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賀君 張明輝 謝俊剛
摘 要:為研究阿維菌素對斑點叉尾鮰的急性毒性作用,采用生物毒性方法,記錄96h內斑點叉尾鮰的死亡情況和觀察其毒性反應。結果表明,阿維菌素對斑點叉尾鮰96h半數致死濃度為9.869×10-3mg/L, 95%可信區間范圍為9.629~10.103×10-3mg/L,安全濃度為2.754×10-3mg/L。本研究結果說明,阿維菌素對斑點叉尾鮰為劇毒藥物,在其養殖生產中需謹慎使用。
關鍵詞:斑點叉尾鮰;阿維菌素;急性毒性試驗;半致死濃度;安全濃度
中圖分類號 S9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4)11-134-03
Abstract:The main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demonstrate the actue toxic effects of avermection for Ietalurus punetaus. In this study, we analysised the death rate and toxicity reaction by biological toxicity test within 96 hour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median lethal concentration of avermectin on Ietalurus punetaus within 96h was 9.869×10-3mg/L, 95% confidence interval range was 9.629~10.103×10-3mg/L, the safe concentration was 2.754×10-3mg/L. These results indicate that avermectin is highly toxic drugs on Ietalurus punetaus. It should be used with caution in Ietalurus punetaus farming.
Key words:Ietalurus punetaus;Avermectin;Acute toxicity;Median lethal concentration;Safe concentration
阿維菌素(abamectin,ABM)是由鏈霉菌中阿維鏈霉菌素自然發酵產生,由Avermectin B1a和Avermectin B1b組合而成,其中B1a不低于90%、B1b不超過5%。其具有高脂溶性、低水溶性和廣譜高效殺蟲的特點[1],因此在農業、畜牧業以及生產中得到廣泛應用。阿維菌素是應用較為廣泛的一種殺蟲驅蟲藥物,但其毒性較大,使用不當易造成水生動物中毒事件[2]。現已有阿維菌素對多種水生動物[3-5]的毒性研究報道。
斑點叉尾鮰(Ietalurus punetaus)又稱溝鯰、鉗魚,屬于鯰形目、鮰科魚類。原產于北美洲,是一種大型淡水魚類,具有生長快、食性雜、肉質上乘、抗病力強、適應性廣等特點。斑點叉尾鮰是農業部推介的主導養殖品種,是具國際競爭力和產業化發展條件的出口創匯水產品種。近年來,隨著斑點叉尾鮰養殖密度的不斷增加和養殖產量的不斷提高,各種病害問題也隨之出現,特別是大范圍暴發的寄生蟲病,對斑點叉尾鮰的養殖危害嚴重。因此,筆者通過研究阿維菌素對斑點叉尾鮰的急性毒性作用,以期為斑點叉尾鮰的寄生蟲病防治,提供基礎資料,指導臨床合理使用阿維菌素。
1 材料與方法
1.1 材料
1.1.1 試驗用魚 試驗用魚購自肇慶市水產科學研究所,平均體重(16.2±8.3)g,平均體長(13.7±2.3)cm。實驗用魚共1 200尾,暫養14d。
1.1.2 試驗用藥 阿維菌素原藥(有效含量為99.5%)購于河北萬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1.1.3 試驗環境 暫養池和試驗池為7.2m3(4.5m×2.0m×0.8m)水泥池,試驗用水為經曝氣處理的井水,pH值7.2~7.8,溶氧6mg/L,水溫27.0~30.1℃,氨氮0.2~0.4mg/L,亞硝酸鹽0.05mg/L,試驗用水符合漁業水質標準(GB11607-89)。試驗過程中采用空氣壓縮機24h連續充氣增氧,試驗全程不進行投喂。
1.2 試驗方法
