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俊
摘 要:在森林生態環境狀況逐漸惡化的今天,建立和完善有效的森林生態效益補償機制勢在必行,這也是現代林業發展戰略的一個重大調整。該文介紹了太湖縣森林生態效益補償的主要做法,并提出了幾點建議。
關鍵詞:公益林;生態效益;補償;做法;建議;太湖縣
中圖分類號 S72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4)11-102-03
太湖縣位于皖西南邊陲,大別山南麓,地跨東經115°45′~116°30′,北緯30°09′~30°46′。地形東西長、南北窄,地勢由西北向東南成階梯下降,境內西北部峰巒疊嶂,起伏劇烈,東南部稍平緩,包括中山、低山、丘陵、崗地、湖泊等不同類型。境內成片母巖主要是花崗巖、片麻巖,土壤種類主要是棕壤、黃棕壤,呈微酸性,森林樹種主要以天然散生的馬尾松、楓香、香樟、毛竹混交林較多。
1 公益林項目實施基本情況
太湖縣從2001年開始實施國家重點公益林項目試點,當年實施15 333hm2,2006年得到國家正式批準立項,項目覆蓋山區11個鄉鎮,總面積40 600萬hm2。2007年安徽省政府批準太湖縣實施省級公益林項目10 900萬hm2。2009年8月,根據省林業廳統一調整,本縣從省級公益林調補266.7hm2至國家級重點公益林,公益林總體規模不變。2010年省林業廳批準太湖縣新增國家級重點公益林1 730hm2,至此全縣公益林總面積達53 183.3hm2,其中國家重點公益林44 996.7hm2,省級公益林8 186.7hm2。全縣公益林規模分布情況見表1。
太湖縣的生態區位主要是長江一級支流和二級支流兩側和花亭湖水庫周圍。國家重點公益林分布遍及花亭湖周圍及上游的8個鄉鎮,主要集中在長河、牛鎮河、大湖河、南陽河、黃界河、青石河、寺前河兩側的生態脆弱區;省級公益林分布在105國道、合九鐵路、滬蓉高速太湖段等道路兩側及方洲水庫與泊湖周圍,具有相對成片的特點。所有公益林均與山林權所有者(或經營者)簽訂界定書及管護協議。
2 生態公益林的區劃界定與數據采集
根據省廳統一部署,太湖縣于2010年1月全面開展了公益林數據采集工作,全縣抽調110余名業務骨干,共完成53 183.3hm2公益林數據采集外業工作,內業資料整理與歸檔工作同時進行。為高效、高速完成這項工作,縣政府召開常務會研究批準了《太湖縣森林分類區劃界定工作方案》,成立了以縣長為組長的森林分類經營領導小組,隨后召開了各鄉鎮分管鄉鎮長和林業站長參加的森林分類經營動員會議,各鄉鎮也相繼成立了由鄉(鎮)長任組長的領導小組,設立了辦公室。縣林業局組織舉辦了森林分類區劃界定工作技術培訓班,為工作的順利開展統一了標準和方法,同時以確保該項工作得到廣大林農的支持,使他們真正認識到森林分類區劃界定工作的目的、作用和意義。2011年4月,全縣公益林區劃界定和數據采集內業工作已全面完成,并向省廳上報區劃成果,為實現動態監測建立了信息基礎。
3 森林生態效益補償主要做法
3.1 生態效益補償基金的落實 太湖縣嚴格執行中央和省級生態效益補償基金的有關規定,做好部門間協調工作,確保省級公益林資金足額到位,嚴格執行資金管理程序,控制資金使用范圍,做到專人管理,專戶儲存,專帳核算,每戶一卡,保證資金專款專用。遵循先驗收,再撥款的報帳制,做到帳帳相符,帳款相符,同時接受上級林業主管部門和同級財政、審計部門監督檢查,保證項目資金投向合理。
