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學軍
摘 要:總結3a來在太湖縣進行的20個棉花肥料利用率驗證田間試驗結果,分析實施配方施肥的棉花在試驗條件下,其氮磷鉀肥的利用率分別為44.09%、14.06%和34.40%。研究結果顯示,棉花配方施肥的肥料利用率明顯高于常規施肥的肥料利用率,氮磷鉀肥的利用率分別高10.09、2.54和9.03個百分點。
關鍵詞:棉花;肥料利用率;氮磷鉀;安徽太湖
中圖分類號 S56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4)11-46-02
施肥是與作物產量、品質、成本和土壤培肥、面源污染等問題密切相關的復合生態系統物質循環調控的重要措施,其中肥料利用率是反映作物、土壤、肥料之間關系的動態參數, 也是衡量肥料施用是否合理的一項重要指標。當前,農民在棉花生產上過度依賴氮肥增產,忽視磷、鉀肥的合理施用,為充分利用測土配方施肥項目相關數據,摸清太湖縣常規施肥水平下棉花氮肥、磷肥和鉀肥的利用率現狀和測土配方施肥提高氮肥、磷肥和鉀肥利用率的效果,筆者對太湖縣3a來所開展的棉花肥料利用率田間驗證試驗數據進行了總結分析,相對系統地探討了棉花氮磷鉀肥料的利用效率,旨在為棉花栽培中養分資源的綜合管理提供一定的理論依據和技術支撐。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材料 2011-2013年,按照測土配方施肥項目安排,太湖縣連續3a在徐橋、新倉、大石、江塘等4個產棉鄉鎮布置棉花肥料利用率田間驗證試驗20個。供試田塊中土壤類型的分布情況為:馬肝土12個、潮土5個、水稻土3個。試驗前所取的耕層土樣化驗結果統計分別表述如下:pH5.3(4.6、6.5),有機質27.2g/kg(13.4g/kg、37.4g/kg),全氮1.5g/kg(0.4g/kg、2.3g/kg),堿解氮125mg/kg (71.4mg/kg、217.0mg/kg)、有效磷26.0mg/kg(10.9mg/kg、50.6mg/kg)、速效鉀96.6mg/kg(46.8mg/kg、210.2mg/kg)。供試棉花品種統一安排為當地推廣種植的鄂雜棉10號F1。試驗前茬作物為油菜或冬閑。
1.2 試驗設計 試驗按照省土肥總站的試驗方案要求,采用無重復設計,設8個處理。處理1:配方施肥(ck);處理2:配方施肥無氮;處理3:配方施肥無磷;處理4:配方施肥無鉀;處理5:常規施肥(ck);處理6:常規施肥無氮;處理7:常規施肥無磷;處理8:常規施肥無鉀。先分成常規施肥和配方施肥2個大區,每個大區各設置4個小區,各小區間設有30cm寬的走道,作為分隔,除施肥外,其他田間管理措施與大田相同。
1.3 試驗管理 試驗所用肥料:安慶石化產雙環尿素(含N46%),銅陵銅官山產普通過磷酸鈣(含P2O5 12%),俄羅斯產氯化鉀(含K2O 60%)。施肥設計方案:常規施肥區(全肥區)采用純N 24.0kg/667m2、P2O5 9.0kg/667m2、K2O 16.0kg/667m2,配方施肥區(全肥區)采用純N 21.0kg/667m2、P2O5 8.0 kg/667m2、K2O 14.0kg/667m2。做好棉花生育各期的肥水及田間管理,并安排專人負責試驗,認真做好觀測記載
1.4 分析方法 從各小區隨機取樣6株, 待風干后分成皮棉、莖稈(包括鈴殼)和棉籽,分別稱重,磨細過0.5mm篩,供分析測定用。皮棉產量以各小區實收籽棉產量折算計量, 莖稈產量由取樣植株莖稈與籽棉的比例計算得出。將棉花地上部各部分以濃H2SO4-H2O2 消化后, 按統一規程進行植株測試。
2 結果與分析