1.2.1 預備試驗設計 先按照急性毒性試驗方法進行預備試驗,確定斑點叉尾鮰全死和不死的劑量范圍。
各試驗魚池中隨機放入試驗魚30尾,暫養1d。將試驗用藥進行稀釋后全池均勻沷灑,使各池阿維菌素的最終濃度分別為2、4、8、16、32、64×10-3mg/L,并設空白作為對照,每個濃度梯度設3個平行組。
試驗持續96h,期間不進行投喂食物,試驗開始后的1~6h內,對試驗魚的平衡、游動、呼吸及體色變化等中毒癥狀進行連續觀察,然后分別記錄24、48,、72、96h各濃度的試驗魚死亡及存活數,并及時清除死魚,每天檢測魚池水質一次。
1.2.2 急性毒性試驗 根據預備試驗統計結果,確定急性毒性試驗的濃度梯度。按寇氏法[6](Karber)設計濃度梯度,共設5個濃度梯度,同時設空白對照組,每個濃度梯度及空白對照組均設3個平行組。每個試驗池隨機放入30尾試驗魚。
試驗持續96h,期間不進行投喂食物,試驗開始后的1~6h內,對試驗魚的平衡、游動、呼吸及體色變化等中毒癥狀進行連續觀察,然后分別記錄24、48、72、96h各濃度的試驗魚死亡及存活數,并及時清除死魚,每天檢測魚池水質一次。
1.2.3 數據處理及分析 采用Excel 2003 軟件進行數據錄入和數據處理。所有數據以 X±S 表示。采用 SPSS 17.0 軟件中的 Probit 概率單位分析法進行統計。求出阿維菌素的24h、48h、72h和96h各死亡概率相對應的濃度和95%可信限等。endprint
2 結果與分析
2.1 預備試驗結果 0、2、4、8×10-3mg/L試驗組的斑點叉尾鮰在試驗期間活動正常,直到預備試驗結束均沒出現死亡。16、32、64×10-3mg/L試驗組的叉尾鮰在試驗開始后約2h出現中毒癥狀:魚浮出水面,靠池邊游;頭部向上,魚體在水中呈垂直狀態;打轉,失去平衡;或集群,或相互頭部前端碰撞;不斷地張口擴鰓,前期呼吸加快,后期呼吸變慢;對外界刺激不敏感,甚至無反應,活力變差。
根據統計結果可以確定阿維菌素對斑點叉尾鮰24 h100% 死亡濃度(24hLC100)為16×10-3mg/L,96h無死亡濃度(96hLC0)為8×10-3mg/L。
2.2 急性毒性試驗結果
2.2.1 急性毒性試驗濃度的計算 根據預試驗8×10-3mg/L試驗組的叉尾鮰沒有出現死亡,而16×10-3mg/L試驗組的叉尾鮰24h內全死亡,并結合96h毒性試驗結果的Probit概率單位分析統計結果,選擇死亡率為10%,30%,50%,70%,90%相對應的濃度,即8.13、9.88、11.31、12.95和15.75×10-3mg/L進行急性毒性試驗。
2.2.2 阿維菌素對斑點叉尾鮰的急性毒性 根據表1可見,在相同作用時間條件下,斑點叉尾鮰的死亡率隨著阿維菌素濃度的升高而增加;在同一濃度的作用條件下,斑點叉尾鮰的死亡率隨著阿維菌素作用時間延長而增加。空白對照組斑點叉尾鮰無死亡。
3 結論與討論
3.1 阿維菌素的中毒癥狀 根據此次試驗過程中觀察記錄的中毒情況,發現阿維菌素的中毒癥狀主要有幾大特征:一是分階段表現為前期興奮,后期抑制。例如前期集群游泳,張口擴鰓,呼吸加快;后期游泳失衡,頭部向上,魚體在水中呈垂直狀態。二是體表外觀形態正常,無損傷;體表粘液分泌正常;鰓絲顏色及形態正常。三是解剖觀察內臟器官,無損傷無病變。試驗觀察的中毒情況符合阿維菌素的作用機制,是干擾神經生理活動,刺激釋放γ-氨基丁酸,而氨基丁酸對神經傳導有抑制作用[7]。因此,試驗魚中毒后表現為神經系統損傷相關癥狀,而無體表及內臟的損傷。
3.2 阿維菌素對斑點叉尾鮰的毒性 依據我國環境保護局制訂的 《生物技術檢測規范(水環境部分)》[8]將藥物對水生動物的毒性分為5個等級:LC50<1mg/L為劇毒,LC50在1~<100mg/L為高毒,LC50在100~<1 000mg/L 為中等毒性,LC50在1 000~10 000mg/L為低毒,LC50>10 000mg/L為微毒或無毒。因此,阿維菌素對斑點叉尾鮰的毒性為劇毒。
由于阿維菌素在淡水魚養殖生產中的推薦使用濃度為1.44×10-3mg/L[10],與試驗結果的安全濃度2.754×10-3mg/L較為接近,所以在斑點叉尾鮰養殖生產時,如果使用阿維菌素防治寄生蟲病,需嚴格按照推薦濃度準確計算藥物的使用份量,防止因施藥濃度過大而引起魚類中毒事故。
參考文獻
[1] Roth M,Richards RH,Sommerville C . Current practices in the chemotherapeutic control of sea lice infestations in aquaculture:a review[J]. Fish Dis,1993,16:1-26.
