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琦等
摘 要:川巖江風景區以其優美的森林景觀和獨特的“馬幫文化”愈來愈吸引各地游客的到來。為探討川巖江風景區生態保護和景點開發建設,正確處理旅游發展與森林生態環境保護、資源開發利用以及區域經濟發展的關系,保證景區周邊森林生態系統穩定,保證區域經濟和社會可持續發展,該文對川巖江風景區及沿線進行了調查,并結合現代化林業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的要求,對該區域的生態保護提出了對策建議。
關鍵詞:川巖江風景區;旅游開發;生態文明建設;生態保護
中圖分類號 S727.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4)11-98-02
林業作為生態文明建設的主體,在建設生態文明中,肩負著重大的使命和光榮的任務。以森林作為支撐體系的川巖江風景區及沿線地段地處安化縣腹部,襄括全縣主要中部水系和交通骨干網絡,生態區位和示范作用十分重要,其生態保護的成敗,攸關安化縣生態文明建設和現代林業建設的成敗,影響全縣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1 基本情況
1.1 范圍及社會經濟概況 川巖江風景區及沿線位于安化縣中部,東經111°18′11″~111°40′59″,北緯28°11′55″~28°26′58″。東與桃江縣毗鄰,南與新化縣大熊山國家森林公園接壤,西靠安化縣田莊鄉,北抵安化縣東坪鎮、龍塘鄉。總面積19 760hm2,其中林業用地15 401hm2,核心區(高城村、連環村)面積為1 340hm2。共涉及川巖江風景區核心區即江南鎮高城村、連環村以及風景區緩沖區即主要交通沿線兩側包括江南鎮、小淹鎮、冷市鎮和羊角塘鎮共60個村(居委),351個村民小組,10 823戶,40 457人,2006年農民人均收入1 865元。境內交通方便,從與桃江縣交界的小淹鎮到川巖江全線均已修通硬化路面。沿線共有各類木竹加工廠(點)81家,年耗木材1.58萬m3、竹材270萬根,年竹木加工產值1.35億元。
1.2 自然條件 本次調查范圍內從安化縣與桃江縣交界的羊角塘鎮善溪村及小淹鎮敷溪居委始,至江南鎮高城村、木楊村止,呈“丁”字型,地貌以中山為主,次為低山、丘陵。屬亞熱帶季風氣侯區,溫暖濕潤,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年平均氣溫16.2℃,年平均降水量1 687.7mm,年平均相對濕度81%,年平均無霜期274d。成土母巖以板頁巖風化物為主,其次為石灰巖、花崗巖風化物。風景區及沿線范圍內有20個村存在不同程度的石漠化,其中有1 000hm2極強度石漠化和強度石漠化地區急需綜合治理。
1.3 森林及野生動植物資源 調查范圍內森林覆蓋率68.15%,活立木總蓄積量54.9萬m3,竹林3 155hm2、其中毛竹1 806hm2,立竹蓄積470萬根。核心及周邊野生動植物資源豐富,其中有云豹、小鯢、銀杏、閩楠、紅豆杉、金錢松以及多種木蘭科樹種等珍稀野生動植物。
1.4 實施林業重點工程項目情況 本次調查范圍所涉及的村、組,2002年以來共實施退耕還林工程800hm2,納入國家級生態公益林6 133hm2,尚未納入生態公益林的包括江南、小淹的謝家、公宜等19個村。
1.5 社會民情調查 沿線農民生態保護意識較強,迫切要求政府部門加強林業生態建設,實施林業重點工程項目的要求十分強烈,其中尤以尚未納入生態公益林的謝家等19個村的要求最為迫切。同時,普遍反映要求提高生態公益林補償標準,繼續實施退耕還林等重點營造林工程,切實地保護好川巖江風景區沿線森林植被。
2 川巖江風景區及沿線生態保護應遵循的原則
2.1 生態優先原則 生態建設與經濟發展并重旅游開發與區域經濟建設協調發展、生態優先的原則,將生態環境保護建設作為重中之重。
