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凱
摘 要:電影《臥虎藏龍》是一部飽含東方神韻的奧斯卡獲獎影片,它猶如一座橋梁,在21世紀的第一個年頭落成,溝通了東方與西方,拉近了高雅與通俗,更為那個年代的中國電影指出了一條多元文化融合的新路。本文試圖通過對影片配樂進行全面分析和解讀,讓大家對片中的音樂作用有一個充分的了解,并以此片的配樂為切入點,剖析中國電影音樂發展的現狀。
關鍵詞:《臥虎藏龍》;電影音樂;音樂構成;發展現狀;未來趨勢
2001年,全球最受矚目的華語電影非李安的《臥虎藏龍》莫屬?!杜P虎藏龍》不但將中國的武俠電影推到一個至高點,而且開啟了中國“大片”的時代。除此之外,影片將東方音樂的古典與西方音樂壯闊有機融合,產生一種全新的音樂風格并且大獲成功。在當年,《臥虎藏龍》獲得了包括“最佳原創音樂”和“最佳主題曲”在內的十項奧斯卡提名。觀者多這樣評價《臥虎藏龍》:影片最華麗的是打斗,最深遠的是臺詞,而最感人的是音樂。
一、電影《臥虎藏龍》配樂作用
1.器樂至簡,洋樂中音,突出影片中國音樂神韻。影片《臥虎藏龍》配樂的樂器構成雖并不復雜,卻不時透出或古樸淡雅 ,或廣博大度的中國音樂神韻。片中的旋律雖多用大、小提琴拉奏,但并未透出過多的西方味道。導演李安將音樂奇才帕爾曼的小提琴弦置換為蒙古馬頭琴弦,讓國際知名大提琴家馬友友運用特殊技法將大提琴拉出了馬頭琴和中國二胡的聲音,不僅讓不同音色之間的銜接更為流暢,而且讓電影所配音樂從精髓上屬于中國。如在主題曲《臥虎藏龍》中,大提琴寬厚哀婉的聲音為影片電影了悲情基調,古琴的悠揚泛音則為聽者留足了想象空間,兩種樂器與片中江南清澈秀麗的景色相互鳴和,使觀者迅速被帶入電影當中。而在配樂《荒漠奇情》中,非洲手鼓用腔體和鼓皮盡情訴說著邊塞大漠的蒼勁荒涼;大提琴用頓挫的滑音細致的模仿著維吾爾族樂器的音色,讓西域風情盡收眼底。之后段落中中國傳統樂器的使用,更將影片音樂的中式格調 和盤托出。如玉嬌龍南行時便配以笛子獨奏,笛聲的多變靈動增添了玉嬌龍仗劍走江湖的詩意美;李慕白和玉嬌龍穿越竹林時幽遠深邃的簫聲,令影片中兩位踏竹而行的劍客倍顯高深莫測,鏗鏘作響的琵琶,徒添高手對決的驚險;兩位女主角夜斗時云南少數民族樂器葫蘆絲順滑如絲的音色,將月夜的安詳靜謐很好地表現了出來。在影片的關鍵場景里,為了表現“半
天云”的西域邊塞血統,導演讓他清唱出了維吾爾族民歌《阿瓦爾古麗》中的維語唱段;最值得一提是,在玉嬌龍隨父到任伊犁的路上,放眼望去,滿目荒蕪景色,配樂上卻選用維族傳統樂器熱瓦甫彈奏出歡快的旋律,音畫形成較強的風格反差。使藝術特色顯得極為鮮明。綜上所述,該片以帶有東方音色的西洋樂器為主,加入中國傳統樂器。使音樂中既有西式音樂的精巧雅致,又有東方音樂的靈動神秘。這種略顯矛盾的搭配產生的獨特音樂美感,想必應是影片獲得美國電影學院肯定的秘訣之一吧。
