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娟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解讀》指出,所謂“有效”,主要是指通過教師在一段時間的教學之后,學生所獲得的具體的進步或發展。新課程標準下的小學勞動與技術教學是以學生獲得積極的勞動體驗,形成良好的技術素養,獲得多方面發展為目標,以勞動實踐為主,寓教育于勞動實踐之中,把培養良好的習慣和掌握知識、技能有機地結合起來。作為小學勞技教學的一線教師,我們應積極行動,真正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促進學生的技術素養得到切實的提高。
一、 優化環節設計,突出重點
學習活動的設計可能導致學生學習方式的改變。周敏老師在《勞動技術有效教學策略探究》一文中也曾說過,有效的課堂教學首先在于教師教學的理念以及教師對設計教學的過程把握程度。學生能否真正在理解的基礎上掌握知識,取決于新知是教師的給予——學得,還是自身探求而——習得。因此,在技術活動的過程中,教師應引導學生開展探究性學習,讓學生主動地發現某項技術中含有的可遷移的技術要素,培養學生用技術要素去把握技術活動的全過程,使學生從“學會技術”變為“會學技術”。
在“滌綸彩球”一課中,針對“卷貼”喇叭口這一重難點,我設計了這樣的細節:①每個同學拿起一個未完成的滌綸件,仔細看一看。②學生介紹自己的發現。學生一下子就能有所發現,在此基礎上,借助實物投影,師示范強調:雙面膠貼在扇形沒有槽口的一邊,不要太長。撕下膠紙將有槽口的一面輕輕往上卷。③借助不太成功的滌綸件讓學生突破難點:如何卷貼勻稱。④學生嘗試卷貼。⑤展示作品,生評議,激勵又快又好的方法。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經歷觀察半成品——發現方法——提出建議——嘗試探究——展示評價等環節,充分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給學生足夠的時間進行探索性學習活動,讓他們在參與活動過程中學會觀察、學會思考、有所發現,掌握探索和研究的學習方法。教學,真正地體現了有效性。
二、合理開發教具、學具,突破難點
勞動與技術教學中,教師應結合自己對學生實際技術水平的了解,把握技術活動的重點和難點,與學生一起探索,從中培養學生分析、解決實際技術問題的能力。教學中,我們不難發現,教師巧妙地開發、利用一些學具能化解不少難點,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以“滌綸彩球”這堂課為例。設計之初,有一個環節一直讓我左右為難,陷入迷惘。那就是如何繪制帶有三個喇叭口的滌綸片模板。如果直接給學生提供母板,可以節省許多教學時間。但總覺得似乎有一個可供孩子們主動學習的機會被學具取代了。離開學具,滌綸彩球的制作將無法開展。所以,教學時我指導學生利用量角器畫模板,雖有些費時,但學生都能掌握繪制模板的方法。并啟發學生探究:除了使用量角器,你還能采用其他方法將圓分成三等分嗎?學生積極思維,智慧的火花不斷地碰撞,有的說可以使用三角尺,有的說可以通過折疊的方法來等分。再如,教學時,讓學生明確滌綸片的使用數量與彩球美觀度之間的關系,這是一個重點,也是難點。直接告知學生,學生沒有感觀的認識,沒有真切的認識,是老師硬“給予”學生的,效果不佳。教學時,教師可開發、制作教具來突破這一難點。老師用掛鉤同時出示三個彩球,使用的滌綸片分別是24個、12個、6個。并詢問學生哪一個最漂亮?為什么?孩子們在賞評中自然而然地發現:制作時滌綸片用得過多太擠,喇叭口張不開,球體不圓。過少更不成球形,似乎是未完成的作品。因此,滌綸片的個數應適量。這是學生的“習得”,得來全不費工夫,效果遠勝過教師的“給予”。
三、培養創新意識,突顯亮點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人的心靈深處總有一種把自己當作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這種需要在小學生精神世界中尤為重要。”勞動實踐貴在創新。教師作為實踐活動的引導者、組織者和參與者,應充分利用開放的課堂,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勞動與技術課不同于其他課程,教師在教學前都會先自己進行無數次地嘗試、制作,設想可能出現的種種問題,尋求最有效的制作方法,精心設計每一個教學的細節,但是這樣的教學始終是循規蹈矩的,缺乏對孩子創新意識的培養。這樣的勞動實踐也只是簡單的機械重復,創新亦只能是紙上談兵。仍以“滌綸彩球”這課為例,我們可以讓學生嘗試扇形卷貼、正方形的卷貼,可以嘗試用不同的材料制作彩球,可以嘗試用其他方法制作彩球。這些,不管是技術環節的突破,還是教法學法的創新,都能給我們的課堂以新的生命,真正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勞動與技術課的教學需要我們反復推敲、實踐,因為只有在不斷的嘗試和探究中,我們才能有所發現,有所突破。勞動與技術課的教學需要我們付諸更多的思考和實踐,切實提高課堂的有效性,因為它是那么的與眾不同,卻又其樂無窮!
(江蘇省張家港市城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