太湖縣自2005年開始實施測土配方施肥項目,測土配方施肥技術在棉花上已經基本實現全覆蓋,即使有農戶繼續按習慣進行施肥管理,其氮磷鉀配比亦與配方施肥逐步趨同,這也是習慣施肥和配方施肥設計區別不大的原因所在。因此,相關分析和討論本文以配方施肥區為例。
2.1 氮磷鉀配施對棉花的產量效應 表1說明,與不施氮(或磷、鉀)的各處理相比,配方施肥區全肥處理棉花的皮棉、莖葉、棉籽的產量增加明顯。以皮棉為例,氮磷鉀配合處理皮棉產量在119.19~178.70kg/667m2之間,平均為145.60kg/667m2,各處理之間的產量差異均達5%的顯著水平。通過對缺氮、缺磷和缺鉀處理的產量數據統計分析,三缺素處理皮棉產量平均分別為76.85、118.14、107.22kg/667m2。施用氮、磷和鉀肥的平均增產量分別為68.76、27.46、38.39kg/667m2,增產率為47.22%、18.86%、26.37%。
2.2 氮磷鉀配施與棉花養分吸收量的關系 棉花全生育期養分累積量為養分含量與生物量的乘積,施用氮磷鉀肥后因棉花各部位生物量增加明顯,其相應養分含量亦表現為增加幅度變大,故棉花各部位養分累積量隨著氮磷鉀肥施用而呈現顯著增加趨勢。施氮肥明顯提高棉花各部位N素含量,差異呈顯著水平;施用磷鉀肥后棉花各部位相應養分含量亦呈上升趨勢,其中棉籽的P2O5含量、莖稈及皮棉的K2O含量有隨磷、鉀肥施用量的增加而顯著增加的線性關系(表2)。
2.3 棉花肥料利用率的測算 獲得棉花各部位的生物學產量和單位養分吸收量,即可根據公式(以氮為例):氮肥利用率=(常規施肥區作物吸氮總量-無氮區作物吸氮總量)/所施肥料中氮素的總量×100%來計算,棉花肥料利用率能很好地反映棉花對化肥養分的吸收狀況。由表3可知,配方施肥區試驗匯總數據的標準差均較大,說明不同試驗點的氮、磷和鉀肥利用率差異較大。根據棉區最新的土壤養分狀況調查,土壤養分限制因子的研究結果以及棉區的施肥狀況,我們提出了“減氮磷、穩鉀,有針對性地施用微量元素鋅、硼肥”的施肥原則,這一原則是以棉花優質高產高效為前提,一方面可保證棉花單產總產的提高,另一方面還可保證化肥使用的效益,所以合理施用化肥是棉花產量和效益提高的重要措施。
3 結論與討論
(1)本批試驗從平均水平看,在試驗條件下,太湖縣棉花適栽區的肥料利用率的統計分析結果為:配方施肥區分別為N44.49%、P2O5 14.06%和K2O 36.25%,此結果與常規施肥區N 34.40%、P2O5 11.52%和K2O 27.22%相比,氮磷鉀肥利用率分別提高了10.09、2.53和9.03個百分點。生產上需同時解決棉花高產及肥料利用效率提高的問題。由于各試驗點棉花肥料利用率的變異較大,說明影響棉花肥料利用率的因素較多,如土壤肥力狀況、氣候因子、栽培水平和水源條件等。產量效應的結果表明,棉花施肥的增產效果與其相應的土壤養分含量有關,肥料利用率亦與其土壤養分含量呈負相關關系。
(2)走出棉花施肥誤區,開展配方施肥,加強信息化管理。結合土壤化驗結果和棉花需肥特點,必須在不斷優化棉花高產高效施肥技術水平的基礎上,重視鉀肥和中微量元素的投入,追肥時盡量采用穴施或溝施的方法,采用覆土施肥,提高肥料利用率。同時積極應用測土配方施肥的項目成果,加強棉花生產的信息化管理服務水平,對棉花土壤養分的空間分布和成果應用的屬性數據實行計算機優化管理并進行網絡發布,為棉區提供最佳的施肥方案,真正發揮節本增效功能。
(3)探索棉花施肥新技術,降低勞動強度,簡化操作過程。針對棉花生產區不同的土壤條件,進一步研究化肥的損失途徑,研制適合不同區域土壤條件的優化專用肥系列以及化學肥料緩釋、控釋、長效技術。肥效長、利用率高的肥料在棉花上使用,能有效的減少肥料的淋失和流失。長效肥料為實現大部分棉田一次性施肥提供了可能。從目前控釋肥的使用效果來看,仍然必須重視秋施肥技術。推廣新型肥料和化肥深施等技術可減少肥料投入,同時降低了機械或人工的操作強度和工作量,為棉花簡化施肥技術提供可操作方案。 (責編:吳祚云)endprint