2.中西合璧,樂意深邃,深化影片摯美愛情。影片《臥虎藏龍》在中國傳統音樂和西洋音樂的指引下,繞過片中明顯的劍與俠義,轉而深究愛情的奧義,無論是曾經彼此全部擁有的玉嬌龍和羅小虎,還是至死才得以吐露心聲的李慕白與俞秀蓮,他們的愛情都被美輪美奐的音樂所環繞,雖然他們最終都被死亡分開,但畢竟都體會了愛情的美好。影片伊始,主題音樂《臥虎藏龍》描繪出了一個驚險莫測,快意恩仇的江湖。大提琴一筆宕開,反復回蕩在配樂之中,把片中凄美的愛情烘托的恰到好處。幾經變奏的主題曲,被安排在影片的各個場景中,多方位滲透著影片的主題。整首配樂始終被“寂滅的悲哀環繞”,讓片中“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的愛情顯得無比悲情;配樂《The Eternal Vow》在熱瓦甫與非洲手鼓的配合中歡快開場,隨后又被大提琴拽入深深的憂傷,繼而大提琴拉出了二胡的音色,再配合豎琴和管樂勾勒出相對平靜的音樂背景,將暗色的憂傷突出在一片純白底色中,讓李俞死別的凄婉畫面顯得毫不突兀;配樂《Sorrow》以大號和大提琴緊張激烈的合奏開篇,隨后又轉為大提琴和豎琴的低吟淺唱。江湖的無情,玉嬌龍拿到青冥后心境的安穩在音樂中得到了巧妙體現。影片的最后,向往自由的玉嬌龍在嘗盡人情冷暖后找不到心靈的歸宿,遂跳崖以命去尋,此時所配音樂《Farewell》涌出深深的悲傷,仿佛在為玉嬌龍和羅小虎之間的愛情長嘆,在音樂尾聲,漸漸隱去的大提琴聲更是將他們之間的愛情意義提升到了嶄新的高度。
3.樂藝精湛,聲聲入扣,為影片劇情發展推波助瀾。影片在舒緩的大提琴聲中開始,配合著江南風物的介入,向觀眾展開了一幅水墨暈染的畫卷,唯美而又寓意深刻。繼而琴聲乍響,將觀眾拖入江湖紛爭之中,加之鼓聲轟鳴,平靜的音樂背景被打破,迎面奔來的便是江湖。李慕白意欲隱退,托人把隨身所配寶劍帶給貝勒爺,畫面中車輪碾過深深的車轍進京時的音樂趨于緊張,進入其中時,音樂又變得豁然開朗,這種音樂安排,意在昭示故事就此展開;在青冥寶劍被盜的打斗場景中,雖沒有竹林劍舞的如夢似幻,卻比影片的其他打斗要精彩,多變新穎的視角充分展示著月夜追斗的線條美,中國鼓和戲曲打板的配合,將打斗的激烈與精彩很好的表現了出來;在鐵貝勒府,玉嬌龍偷劍被發現后,先是兩聲古琴伴著鼓槌清脆的敲擊,隨后鼓的聲音以“只”為單位加入,鼓聲頓變集密,仿佛筑起了一堵不可穿越的高墻。時而是單獨的鼓只輕拂敲擊,時而是成片的鼓同時震響,這種音樂節奏與電影打斗節奏完美結合,使情節格外奪目,更讓觀者的心境不禁隨著鼓聲跌宕彼伏;在陜甘捕頭和碧眼狐貍的打斗中,音樂顯出陰暗的音色,使碧眼狐貍的兇險狡詐得以突出;在玉嬌龍歸還寶劍,李慕白追至古寺過程中,大提琴的沉緩之聲又將江湖的俠義盡情抒發;在月光照耀下的古廟里,琵琶的輪指技法將一場人心與人性的較量勾勒的很是精彩。在玉大人上任伊犁途中,新疆手鼓的加入,更是恰如其分的表現出大漠的異域情調;來到影片最后,李慕白救玉嬌龍被碧眼狐貍所放紫陰毒針暗算,僅余一息,一向淡定從容的俞秀蓮陷入前所未有的緊張,“守住氣,給我一點希望”,幾個字將二人深沉真摯的情感道破。此時音樂緩緩進入,纏繞在配樂主旋律中久久不愿離去,仿佛他們的愛不會因死亡而停止,沉重的的大提琴預示著李慕白的生命行將結束,但又似乎期盼著再度相會。而后李慕白的一句“我已經浪費了一生”,使俞秀蓮滿眼凄傷。樂曲風格也由此變得凄婉悲涼。在這種哀傷氣氛中,經歷人生百態而頓悟的玉嬌龍仿佛受到感召,毅然跳入無底懸崖,將影片帶入終結。統觀全片,該片的音樂與美景配合,與真情交輝,不僅有力的推動了影片的劇情發展,更深深的震撼了觀眾的內心。