3.1.1 補貼林農資金實行“一卡通”發放 縣財政局和林業局根據各鄉鎮的公益林規模,聯合行文至各鄉鎮,按標準將資金劃撥到補貼農民資金專戶,林業站將檢查驗收后填報的《檢查驗收撥款清冊》進行張榜公示,公示無異議后,鄉鎮財政所將資金劃撥到鄉鎮信用社,打入林農的個人存折,信用社在《檢查驗收撥款清冊》上加蓋“轉賬付訖”印戳,裝訂成冊,分別報送縣財政局、林業局。
3.1.2 護林員實行統一選聘,統一發放工資 根據省財政廳、林業廳財農[2007]687號文件《關于印發〈安徽省森林生態效益補償基金管理實施細則〉的通知》有關規定,結合本縣實際,公益林全部實行統一管護,護林員的選聘由村民委員會推薦,經鄉鎮審核后,報縣林業局審批。
3.1.3 加強檢查監督,確保資金專款專用 縣林業局、財政局每年結合造林檢查、林政資源管理、財務收支結算不定期深入鄉、村、農戶,對照《檢查驗收撥款清冊》上注明的姓名、地點及身份證號碼,核實補償基金是否及時、足額打入農戶存折,護林員是否按時到崗,護林員的工資是否按時發放等工作進行全面檢查。從2010年開始,中央財政和省財政撥付的森林生態效益補償基金,按規定全部撥付到各鄉鎮財政專戶,護林員工資由所在鄉鎮林業站發放,縣財政局按1.5元/667m2標準劃撥統一管護費至各鄉鎮林業站專戶。
3.1.4 加強檔案管理,確保資金使用效果 為更好地反映公益林補助資金使用情況,提高資金運行效率和使用效果,縣林業局對公益林補助資金實行專賬管理,專戶儲存,確定專人負責,建立了專門的檔案,確保各年度財務檔案齊全完整,準確真實。
3.2 公益林統籌項目資金的使用方向 太湖縣實施的公益林統籌項目,主要用于森林防火隔離帶建設和林區公路維修、公益林監測等方面,這些項目的實施,提升了森林資源監測水平,以監測預警、應急救災為主體框架的林業有害生物預防體系得到加強,有效減少了公益林區森林火災的發生,并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公益林區交通條件。為加強公益林統籌項目管理,規范實施程序,提高資金使用效率,嚴格實行工程招標制度和財政報賬制度,對項目實行階段驗收和按進度撥款,工程全面竣工后申請組織驗收,驗收合格全額撥付補助資金。
3.3 公益林項目區內的資源管理 為了切實加強公益林的保護和管理,根據法律法規有關規定,按照國家對公益林的管理要求,制定了嚴格的管理措施,以確保工作的順利實施。endprint
3.3.1 加強制度建設,確保生態公益林保護與管理有章可循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法〉實施條例》、《安徽省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法〉辦法》及《安徽省森林生態效益補償基金管理實施細則的規定》,結合本縣縣情,制定了《太湖縣公益林管理辦法》、《太湖縣護林員管理辦法》,堅持依法管理公益林。
3.3.2 理順管理體制,強化管理職責 對公益林實行統一集中管護制度和保護管理責任制,按照《公益林界定書》及管護協議的要求,分清責、權、利三者的關系,按照每200hm2規模配備一名專職護林員,由縣林業局統一選聘,統一培訓,持證上崗,全縣共聘請專職護林員216人。護林員管護范圍全面落實到各公益林小班,主要職責是向林農宣傳林業法律法規及有關林業政策,提高林農護林防火、防治病蟲害及保護公益林的意識;在公益林管護責任區進行定期巡護,每天做好巡護日志;巡查野外用火,一旦發現火情及時報告并組織撲救,預防、發現和防止亂砍濫伐林木行為的發生;及時向村委會和上級林業主管部門報告公益林的管護情況;做好管護合同規定的其它林業工作。并在試點公益林周邊的山口、路口、庫岸和河流交匯點等明顯處,設永久性標志,標明公益林劃定的時間、面積、地點、林種、地類、保護等級及管護責任人,監督舉報管理的單位等內容。通過多方聯動,公益林得到有效保護,近年來本縣公益林區域內沒有發生大的森林火災和亂砍濫伐現象。