[2]Courtney CH,Roberson EL. Antinematodal drugs,chemotherapy of parasitic diseases[M].//Adams HR,et al. Veterinary pharmacology and therapeutics. 6th ed.Ames:Iowa State University Press,1995:916-932.
[3]王錫珍,陸宏達.阿維菌素對幾種淡水水生動物的急性毒性作用[J]. 環境與健康雜志,2009,26(7):593-597.
[4]Vlasta J,Manica ,Nevenka K,et al. Abamectin effects on rainbow trout (Oncorhynchus mykiss)[J]. Ecotoxicology,2006,15:249-257.
[5]張啟迪,潘宗海,劉文華,等.阿維菌素對鱘魚的急性毒性實驗研究[J].現代農業科技,2007,(24):1.
[6]丘郁春.水污染魚類試驗方法[M].北京:環境技術科學出版社, 1992:50-61.
[7]扈洪波,朱蓓蕾,李俊鎖.阿維菌素類藥物的研究進展[J].畜牧獸醫學學報,2000,31(6):1.
[8]蔡道基. 農藥環境毒理學研究[M]. 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1999:128-134.
[9]McCracken D J.The potential for avermectins to affect wildlife[J].Vet Parasito1.1993,48:273-280.
[10]農業部《新編漁藥手冊》編撰委員會.新編漁藥手冊[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5:248-252. (責編:張長青)endprint
2 結果與分析
2.1 預備試驗結果 0、2、4、8×10-3mg/L試驗組的斑點叉尾鮰在試驗期間活動正常,直到預備試驗結束均沒出現死亡。16、32、64×10-3mg/L試驗組的叉尾鮰在試驗開始后約2h出現中毒癥狀:魚浮出水面,靠池邊游;頭部向上,魚體在水中呈垂直狀態;打轉,失去平衡;或集群,或相互頭部前端碰撞;不斷地張口擴鰓,前期呼吸加快,后期呼吸變慢;對外界刺激不敏感,甚至無反應,活力變差。
根據統計結果可以確定阿維菌素對斑點叉尾鮰24 h100% 死亡濃度(24hLC100)為16×10-3mg/L,96h無死亡濃度(96hLC0)為8×10-3mg/L。
2.2 急性毒性試驗結果
2.2.1 急性毒性試驗濃度的計算 根據預試驗8×10-3mg/L試驗組的叉尾鮰沒有出現死亡,而16×10-3mg/L試驗組的叉尾鮰24h內全死亡,并結合96h毒性試驗結果的Probit概率單位分析統計結果,選擇死亡率為10%,30%,50%,70%,90%相對應的濃度,即8.13、9.88、11.31、12.95和15.75×10-3mg/L進行急性毒性試驗。
2.2.2 阿維菌素對斑點叉尾鮰的急性毒性 根據表1可見,在相同作用時間條件下,斑點叉尾鮰的死亡率隨著阿維菌素濃度的升高而增加;在同一濃度的作用條件下,斑點叉尾鮰的死亡率隨著阿維菌素作用時間延長而增加。空白對照組斑點叉尾鮰無死亡。
3 結論與討論