摘 要:總結3a來在太湖縣進行的20個棉花肥料利用率驗證田間試驗結果,分析實施配方施肥的棉花在試驗條件下,其氮磷鉀肥的利用率分別為44.09%、14.06%和34.40%。研究結果顯示,棉花配方施肥的肥料利用率明顯高于常規施肥的肥料利用率,氮磷鉀肥的利用率分別高10.09、2.54和9.03個百分點。
關鍵詞:棉花;肥料利用率;氮磷鉀;安徽太湖
中圖分類號 S56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4)11-46-02
施肥是與作物產量、品質、成本和土壤培肥、面源污染等問題密切相關的復合生態系統物質循環調控的重要措施,其中肥料利用率是反映作物、土壤、肥料之間關系的動態參數, 也是衡量肥料施用是否合理的一項重要指標。當前,農民在棉花生產上過度依賴氮肥增產,忽視磷、鉀肥的合理施用,為充分利用測土配方施肥項目相關數據,摸清太湖縣常規施肥水平下棉花氮肥、磷肥和鉀肥的利用率現狀和測土配方施肥提高氮肥、磷肥和鉀肥利用率的效果,筆者對太湖縣3a來所開展的棉花肥料利用率田間驗證試驗數據進行了總結分析,相對系統地探討了棉花氮磷鉀肥料的利用效率,旨在為棉花栽培中養分資源的綜合管理提供一定的理論依據和技術支撐。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材料 2011-2013年,按照測土配方施肥項目安排,太湖縣連續3a在徐橋、新倉、大石、江塘等4個產棉鄉鎮布置棉花肥料利用率田間驗證試驗20個。供試田塊中土壤類型的分布情況為:馬肝土12個、潮土5個、水稻土3個。試驗前所取的耕層土樣化驗結果統計分別表述如下:pH5.3(4.6、6.5),有機質27.2g/kg(13.4g/kg、37.4g/kg),全氮1.5g/kg(0.4g/kg、2.3g/kg),堿解氮125mg/kg (71.4mg/kg、217.0mg/kg)、有效磷26.0mg/kg(10.9mg/kg、50.6mg/kg)、速效鉀96.6mg/kg(46.8mg/kg、210.2mg/kg)。供試棉花品種統一安排為當地推廣種植的鄂雜棉10號F1。試驗前茬作物為油菜或冬閑。
1.2 試驗設計 試驗按照省土肥總站的試驗方案要求,采用無重復設計,設8個處理。處理1:配方施肥(ck);處理2:配方施肥無氮;處理3:配方施肥無磷;處理4:配方施肥無鉀;處理5:常規施肥(ck);處理6:常規施肥無氮;處理7:常規施肥無磷;處理8:常規施肥無鉀。先分成常規施肥和配方施肥2個大區,每個大區各設置4個小區,各小區間設有30cm寬的走道,作為分隔,除施肥外,其他田間管理措施與大田相同。
1.3 試驗管理 試驗所用肥料:安慶石化產雙環尿素(含N46%),銅陵銅官山產普通過磷酸鈣(含P2O5 12%),俄羅斯產氯化鉀(含K2O 60%)。施肥設計方案:常規施肥區(全肥區)采用純N 24.0kg/667m2、P2O5 9.0kg/667m2、K2O 16.0kg/667m2,配方施肥區(全肥區)采用純N 21.0kg/667m2、P2O5 8.0 kg/667m2、K2O 14.0kg/667m2。做好棉花生育各期的肥水及田間管理,并安排專人負責試驗,認真做好觀測記載
1.4 分析方法 從各小區隨機取樣6株, 待風干后分成皮棉、莖稈(包括鈴殼)和棉籽,分別稱重,磨細過0.5mm篩,供分析測定用。皮棉產量以各小區實收籽棉產量折算計量, 莖稈產量由取樣植株莖稈與籽棉的比例計算得出。將棉花地上部各部分以濃H2SO4-H2O2 消化后, 按統一規程進行植株測試。
2 結果與分析
太湖縣自2005年開始實施測土配方施肥項目,測土配方施肥技術在棉花上已經基本實現全覆蓋,即使有農戶繼續按習慣進行施肥管理,其氮磷鉀配比亦與配方施肥逐步趨同,這也是習慣施肥和配方施肥設計區別不大的原因所在。因此,相關分析和討論本文以配方施肥區為例。