3.3.3 定期對公益林進行監測、調查,建立資源檔案和監測管理體系 每年對管護工作進行檢查驗收,依據驗收結果撥付發放森林生態效益補助資金。并加強檔案建設,各鄉鎮實行專人負責,建立資源管理檔案,落實公益林的管護責任制。全縣在檔案室設立了公益林專柜,對公益林資料分門別類進行整理,對公益林的區劃界定成果檔案進行認真審核,仔細校對,確保圖表卡一致,并復制3份,由縣局檔案室、林政股和各鄉鎮林業站分別保存一套檔案。
3.4 公益林林地征占用管理 太湖縣嚴格執行公益林管理的各項規定,嚴格禁止征占用公益林林地行為,對非國家和地方重點工程占用林地的申請嚴格審核,擬占林地屬于公益林的一律不辦理報批手續。在嚴格審批的同時,加大對非法征占用公益林林地行為進行嚴肅處理,重點打擊非法占地采石(礦)和建房、建廠等行為。2010年湯泉鄉林業站在巡護公益林時,查獲一起非法占用林地建房案件,擅自毀壞林地0.047hm2,縣森林公安分局立即對犯罪嫌疑人進行立案查處,并恢復了林地現狀。通過宣傳法律與懲治犯罪,本縣公益林得到了有效保護,廣大群眾對公益林的保護意識日益增強,非法破壞和占用公益林地案件極少發生。
3.5 公益林采伐管理 為加強重點公益林保護管理,規范重點公益林的采伐經營活動,加強對公益林采伐的管理,嚴格執行《安徽省重點公益林采伐管理辦法》(林資[2006]84號)。對確需進行更新性質采伐的,嚴格按照有關規定,嚴格履行報批手續,并派員深入現場核實,確定合理采伐方式,嚴格限定采伐數量和樹種。
4 公益林區的生態效益對比與分析
森林生態效益補償基金項目實施后,本縣的花亭湖周圍鄉鎮進入水庫內支流、長河沿線森林資源蓄積量不斷增加,提高了森林林分質量和森林覆蓋率,減少了水土流失,增加了蓄水保肥能力。由于森林對水源涵養及水土保持作用,水土流失和山體滑坡將得到明顯好轉,對于保護農業生產、交通,防止或減少對水庫、河庫的淤塞以及抵御自然災害等方面都能起到顯著作用。森林生態效益補償基金項目實施后,林分質量得到提高,涵養水源和攔截降雨能力增強,地表徑流減少,從而減輕洪水對水庫、水塘和農田的威脅,山區公路的塌方少。
5 森林生態效益補償項目建設的幾點建議
5.1 創新公益林管護手段 對公益林的管理既要做到嚴格管護,在充分發揮公益林的生態效益的同時兼顧其經濟效益因素。根據生態公益林的森林資源結構現狀,開展限制性的木質品利用。根據“分級管理、分類施策”的思路,將生態公益林分三類進行管理,第一是嚴格保護類,對生態極端重要和生態環境極脆弱、采伐后難以更新的生態公益林,依法按禁伐林施策;第二是重點保護類,對生態公益林經營區內的天然林,按非生產性施策,實行嚴格控制的更新性采伐;第三是一般保護類,對上述以外的生態公益林中的人工林,按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兼顧施策。
5.2 因地制宜,實現公益林資源綜合利用 加快開發森林旅游項目、林下種養業,提高生態公益林的經濟產出。加大力度,科學引導,發展非木質利用產業,拓寬林木的非木質利用途徑,積極探索植物花果葉的開發,積極開展林下種植中藥材、食用菌和林下養殖等多種經營,以及利用生態公益林的景觀資源,引導和鼓勵生態公益林區林農以森林資源入股,參與開發“森林人家”等森林生態旅游項目。