3.1 阿維菌素的中毒癥狀 根據此次試驗過程中觀察記錄的中毒情況,發現阿維菌素的中毒癥狀主要有幾大特征:一是分階段表現為前期興奮,后期抑制。例如前期集群游泳,張口擴鰓,呼吸加快;后期游泳失衡,頭部向上,魚體在水中呈垂直狀態。二是體表外觀形態正常,無損傷;體表粘液分泌正常;鰓絲顏色及形態正常。三是解剖觀察內臟器官,無損傷無病變。試驗觀察的中毒情況符合阿維菌素的作用機制,是干擾神經生理活動,刺激釋放γ-氨基丁酸,而氨基丁酸對神經傳導有抑制作用[7]。因此,試驗魚中毒后表現為神經系統損傷相關癥狀,而無體表及內臟的損傷。
3.2 阿維菌素對斑點叉尾鮰的毒性 依據我國環境保護局制訂的 《生物技術檢測規范(水環境部分)》[8]將藥物對水生動物的毒性分為5個等級:LC50<1mg/L為劇毒,LC50在1~<100mg/L為高毒,LC50在100~<1 000mg/L 為中等毒性,LC50在1 000~10 000mg/L為低毒,LC50>10 000mg/L為微毒或無毒。因此,阿維菌素對斑點叉尾鮰的毒性為劇毒。
由于阿維菌素在淡水魚養殖生產中的推薦使用濃度為1.44×10-3mg/L[10],與試驗結果的安全濃度2.754×10-3mg/L較為接近,所以在斑點叉尾鮰養殖生產時,如果使用阿維菌素防治寄生蟲病,需嚴格按照推薦濃度準確計算藥物的使用份量,防止因施藥濃度過大而引起魚類中毒事故。
參考文獻
[1] Roth M,Richards RH,Sommerville C . Current practices in the chemotherapeutic control of sea lice infestations in aquaculture:a review[J]. Fish Dis,1993,16:1-26.
[2]Courtney CH,Roberson EL. Antinematodal drugs,chemotherapy of parasitic diseases[M].//Adams HR,et al. Veterinary pharmacology and therapeutics. 6th ed.Ames:Iowa State University Press,1995:916-932.
[3]王錫珍,陸宏達.阿維菌素對幾種淡水水生動物的急性毒性作用[J]. 環境與健康雜志,2009,26(7):593-597.
[4]Vlasta J,Manica ,Nevenka K,et al. Abamectin effects on rainbow trout (Oncorhynchus mykiss)[J]. Ecotoxicology,2006,15:249-257.
[5]張啟迪,潘宗海,劉文華,等.阿維菌素對鱘魚的急性毒性實驗研究[J].現代農業科技,2007,(24):1.
[6]丘郁春.水污染魚類試驗方法[M].北京:環境技術科學出版社, 1992:50-61.
[7]扈洪波,朱蓓蕾,李俊鎖.阿維菌素類藥物的研究進展[J].畜牧獸醫學學報,2000,31(6):1.
[8]蔡道基. 農藥環境毒理學研究[M]. 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1999:128-134.
[9]McCracken D J.The potential for avermectins to affect wildlife[J].Vet Parasito1.1993,48:273-280.
