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新華
當現代教育技術成為現代教育的重要手段的時代到來后,各種聲光電手段都出現在了語文課堂。這些手段是不是都能夠最大限度地為實現教學效果的最優化服務,成了當下值得探究的課題。要使現代教育技術真正成為提升學生解讀文本,掌握知識,形成能力,鍛造品格的推手,必須對現代教育技術進行相對深入、與時俱進地研究。
我們有必要在學會使用各種新的技術形式的同時,回歸教育的本質,看待我們所準備傳遞給學生的信息是否真的是學生成長所需要的,是否是語文學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真正體現,是否真的指向了最優教育效果的教學追求。課堂準備的過程中,教師對文本的解讀,對學生已有的知識能力的了解,對自己課堂教育過程和結果的預設,課堂學習內容對新課標的完成指數都應該成為我們必須認真考慮的因素。利用好現代信息的多渠道特征,從紙質文本到電子文本,從街頭藝術到群眾生活,都可以轉換成信息的來源。只要我們認真細致地思考,我們是可以找到契合課堂目標的信息來源的。
觀摩了一次成功的寫作訓練課。教者目的明確:寫普通人,表現普通人的豐富內心。課堂用PPT呈現了《臺階》的故事精髓,以動漫的形式講述了《一件小事》的深刻內涵,以配音朗誦視頻詮釋了“買橘子”過程中父愛的濃烈。學生已然進入了教者創設的教學情境。接下來出現的DV寫真將學生引入了學生觀察、思考、表達的高潮:粗糙的手,干裂的唇,黝黑的臉,花白的頭發,總是很舊的衣服,太陽一樣的笑容,太陽一樣的笑聲……孩子們都認識這個人:學校里收飲料瓶的那個老頭。另一組鏡頭:漂亮的小別墅,院子里各種顏色的花,一輛很漂亮的車,兩個跳著皮筋的孩子……老師告訴學生,這是老頭的家。課堂片刻的寂靜和接下來沙沙的書寫,成為那堂課的精彩。這節課的成功在于,現代教育技術的各種手段的運用過程中,教者對信息的來源渠道多樣化的努力。所以,服從服務于課堂目標,用心呈現課堂教學內容是語文教師必須要做的功課。
避免現代教育技術在課堂教學中忽略學生的主動參與同樣應該成為語文教師研究的熱點。各種現代技術手段的運用,在很大程度上調動了學生主動參與到學習過程的積極性,但是,學生的創造能力并沒有得到充分鍛煉。語文教材中的課文是經過檢驗的樣板文章。很多專家學者對教材的解讀成為我們課堂教學的指南。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所設置的各種課件往往反映了教材的經典語文本質。而學生對教材的解讀,以及教師引領下生成的知識能力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都離不開學生自己主動思維。現代教育技術手段的廣泛運用,從一定程度上掩蓋了我們的課堂逐漸成為教師的一言堂的本質。各種華麗的包裝下,學生只不過是在教師用漂亮的指揮棒下的咿咿呀呀。教學過程中,我們所使用的教育手段必須有學生的廣泛參與,必須反映學生對課堂的期待。輕視學生的作用就會導致我們的教學效果的難以順利實現。
蘇教版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有古詩詞賞析內容,在《次北固山下》這首詩的教學過程中,教者設置了這樣的課件:http://www.xkb1.com/plus/download.php?open=0&aid=27048&cid=3,應該說,這個課件是經過精心準備的,在不少的公開課上都采用了這個課件。但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總難理解詩歌中“新舊事物是有聯系的自然理趣”這句話,也很難進入詩歌所表現的思鄉情懷。操作過程中,許多老師借助“理解性”默寫來達成教學目標。我校有一位年輕老師提出一個課題:作為初中階段的第一首五律,這樣的教學是否有利于學生對今后格律詩的學習。為此,他進行了這樣的嘗試:以呈現學生學過的五律開始,探究出五律的格律,繼之以“笑問客從何處來”“獨在異鄉為異客”對“客”的認識,輔以“幾家新桃換舊符”的知識再現,課堂目標就順利實現了。學生的活動激發了學生自我生成的能力,事半功倍。
現代教育技術的各種呈現形式最終指向的是教學效果的高效和優效。教學評價中現代教育技術的運用同樣很重要。語文學科的特質決定了量化學生學習效果的難度,所以,試卷往往成為教師甚至是各級機構評價學生的學和教師的教的唯一手段。利用現代教育技術手段具有極大的存儲能力這一特征,把學生的學習過程階段性地以圖片和音像的形式呈現在學生面前,實現學生的自我評價,在自我評價過程中實現自我教育。
總之,要想充分發揮現代教育技術對學生語文素養的提升需要教師從信息的采集、呈現、評價多角度思考。與其讓教育手段引領自己的教育行為,倒不如回歸到教育教學的最本真的理念:學生永遠是學習的主體,用這一觀念更新我們的教學行為,真正實現現代教育思想指導下的現代教育技術的運用。這樣,課堂中,聲光電等各種技術手段,都會成為學生成長過程中最美好的記憶。
(江蘇省如皋市磨頭鎮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