5.3 加大基礎設施建設投入力度,增強生態公益林抵御自然災害破壞能力 本縣生態公益林區居民點較多且分散,人口素質低,交通不便,這些仍是制約生態公益林經營管理的重要因素。因此,有必要大力投入公益林區基礎設施建設,修筑鄉村公路和林區道路,改善交通條件,增強對生態公益林自然災害的響應能力;另外還將廣泛營造生物防火隔離帶和開設防火帶,加強森林火災和病蟲害監測,確保公益林區森林資源安全。
(責編:張宏民)endprint
3.3.1 加強制度建設,確保生態公益林保護與管理有章可循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法〉實施條例》、《安徽省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法〉辦法》及《安徽省森林生態效益補償基金管理實施細則的規定》,結合本縣縣情,制定了《太湖縣公益林管理辦法》、《太湖縣護林員管理辦法》,堅持依法管理公益林。
3.3.2 理順管理體制,強化管理職責 對公益林實行統一集中管護制度和保護管理責任制,按照《公益林界定書》及管護協議的要求,分清責、權、利三者的關系,按照每200hm2規模配備一名專職護林員,由縣林業局統一選聘,統一培訓,持證上崗,全縣共聘請專職護林員216人。護林員管護范圍全面落實到各公益林小班,主要職責是向林農宣傳林業法律法規及有關林業政策,提高林農護林防火、防治病蟲害及保護公益林的意識;在公益林管護責任區進行定期巡護,每天做好巡護日志;巡查野外用火,一旦發現火情及時報告并組織撲救,預防、發現和防止亂砍濫伐林木行為的發生;及時向村委會和上級林業主管部門報告公益林的管護情況;做好管護合同規定的其它林業工作。并在試點公益林周邊的山口、路口、庫岸和河流交匯點等明顯處,設永久性標志,標明公益林劃定的時間、面積、地點、林種、地類、保護等級及管護責任人,監督舉報管理的單位等內容。通過多方聯動,公益林得到有效保護,近年來本縣公益林區域內沒有發生大的森林火災和亂砍濫伐現象。
3.3.3 定期對公益林進行監測、調查,建立資源檔案和監測管理體系 每年對管護工作進行檢查驗收,依據驗收結果撥付發放森林生態效益補助資金。并加強檔案建設,各鄉鎮實行專人負責,建立資源管理檔案,落實公益林的管護責任制。全縣在檔案室設立了公益林專柜,對公益林資料分門別類進行整理,對公益林的區劃界定成果檔案進行認真審核,仔細校對,確保圖表卡一致,并復制3份,由縣局檔案室、林政股和各鄉鎮林業站分別保存一套檔案。
3.4 公益林林地征占用管理 太湖縣嚴格執行公益林管理的各項規定,嚴格禁止征占用公益林林地行為,對非國家和地方重點工程占用林地的申請嚴格審核,擬占林地屬于公益林的一律不辦理報批手續。在嚴格審批的同時,加大對非法征占用公益林林地行為進行嚴肅處理,重點打擊非法占地采石(礦)和建房、建廠等行為。2010年湯泉鄉林業站在巡護公益林時,查獲一起非法占用林地建房案件,擅自毀壞林地0.047hm2,縣森林公安分局立即對犯罪嫌疑人進行立案查處,并恢復了林地現狀。通過宣傳法律與懲治犯罪,本縣公益林得到了有效保護,廣大群眾對公益林的保護意識日益增強,非法破壞和占用公益林地案件極少發生。
3.5 公益林采伐管理 為加強重點公益林保護管理,規范重點公益林的采伐經營活動,加強對公益林采伐的管理,嚴格執行《安徽省重點公益林采伐管理辦法》(林資[2006]84號)。對確需進行更新性質采伐的,嚴格按照有關規定,嚴格履行報批手續,并派員深入現場核實,確定合理采伐方式,嚴格限定采伐數量和樹種。
4 公益林區的生態效益對比與分析
森林生態效益補償基金項目實施后,本縣的花亭湖周圍鄉鎮進入水庫內支流、長河沿線森林資源蓄積量不斷增加,提高了森林林分質量和森林覆蓋率,減少了水土流失,增加了蓄水保肥能力。由于森林對水源涵養及水土保持作用,水土流失和山體滑坡將得到明顯好轉,對于保護農業生產、交通,防止或減少對水庫、河庫的淤塞以及抵御自然災害等方面都能起到顯著作用。森林生態效益補償基金項目實施后,林分質量得到提高,涵養水源和攔截降雨能力增強,地表徑流減少,從而減輕洪水對水庫、水塘和農田的威脅,山區公路的塌方少。
