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金強++胡曉敏
摘 要
近些年來,我國社會經濟發展態勢迅猛,在現代科學技術與現代通信技術的共同輔助作用下,網絡時代已經到來,使得“互聯網+”成為了時代的標志,更是互聯網升華的必然產物。從“互聯網+”的本質來看,其價值主要體現于同經濟社會的有效融合,成為經濟社會創新發展的主動力。“互聯網+”時代背景下,網絡的功能已經不再局限于信息化的基礎設施應用層面,更多地在于輔助社會實體管理、經營手段的顛覆性變革。本文將以此為出發點,淺談面向“互聯網+”的網絡技術發展現狀與未來趨勢,以期能夠為喚起更多學者在此領域研究的進一步深入提供些許有價值的參考。
【關鍵詞】“互聯網+” 網絡技術 發展現狀 未來趨勢
近些年來,各類新型信息化技術不斷更新,包括云技術、大數據、物聯網等等在內的信息技術創新力度不斷加強,更新換代的頻率不斷加速,使得新興產業的崛起日新月異。從宏觀角度來看,市場經濟社會也由此實現了產業價值鏈體系的重組,加之信息技術同經濟社會融合深度的不斷強化,使我國社會各個行業領域的轉型升級速度不斷提升,跨界融合已成二十一世紀的新常態。在此之中,互聯網憑借著諸多優勢得以不斷擴大著覆蓋范圍,在社會眾多領域的廣泛應用又進一步助推著與經濟社會的整合,使互聯網得以從消費領域過渡到生產領域,從而更加直接地作用于傳統產業與服務業等行業的創新。“互聯網+”便是基于互聯網發展的更高層次的融合成果,要想進一步實現網絡技術的穩定發展,則需要立足于現狀并明晰未來趨勢以為“互聯網+”的網絡技術水平不斷更新提供持久動力。
1 面向“互聯網+”的網絡技術概述
“互聯網+”,從概念上看就是互聯網同社會各個領域融合所達到的一個新的層次,立足于互聯網的創新,加速推動著社會進步的步伐,借信息化優勢作用于各個領域技術的有效創新,從而輔助提升效率與組織的變革。因此,面向“互聯網+”的網絡技術就要以互聯網作為基礎平臺,在信息通信技術的作用下使各個傳統行業由此更新,整合互聯網金融、工業互聯網與電子商務等合力構建社會發展的新常態。由此可見,“互聯網+”已經成為了一個時代的烙印,核心即在于互聯網的應用,并以此形成一個全新的互聯互通的、具有最大價值的產業結構,為經濟社會的全速發展提供穩定的續航。
2 面向“互聯網+”的網絡技術發展現狀
當前,我國社會的現代化發展已經勢不可擋,包括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等等技術在內的創新應用已經成為了大勢所趨。對此,我國政府對互聯網技術予以了高度重視,并于2015年7月針對“互聯網+”頒布了《國務院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由此可見,“互聯網+”已經成為了我國發展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該指導意見頒布的目的亦在于為了能夠為互聯網的發展創設良好的空間,并引領互聯網從消費領域過渡到生產領域,以作用于促進產業的升級與發展,為各個行業領帶去更為強大的創新動力,從而有效構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全新動力。具體來看,“互聯網+”網絡技術的發展,已經被定位在協同制造、智慧能源、現代農業、惠普金融、電子商務、物流創新、服務益民、綠色生態、智能交通以及人工智能等等層面,更為可靠的在于,面向“互聯網+”的網絡技術也已由此而獲得了更多的保障,要求將更多創新驅動傾注在促進網絡技術的發展當中,并為此創設更為寬松的環境,以智能化建設與政策、組織的支持爭取網絡技術的進一步發展。另外,面向“互聯網+”的網絡技術發展,也已將短期目標定位在制造業的現代化水平提高到一個全新的層次,CPS(信息物理系統)也將成為新的智能化基礎設施,為國家的信息化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更為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體系技術的創新提供新的動力。由此可見,我國面向“互聯網+”的網絡技術發展現狀已趨于良好。
3 面向“互聯網+”的網絡技術未來趨勢
在新形勢下,面向“互聯網+”的網絡技術的未來擁有著無限良好的前景,但亦需要明確幾方面的重大挑戰。
(1)在“互聯網+”時代背景下,互聯網在各個行業領域中的深入普及致使業務類型的更新頻率不斷加快,網絡的荷載量不斷增大,可伸縮性能也就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機物的互聯已成大勢所趨,用戶規模的擴張與需求量的急劇增加必然將網絡推向超大規模化發展,因此有必要借數據化與智能化的進一步創新最大程度優化網絡資源,以此保證網絡服務質量的有效提升。
(2)現代社會各個行業領域對互聯網的依賴程度均在不斷提高,鑒于行業發展的特定需要,網絡技術的更新也將永無止境。尤為重要的一方面在于,很多特殊行業對于互聯網的要求較高,這樣的形勢也就對網絡技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此對于網絡技術的促進作用也就在于需要網絡具有超高性能。對此,有必要構建“泛在寬帶”的基礎設施,將網絡協議和傳輸機制進行必要創新,依據網絡用戶將傳輸路徑合理化,,為用戶提供有針對性的選擇。
(3)“互聯網+”時代最需要高度重視的一大問題即在于網絡安全問題,從互聯網發展至今的整個歷程能夠看出,計算機安全問題始終是網絡的“天敵”,在互聯網當中,網絡形態各異,明顯的多樣化特征不僅體現在此,更體現在互聯網的應用領域,簡單地講,不同領域的互聯網需要面臨不同類型的風險,唯有根據互聯網的差異化環境切實對行業知識領域進行創新,才能確保安全方式機制能夠最大程度保證用戶行為信息的安全。
4 總結
綜上所述,在社會現代化發展的新時期,在“互聯網+”的作用下,已經轉型進入到了一個全新的階段。在網絡技術的支撐作用下,我國社會的現代化進程不斷加速,“互聯網+”由此受到了國家的高度重視。既然面向“互聯網+”的網絡技術發展已成大勢所趨,則必須要明確面向“互聯網+”的網絡技術發展現狀與未來需要面臨的挑戰,以為網絡技術的穩定發展提供更加強大的支撐。
參考文獻
[1]尹浩,詹同宇,林闖.多媒體網絡:從內容分發網絡到未來互聯網[J].計算機學報,2012(06):1120-1130.
[2]劉登云.網絡安全技術的發展現狀和未來發展趨勢探討[J].電子技術與軟件工程,2014(13):246.
[3]高沖.互聯網+時代下計算機網絡技術專業應用型轉型發展的探索研究[J].信息與電腦(理論版),2016(03):247-248.
作者簡介
王金強(1974-),男,江西省安福縣人。碩士學位。現為江西應用工程職業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為計算機應用。
胡曉敏(1979-),女,江西省萍鄉市人。大學本科學歷。現為江西應用工程職業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計算機應用。
作者單位
江西應用工程職業學院 江西省萍鄉市 337042
電子技術與軟件工程2016年1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