2.1 氮磷鉀配施對棉花的產量效應 表1說明,與不施氮(或磷、鉀)的各處理相比,配方施肥區全肥處理棉花的皮棉、莖葉、棉籽的產量增加明顯。以皮棉為例,氮磷鉀配合處理皮棉產量在119.19~178.70kg/667m2之間,平均為145.60kg/667m2,各處理之間的產量差異均達5%的顯著水平。通過對缺氮、缺磷和缺鉀處理的產量數據統計分析,三缺素處理皮棉產量平均分別為76.85、118.14、107.22kg/667m2。施用氮、磷和鉀肥的平均增產量分別為68.76、27.46、38.39kg/667m2,增產率為47.22%、18.86%、26.37%。
2.2 氮磷鉀配施與棉花養分吸收量的關系 棉花全生育期養分累積量為養分含量與生物量的乘積,施用氮磷鉀肥后因棉花各部位生物量增加明顯,其相應養分含量亦表現為增加幅度變大,故棉花各部位養分累積量隨著氮磷鉀肥施用而呈現顯著增加趨勢。施氮肥明顯提高棉花各部位N素含量,差異呈顯著水平;施用磷鉀肥后棉花各部位相應養分含量亦呈上升趨勢,其中棉籽的P2O5含量、莖稈及皮棉的K2O含量有隨磷、鉀肥施用量的增加而顯著增加的線性關系(表2)。
2.3 棉花肥料利用率的測算 獲得棉花各部位的生物學產量和單位養分吸收量,即可根據公式(以氮為例):氮肥利用率=(常規施肥區作物吸氮總量-無氮區作物吸氮總量)/所施肥料中氮素的總量×100%來計算,棉花肥料利用率能很好地反映棉花對化肥養分的吸收狀況。由表3可知,配方施肥區試驗匯總數據的標準差均較大,說明不同試驗點的氮、磷和鉀肥利用率差異較大。根據棉區最新的土壤養分狀況調查,土壤養分限制因子的研究結果以及棉區的施肥狀況,我們提出了“減氮磷、穩鉀,有針對性地施用微量元素鋅、硼肥”的施肥原則,這一原則是以棉花優質高產高效為前提,一方面可保證棉花單產總產的提高,另一方面還可保證化肥使用的效益,所以合理施用化肥是棉花產量和效益提高的重要措施。
3 結論與討論
(1)本批試驗從平均水平看,在試驗條件下,太湖縣棉花適栽區的肥料利用率的統計分析結果為:配方施肥區分別為N44.49%、P2O5 14.06%和K2O 36.25%,此結果與常規施肥區N 34.40%、P2O5 11.52%和K2O 27.22%相比,氮磷鉀肥利用率分別提高了10.09、2.53和9.03個百分點。生產上需同時解決棉花高產及肥料利用效率提高的問題。由于各試驗點棉花肥料利用率的變異較大,說明影響棉花肥料利用率的因素較多,如土壤肥力狀況、氣候因子、栽培水平和水源條件等。產量效應的結果表明,棉花施肥的增產效果與其相應的土壤養分含量有關,肥料利用率亦與其土壤養分含量呈負相關關系。
(2)走出棉花施肥誤區,開展配方施肥,加強信息化管理。結合土壤化驗結果和棉花需肥特點,必須在不斷優化棉花高產高效施肥技術水平的基礎上,重視鉀肥和中微量元素的投入,追肥時盡量采用穴施或溝施的方法,采用覆土施肥,提高肥料利用率。同時積極應用測土配方施肥的項目成果,加強棉花生產的信息化管理服務水平,對棉花土壤養分的空間分布和成果應用的屬性數據實行計算機優化管理并進行網絡發布,為棉區提供最佳的施肥方案,真正發揮節本增效功能。
(3)探索棉花施肥新技術,降低勞動強度,簡化操作過程。針對棉花生產區不同的土壤條件,進一步研究化肥的損失途徑,研制適合不同區域土壤條件的優化專用肥系列以及化學肥料緩釋、控釋、長效技術。肥效長、利用率高的肥料在棉花上使用,能有效的減少肥料的淋失和流失。長效肥料為實現大部分棉田一次性施肥提供了可能。從目前控釋肥的使用效果來看,仍然必須重視秋施肥技術。推廣新型肥料和化肥深施等技術可減少肥料投入,同時降低了機械或人工的操作強度和工作量,為棉花簡化施肥技術提供可操作方案。 (責編:吳祚云)endprint