5 森林生態效益補償項目建設的幾點建議
5.1 創新公益林管護手段 對公益林的管理既要做到嚴格管護,在充分發揮公益林的生態效益的同時兼顧其經濟效益因素。根據生態公益林的森林資源結構現狀,開展限制性的木質品利用。根據“分級管理、分類施策”的思路,將生態公益林分三類進行管理,第一是嚴格保護類,對生態極端重要和生態環境極脆弱、采伐后難以更新的生態公益林,依法按禁伐林施策;第二是重點保護類,對生態公益林經營區內的天然林,按非生產性施策,實行嚴格控制的更新性采伐;第三是一般保護類,對上述以外的生態公益林中的人工林,按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兼顧施策。
5.2 因地制宜,實現公益林資源綜合利用 加快開發森林旅游項目、林下種養業,提高生態公益林的經濟產出。加大力度,科學引導,發展非木質利用產業,拓寬林木的非木質利用途徑,積極探索植物花果葉的開發,積極開展林下種植中藥材、食用菌和林下養殖等多種經營,以及利用生態公益林的景觀資源,引導和鼓勵生態公益林區林農以森林資源入股,參與開發“森林人家”等森林生態旅游項目。
5.3 加大基礎設施建設投入力度,增強生態公益林抵御自然災害破壞能力 本縣生態公益林區居民點較多且分散,人口素質低,交通不便,這些仍是制約生態公益林經營管理的重要因素。因此,有必要大力投入公益林區基礎設施建設,修筑鄉村公路和林區道路,改善交通條件,增強對生態公益林自然災害的響應能力;另外還將廣泛營造生物防火隔離帶和開設防火帶,加強森林火災和病蟲害監測,確保公益林區森林資源安全。
(責編:張宏民)endprint
3.3.1 加強制度建設,確保生態公益林保護與管理有章可循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法〉實施條例》、《安徽省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法〉辦法》及《安徽省森林生態效益補償基金管理實施細則的規定》,結合本縣縣情,制定了《太湖縣公益林管理辦法》、《太湖縣護林員管理辦法》,堅持依法管理公益林。
3.3.2 理順管理體制,強化管理職責 對公益林實行統一集中管護制度和保護管理責任制,按照《公益林界定書》及管護協議的要求,分清責、權、利三者的關系,按照每200hm2規模配備一名專職護林員,由縣林業局統一選聘,統一培訓,持證上崗,全縣共聘請專職護林員216人。護林員管護范圍全面落實到各公益林小班,主要職責是向林農宣傳林業法律法規及有關林業政策,提高林農護林防火、防治病蟲害及保護公益林的意識;在公益林管護責任區進行定期巡護,每天做好巡護日志;巡查野外用火,一旦發現火情及時報告并組織撲救,預防、發現和防止亂砍濫伐林木行為的發生;及時向村委會和上級林業主管部門報告公益林的管護情況;做好管護合同規定的其它林業工作。并在試點公益林周邊的山口、路口、庫岸和河流交匯點等明顯處,設永久性標志,標明公益林劃定的時間、面積、地點、林種、地類、保護等級及管護責任人,監督舉報管理的單位等內容。通過多方聯動,公益林得到有效保護,近年來本縣公益林區域內沒有發生大的森林火災和亂砍濫伐現象。