[10]農業部《新編漁藥手冊》編撰委員會.新編漁藥手冊[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5:248-252. (責編:張長青)endprint
2 結果與分析
2.1 預備試驗結果 0、2、4、8×10-3mg/L試驗組的斑點叉尾鮰在試驗期間活動正常,直到預備試驗結束均沒出現死亡。16、32、64×10-3mg/L試驗組的叉尾鮰在試驗開始后約2h出現中毒癥狀:魚浮出水面,靠池邊游;頭部向上,魚體在水中呈垂直狀態;打轉,失去平衡;或集群,或相互頭部前端碰撞;不斷地張口擴鰓,前期呼吸加快,后期呼吸變慢;對外界刺激不敏感,甚至無反應,活力變差。
根據統計結果可以確定阿維菌素對斑點叉尾鮰24 h100% 死亡濃度(24hLC100)為16×10-3mg/L,96h無死亡濃度(96hLC0)為8×10-3mg/L。
2.2 急性毒性試驗結果
2.2.1 急性毒性試驗濃度的計算 根據預試驗8×10-3mg/L試驗組的叉尾鮰沒有出現死亡,而16×10-3mg/L試驗組的叉尾鮰24h內全死亡,并結合96h毒性試驗結果的Probit概率單位分析統計結果,選擇死亡率為10%,30%,50%,70%,90%相對應的濃度,即8.13、9.88、11.31、12.95和15.75×10-3mg/L進行急性毒性試驗。
2.2.2 阿維菌素對斑點叉尾鮰的急性毒性 根據表1可見,在相同作用時間條件下,斑點叉尾鮰的死亡率隨著阿維菌素濃度的升高而增加;在同一濃度的作用條件下,斑點叉尾鮰的死亡率隨著阿維菌素作用時間延長而增加??瞻讓φ战M斑點叉尾鮰無死亡。
3 結論與討論
3.1 阿維菌素的中毒癥狀 根據此次試驗過程中觀察記錄的中毒情況,發現阿維菌素的中毒癥狀主要有幾大特征:一是分階段表現為前期興奮,后期抑制。例如前期集群游泳,張口擴鰓,呼吸加快;后期游泳失衡,頭部向上,魚體在水中呈垂直狀態。二是體表外觀形態正常,無損傷;體表粘液分泌正常;鰓絲顏色及形態正常。三是解剖觀察內臟器官,無損傷無病變。試驗觀察的中毒情況符合阿維菌素的作用機制,是干擾神經生理活動,刺激釋放γ-氨基丁酸,而氨基丁酸對神經傳導有抑制作用[7]。因此,試驗魚中毒后表現為神經系統損傷相關癥狀,而無體表及內臟的損傷。
3.2 阿維菌素對斑點叉尾鮰的毒性 依據我國環境保護局制訂的 《生物技術檢測規范(水環境部分)》[8]將藥物對水生動物的毒性分為5個等級:LC50<1mg/L為劇毒,LC50在1~<100mg/L為高毒,LC50在100~<1 000mg/L 為中等毒性,LC50在1 000~10 000mg/L為低毒,LC50>10 000mg/L為微毒或無毒。因此,阿維菌素對斑點叉尾鮰的毒性為劇毒。
由于阿維菌素在淡水魚養殖生產中的推薦使用濃度為1.44×10-3mg/L[10],與試驗結果的安全濃度2.754×10-3mg/L較為接近,所以在斑點叉尾鮰養殖生產時,如果使用阿維菌素防治寄生蟲病,需嚴格按照推薦濃度準確計算藥物的使用份量,防止因施藥濃度過大而引起魚類中毒事故。
參考文獻
[1] Roth M,Richards RH,Sommerville C . Current practices in the chemotherapeutic control of sea lice infestations in aquaculture:a review[J]. Fish Dis,1993,16:1-26.
[2]Courtney CH,Roberson EL. Antinematodal drugs,chemotherapy of parasitic diseases[M].//Adams HR,et al. Veterinary pharmacology and therapeutics. 6th ed.Ames:Iowa State University Press,1995:916-932.
[3]王錫珍,陸宏達.阿維菌素對幾種淡水水生動物的急性毒性作用[J]. 環境與健康雜志,2009,26(7):593-597.
[4]Vlasta J,Manica ,Nevenka K,et al. Abamectin effects on rainbow trout (Oncorhynchus mykiss)[J]. Ecotoxicology,2006,15:249-257.
[5]張啟迪,潘宗海,劉文華,等.阿維菌素對鱘魚的急性毒性實驗研究[J].現代農業科技,2007,(24):1.
[6]丘郁春.水污染魚類試驗方法[M].北京:環境技術科學出版社, 1992:50-61.
[7]扈洪波,朱蓓蕾,李俊鎖.阿維菌素類藥物的研究進展[J].畜牧獸醫學學報,2000,31(6):1.
[8]蔡道基. 農藥環境毒理學研究[M]. 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1999:128-134.
[9]McCracken D J.The potential for avermectins to affect wildlife[J].Vet Parasito1.1993,48:273-280.
[10]農業部《新編漁藥手冊》編撰委員會.新編漁藥手冊[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5:248-252. (責編:張長青)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