摘 要:總結3a來在太湖縣進行的20個棉花肥料利用率驗證田間試驗結果,分析實施配方施肥的棉花在試驗條件下,其氮磷鉀肥的利用率分別為44.09%、14.06%和34.40%。研究結果顯示,棉花配方施肥的肥料利用率明顯高于常規施肥的肥料利用率,氮磷鉀肥的利用率分別高10.09、2.54和9.03個百分點。
關鍵詞:棉花;肥料利用率;氮磷鉀;安徽太湖
中圖分類號 S56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4)11-46-02
施肥是與作物產量、品質、成本和土壤培肥、面源污染等問題密切相關的復合生態系統物質循環調控的重要措施,其中肥料利用率是反映作物、土壤、肥料之間關系的動態參數, 也是衡量肥料施用是否合理的一項重要指標。當前,農民在棉花生產上過度依賴氮肥增產,忽視磷、鉀肥的合理施用,為充分利用測土配方施肥項目相關數據,摸清太湖縣常規施肥水平下棉花氮肥、磷肥和鉀肥的利用率現狀和測土配方施肥提高氮肥、磷肥和鉀肥利用率的效果,筆者對太湖縣3a來所開展的棉花肥料利用率田間驗證試驗數據進行了總結分析,相對系統地探討了棉花氮磷鉀肥料的利用效率,旨在為棉花栽培中養分資源的綜合管理提供一定的理論依據和技術支撐。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材料 2011-2013年,按照測土配方施肥項目安排,太湖縣連續3a在徐橋、新倉、大石、江塘等4個產棉鄉鎮布置棉花肥料利用率田間驗證試驗20個。供試田塊中土壤類型的分布情況為:馬肝土12個、潮土5個、水稻土3個。試驗前所取的耕層土樣化驗結果統計分別表述如下:pH5.3(4.6、6.5),有機質27.2g/kg(13.4g/kg、37.4g/kg),全氮1.5g/kg(0.4g/kg、2.3g/kg),堿解氮125mg/kg (71.4mg/kg、217.0mg/kg)、有效磷26.0mg/kg(10.9mg/kg、50.6mg/kg)、速效鉀96.6mg/kg(46.8mg/kg、210.2mg/kg)。供試棉花品種統一安排為當地推廣種植的鄂雜棉10號F1。試驗前茬作物為油菜或冬閑。
1.2 試驗設計 試驗按照省土肥總站的試驗方案要求,采用無重復設計,設8個處理。處理1:配方施肥(ck);處理2:配方施肥無氮;處理3:配方施肥無磷;處理4:配方施肥無鉀;處理5:常規施肥(ck);處理6:常規施肥無氮;處理7:常規施肥無磷;處理8:常規施肥無鉀。先分成常規施肥和配方施肥2個大區,每個大區各設置4個小區,各小區間設有30cm寬的走道,作為分隔,除施肥外,其他田間管理措施與大田相同。
1.3 試驗管理 試驗所用肥料:安慶石化產雙環尿素(含N46%),銅陵銅官山產普通過磷酸鈣(含P2O5 12%),俄羅斯產氯化鉀(含K2O 60%)。施肥設計方案:常規施肥區(全肥區)采用純N 24.0kg/667m2、P2O5 9.0kg/667m2、K2O 16.0kg/667m2,配方施肥區(全肥區)采用純N 21.0kg/667m2、P2O5 8.0 kg/667m2、K2O 14.0kg/667m2。做好棉花生育各期的肥水及田間管理,并安排專人負責試驗,認真做好觀測記載
1.4 分析方法 從各小區隨機取樣6株, 待風干后分成皮棉、莖稈(包括鈴殼)和棉籽,分別稱重,磨細過0.5mm篩,供分析測定用。皮棉產量以各小區實收籽棉產量折算計量, 莖稈產量由取樣植株莖稈與籽棉的比例計算得出。將棉花地上部各部分以濃H2SO4-H2O2 消化后, 按統一規程進行植株測試。
2 結果與分析
太湖縣自2005年開始實施測土配方施肥項目,測土配方施肥技術在棉花上已經基本實現全覆蓋,即使有農戶繼續按習慣進行施肥管理,其氮磷鉀配比亦與配方施肥逐步趨同,這也是習慣施肥和配方施肥設計區別不大的原因所在。因此,相關分析和討論本文以配方施肥區為例。