2.2 重點保護與一般保護相結合的原則 核心區實行重點保護,緩沖區采取一般性保護;凡列入國家二級以上重點保擴動植物名錄的物種實行重點保護,其它物種實行一般性保護;凡本范圍內天然林實行重點保護,其它森林實行一般性保護;凡本規劃范圍內生態公益林實行重點保護,商品林實行一般性保護。
2.3 積極保護與穩妥開發相結合的原則 對川巖江風景區森林資源和森林生態系統采取積極主動的保護舉措,同時穩妥地開發,以發揮和利用其生態、文化、景觀價值。
2.4 在保護經費上采取政府扶持與景區收益提成相結合的原則 為了保證保護措施到位,保證景區的保護和開發利用可持續發展,保證景區內原住民經濟發展和生活質量不因風景區的保護和開發而受負面影響,需要籌措保護經費并保證有穩定的籌措渠道。建議采取政府扶持和景區經營機構收益提成相結合的原則。
3 川巖江風景區及沿線生態保護的對策建議
3.1 成立川巖江風景區生態保護領導小組 由縣政府牽頭,由林業、環保、國土、水土保持、文化旅游、財政、公安及江南鎮、小淹鎮、冷市鎮、羊角塘鎮等部門和單位組成川巖江風景區生態保護領導小組,協調各方關系,抓好景區保護工作,下設辦公室,負責日常工作。
3.2 強化宣傳教育,做好科普工作 在景區及全縣其他地區廣泛開展《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野生動物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土保護法》、《森林公園管理辦法》等相關法律法規的宣傳教育和相關科技知識的普及工作,做到人人懂法,個個知道珍愛自然,保護環境。
3.3 林業重點工程項目支撐
3.3.1 營造林重點工程項目 繼續穩步推進退耕還林后續產業建設工程,以高城村為中心的核心區內的坡耕地全部納入退耕還林后續產業建設工程,沿線各村優先安排退耕還林后續產業建設工程計劃。將以高城村以中心的核心區納入安化縣2014年度珍稀樹種基地建設,計劃在2014年度完成66.67hm2珍稀樹種天然次生林定向改培任務。將川巖江風景區沿線納入即將在安化縣實施的石漠化綜合治理工程范疇,逐年逐步進行治理。將川巖江風景區沿線納入安化縣2014-2017年度長江防護林工程建設范疇。
3.3.2 國家生態公益林工程 將沿線未納入國家生態公益林的19個村的第一層山脊線內林地全部納入國家級生態公益林。
3.3.3 加強資源保護工作 采取多種手段,依法保護川巖江風景區及沿線森林資源、林地資源、野生動植物資源和環境資源,嚴格控制景區內礦產資源的開發,對核心區森林實行全面禁伐。
3.3.4 嚴格控制緩沖區森林資源消耗 清理整頓緩沖區木竹加工,逐步減少森林資源消耗,對核心區及沿線各類加工鋸臺及所有無證竹木加工企業一律取締,逐步停辦各類中小型竹木加工廠,以提高森林覆蓋率,改善生態環境,綠化、美化景區。
3.3.5 設立值勤室,嚴格執法 由縣森林公安在川巖江風景區核心區內設立值勤室,打擊亂砍濫伐森林和亂捕濫獵野生動物及其它危害野生動植物保護的行為。
3.3.6 引導轉產,適當補貼 對核心區和緩沖區林農要先后逐步引導其轉產,減少其經濟收入對森林資源消耗的依賴。凡已被列入國家補助范圍的國家級重點生態公益林,要及時足額將上級補助資金分配到戶,凡未被列入國家補助范圍的生態公益林和其它因需要被禁伐的(原)商品林,參照有關標準對林農實行補助。
參考文獻
[1]肖篤寧,胡遠滿,李秀珍.環渤海三角洲濕地的景觀生態學研究[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1.
[2]金嵐,王振堂,朱秀麗.環境生態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
[3]董哲仁.河流形態多樣性與生物群落多樣性[J].水力學報,2003(11):1-6.
[4]曾文明,諶建榮,王以戩.造林整地方式的選擇與生物多樣性和自然資源的保護[J].湖南林業科技,1999.
[5]張金池,阮宏華.森林生態學[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1992.
(責編:張宏民)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