3.3.3 定期對公益林進行監測、調查,建立資源檔案和監測管理體系 每年對管護工作進行檢查驗收,依據驗收結果撥付發放森林生態效益補助資金。并加強檔案建設,各鄉鎮實行專人負責,建立資源管理檔案,落實公益林的管護責任制。全縣在檔案室設立了公益林專柜,對公益林資料分門別類進行整理,對公益林的區劃界定成果檔案進行認真審核,仔細校對,確保圖表卡一致,并復制3份,由縣局檔案室、林政股和各鄉鎮林業站分別保存一套檔案。
3.4 公益林林地征占用管理 太湖縣嚴格執行公益林管理的各項規定,嚴格禁止征占用公益林林地行為,對非國家和地方重點工程占用林地的申請嚴格審核,擬占林地屬于公益林的一律不辦理報批手續。在嚴格審批的同時,加大對非法征占用公益林林地行為進行嚴肅處理,重點打擊非法占地采石(礦)和建房、建廠等行為。2010年湯泉鄉林業站在巡護公益林時,查獲一起非法占用林地建房案件,擅自毀壞林地0.047hm2,縣森林公安分局立即對犯罪嫌疑人進行立案查處,并恢復了林地現狀。通過宣傳法律與懲治犯罪,本縣公益林得到了有效保護,廣大群眾對公益林的保護意識日益增強,非法破壞和占用公益林地案件極少發生。
3.5 公益林采伐管理 為加強重點公益林保護管理,規范重點公益林的采伐經營活動,加強對公益林采伐的管理,嚴格執行《安徽省重點公益林采伐管理辦法》(林資[2006]84號)。對確需進行更新性質采伐的,嚴格按照有關規定,嚴格履行報批手續,并派員深入現場核實,確定合理采伐方式,嚴格限定采伐數量和樹種。
4 公益林區的生態效益對比與分析
森林生態效益補償基金項目實施后,本縣的花亭湖周圍鄉鎮進入水庫內支流、長河沿線森林資源蓄積量不斷增加,提高了森林林分質量和森林覆蓋率,減少了水土流失,增加了蓄水保肥能力。由于森林對水源涵養及水土保持作用,水土流失和山體滑坡將得到明顯好轉,對于保護農業生產、交通,防止或減少對水庫、河庫的淤塞以及抵御自然災害等方面都能起到顯著作用。森林生態效益補償基金項目實施后,林分質量得到提高,涵養水源和攔截降雨能力增強,地表徑流減少,從而減輕洪水對水庫、水塘和農田的威脅,山區公路的塌方少。
5 森林生態效益補償項目建設的幾點建議
5.1 創新公益林管護手段 對公益林的管理既要做到嚴格管護,在充分發揮公益林的生態效益的同時兼顧其經濟效益因素。根據生態公益林的森林資源結構現狀,開展限制性的木質品利用。根據“分級管理、分類施策”的思路,將生態公益林分三類進行管理,第一是嚴格保護類,對生態極端重要和生態環境極脆弱、采伐后難以更新的生態公益林,依法按禁伐林施策;第二是重點保護類,對生態公益林經營區內的天然林,按非生產性施策,實行嚴格控制的更新性采伐;第三是一般保護類,對上述以外的生態公益林中的人工林,按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兼顧施策。
5.2 因地制宜,實現公益林資源綜合利用 加快開發森林旅游項目、林下種養業,提高生態公益林的經濟產出。加大力度,科學引導,發展非木質利用產業,拓寬林木的非木質利用途徑,積極探索植物花果葉的開發,積極開展林下種植中藥材、食用菌和林下養殖等多種經營,以及利用生態公益林的景觀資源,引導和鼓勵生態公益林區林農以森林資源入股,參與開發“森林人家”等森林生態旅游項目。
5.3 加大基礎設施建設投入力度,增強生態公益林抵御自然災害破壞能力 本縣生態公益林區居民點較多且分散,人口素質低,交通不便,這些仍是制約生態公益林經營管理的重要因素。因此,有必要大力投入公益林區基礎設施建設,修筑鄉村公路和林區道路,改善交通條件,增強對生態公益林自然災害的響應能力;另外還將廣泛營造生物防火隔離帶和開設防火帶,加強森林火災和病蟲害監測,確保公益林區森林資源安全。
(責編:張宏民)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