二、結合《臥虎藏龍》看中國電影音樂的發展現狀
中國電影音樂從《漁光曲》到《臥虎藏龍》再到今天,走過了將近70年的發展歷程,經歷了時代變遷的磨礪和觀眾品味的挑選,總體上已經走進了成熟期,雖然相比國外還有很多的不足,但基本面呈現百花齊放的局面,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
1.傳統音樂文化得到傳承與運用。目前,中國電影音樂妥善繼承并積極發揚了中國傳統文化,中華歷史的悠久綿長與內涵的博大深邃為電影音樂的發展提供了肥沃的文化土壤,使電影音樂有了厚重的人文氣質。中國傳統音樂與傳統繪畫相似,都講究意境深遠,但同時也講究表達方式上的自然與內斂。在影片《臥虎藏龍》的電影音樂中,作曲人譚盾就是很好地借鑒了中國傳統音樂的這些特點,把它們與影片情節發展與場景描繪意境人物的刻畫巧妙結合起來,通過嫻熟的西式音樂處理手法,使影片配樂在中西音樂文化兼顧的基礎上,散發著濃濃著中國古典文化氣息。這種音樂表現手法如今被中國電影廣泛使用,在諸如《夜宴》《英雄》等一系列影片中,這種對傳統文化的靈活運用筆筆皆是。
2.富有地域民族特色的音樂得到發展。廣闊的華夏大地上生活著56個民族,不同的生活風俗和地域環境差異造就了不同民族絢爛多彩的民族文化。各民族也形成有各自民族特色的音樂形式。隴南青海有花兒,黃土高原有信天游,內蒙古則有呼麥與長調。如此異彩紛呈的民族音樂形式必然深深地影響著生長于這片土地的中國電影,使得中國電影中存在著許多富有地方民族特色的音樂元素。影片《臥虎藏龍》中獨具維吾爾族風格的民歌和手鼓以及熱瓦甫等樂器的運用,電影《白鹿原》中陜西秦腔唱段反復出現,無不是這一特征的有力證明。
3.異國音樂成分比例逐漸增多 。改革開放以來,電影藝術在國際間有了廣泛的交流與諸多成功合作?!弊鳛楝F代傳媒產業的重要產物。電影受到了大量異國音樂的反復沖擊。在許多國家和眾多音樂風格的交流浪潮中,我國電影音樂中已具有相當的異國音樂成分。我國電影音樂早已不再是二胡、竹笛、大鼓唱主角。代之的是提琴、鋼琴、管弦樂等世人皆知的西洋樂器與中國樂器同臺獻技的局面。如電影《臥虎藏龍》的主題曲《A Love Before Time 》與主題配樂《The Eternal Vow》便是中西文化交匯浪潮中的佳作。而飽受西方音樂熏陶且不舍中國傳統音樂的譚盾受到國際和國內的認可,導演何平在其獲得奧斯卡獎提名的影片 《天地英雄》中用印度作曲家拉赫曼的音樂來彌補中國傳統音樂表現力上的不足更是我國電影音樂異國音樂成分增多的有力證明。
三、結語
影片《臥虎藏龍》作為一部成功的中國古典風格電影。不僅僅依靠中國武俠元素俘獲廣大國內外觀眾和好萊塢電影投資商的注意力,更是依賴中西合并的音樂所塑造的深遠飄逸,沁人心肺的中國古典文化意境而在眾多的電影中脫穎而出。而以該片為代表,中國電影音樂正通過對傳統文化的充分理解與運用,合理吸收西方音樂元素的方法,配合中國電影走向音樂根基更扎實、文化更多元、數字技術更成熟的美好發展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