2.1 氮磷鉀配施對棉花的產量效應 表1說明,與不施氮(或磷、鉀)的各處理相比,配方施肥區全肥處理棉花的皮棉、莖葉、棉籽的產量增加明顯。以皮棉為例,氮磷鉀配合處理皮棉產量在119.19~178.70kg/667m2之間,平均為145.60kg/667m2,各處理之間的產量差異均達5%的顯著水平。通過對缺氮、缺磷和缺鉀處理的產量數據統計分析,三缺素處理皮棉產量平均分別為76.85、118.14、107.22kg/667m2。施用氮、磷和鉀肥的平均增產量分別為68.76、27.46、38.39kg/667m2,增產率為47.22%、18.86%、26.37%。
2.2 氮磷鉀配施與棉花養分吸收量的關系 棉花全生育期養分累積量為養分含量與生物量的乘積,施用氮磷鉀肥后因棉花各部位生物量增加明顯,其相應養分含量亦表現為增加幅度變大,故棉花各部位養分累積量隨著氮磷鉀肥施用而呈現顯著增加趨勢。施氮肥明顯提高棉花各部位N素含量,差異呈顯著水平;施用磷鉀肥后棉花各部位相應養分含量亦呈上升趨勢,其中棉籽的P2O5含量、莖稈及皮棉的K2O含量有隨磷、鉀肥施用量的增加而顯著增加的線性關系(表2)。
2.3 棉花肥料利用率的測算 獲得棉花各部位的生物學產量和單位養分吸收量,即可根據公式(以氮為例):氮肥利用率=(常規施肥區作物吸氮總量-無氮區作物吸氮總量)/所施肥料中氮素的總量×100%來計算,棉花肥料利用率能很好地反映棉花對化肥養分的吸收狀況。由表3可知,配方施肥區試驗匯總數據的標準差均較大,說明不同試驗點的氮、磷和鉀肥利用率差異較大。根據棉區最新的土壤養分狀況調查,土壤養分限制因子的研究結果以及棉區的施肥狀況,我們提出了“減氮磷、穩鉀,有針對性地施用微量元素鋅、硼肥”的施肥原則,這一原則是以棉花優質高產高效為前提,一方面可保證棉花單產總產的提高,另一方面還可保證化肥使用的效益,所以合理施用化肥是棉花產量和效益提高的重要措施。
3 結論與討論
(1)本批試驗從平均水平看,在試驗條件下,太湖縣棉花適栽區的肥料利用率的統計分析結果為:配方施肥區分別為N44.49%、P2O5 14.06%和K2O 36.25%,此結果與常規施肥區N 34.40%、P2O5 11.52%和K2O 27.22%相比,氮磷鉀肥利用率分別提高了10.09、2.53和9.03個百分點。生產上需同時解決棉花高產及肥料利用效率提高的問題。由于各試驗點棉花肥料利用率的變異較大,說明影響棉花肥料利用率的因素較多,如土壤肥力狀況、氣候因子、栽培水平和水源條件等。產量效應的結果表明,棉花施肥的增產效果與其相應的土壤養分含量有關,肥料利用率亦與其土壤養分含量呈負相關關系。
(2)走出棉花施肥誤區,開展配方施肥,加強信息化管理。結合土壤化驗結果和棉花需肥特點,必須在不斷優化棉花高產高效施肥技術水平的基礎上,重視鉀肥和中微量元素的投入,追肥時盡量采用穴施或溝施的方法,采用覆土施肥,提高肥料利用率。同時積極應用測土配方施肥的項目成果,加強棉花生產的信息化管理服務水平,對棉花土壤養分的空間分布和成果應用的屬性數據實行計算機優化管理并進行網絡發布,為棉區提供最佳的施肥方案,真正發揮節本增效功能。
(3)探索棉花施肥新技術,降低勞動強度,簡化操作過程。針對棉花生產區不同的土壤條件,進一步研究化肥的損失途徑,研制適合不同區域土壤條件的優化專用肥系列以及化學肥料緩釋、控釋、長效技術。肥效長、利用率高的肥料在棉花上使用,能有效的減少肥料的淋失和流失。長效肥料為實現大部分棉田一次性施肥提供了可能。從目前控釋肥的使用效果來看,仍然必須重視秋施肥技術。推廣新型肥料和化肥深施等技術可減少肥料投入,同時降低了機械或人工的操作強度和工作量,為棉花簡化施肥技術提供可操作方案。 (責編:吳祚云)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