的藝術情操。
20世紀最偉大的科學家愛因斯坦曾說:書面與口頭語言在他的思想機制中并不起什么作用,而起作用的是“能夠‘自動復制或融合的......清晰的圖像”而充當其思想成分的心靈現象具有“視覺類型”的特征:視覺范疇是首要的,只有在第二個階段,他才尋求“語言或其他類型的符號”。(李四達《數字媒體概論》)
這充分說明,藝術對于本文所提到的科學(思政)是有極強的同源性的,且在進行學科學習的過程中引入視覺形象,更為直觀與直接。
中國的大學生在家庭教育中會收到傳統中國文化的影響。老莊伊始,中國的意識形態就是精神性的,關于這一點從古至今有大量的文章可供佐證:《禮記·中庸》聲稱“道也者,不可須臾也,可離非道也”;而精神性所說的精神即“以天合天”(《莊子·達聲》),“備于天地之美”(《莊子·天下》)。植根在中國人心中的“道”與“終極”的歷來是那些不能被解釋或者完全不能描述的東西。在面向大學生的藝術作品中強調中國的傳統審美傾向并非迂腐,而是對歷史的尊重,重視未來多元化文化的存留。
成功的思政教育動畫一定是同時具備思政知識的外沿與中國傳統精神的內涵的。要讓新時代,新技術背景下的動畫具有傳統的中國文化內涵,就必須從中國的傳統藝術形式中招“根”。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文化締造了大量優秀的藝術形式與藝術作品,其中大多都可為動畫所借鑒。如在動畫的場景制作上使用空靈飄渺的水墨風格,在動畫人物的設置上借鑒傳統工藝美術的造型美等。
作為負責的教育者,要時刻用與時俱進的眼光看待教育中的問題,用一切合理的手段豐富教學活動,真正為學生服務;郝伯特·斯賓塞曾著書論證道“教育是為了使人們適應社會生活”,進而言之,運用動畫這樣一種新型的媒介形式進行大學生的思政教育,最主要的目的還是為了使學生盡快的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為日后貢獻社會最好準備。
四、后記
本文為思政動畫描繪了一幅美好的藍圖,但實際上不難想象的是,制作思政動畫的嘗試尚處于初級階段。由于相關專業的跨學科協作還有很多路要走,很多問題需要解決,所以在思政動畫制作過程中遇到的困難與挑戰還是數不勝數的。最大的挑戰來自于兩個方面:一是技術制作團隊對思政精神的理解不足,導致作品的實際傳播效用還有待加強;另一方面,編劇團隊的思政學科人員對動畫藝術的視聽語言運用不到位,導致在于技術制作團隊的溝通中產生很多問題。所以筆者在此呼吁更多的有識之士加入到思政動畫的創作中來,共同開創教育類動畫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