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碧雯
摘?要:進入21世紀以來,國家要求高職教育要大力推行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職業教育培養模式,意味著國家越來越重視技能人才在企業中學以致用的能力。在校學生要實現從“學校人”到“企業人”的轉變,當務之急是盡早了解企業的運作,具備各種專業能力和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還要具備良好的心理素質。而如何幫助學生具備專業能力和綜合能力,調整入企前后的心態則是落在技工學校每個教師的肩上。因此,在企業管理教學中加強對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顯得尤為重要。
關鍵詞:企業管理?素質?綜合能力?能力培養
一、背景與趨勢
進入21世紀以來,廣東省的技工教育和職業培訓事業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社會對技校畢業生的需求量不斷增加,特別需要具有高級技工、技師和高級技師職業資格及相應水平的高技能人才。“技”就是有技術,“能”就是有能力。其中所指的“能力”既包括在職業活動中的專業能力,又包括與完成專業任務密切相關的方法能力和綜合能力。綜合能力既是從事任何職業都需要的,又是崗位不斷變換和技術飛速發展需求的。只有同時具備這些能力的技術人員,才可以更好地適應企業和社會的需求。學生要實現從“學校人”到“企業人”的轉變,當務之急是盡早了解企業的運作,主動迅速地與企業連起來、融進去。事實證明,有的學生在校成績很優秀,但是進入企業后卻不一定也能表現得優秀,究其原因是學生沒能夠把在學校里學到的知識靈活運用到工作崗位中,這就需要學生在進入企業前就要具備各種專業能力和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還要具備良好的心理素質等。如何幫助學生更好地了解企業的運作,具備專業能力和綜合能力,是落在技工學校里每個企業管理教師肩上的重任。因此,在企業管理教學中加強對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顯得尤為重要。
人才的綜合能力從何而來?對于學生來說,從學校到企業,從學習到就業,是一個“學習—實踐—創新”的過程,學生只有對知識正確理解和吸收,才能夠形成綜合素質,而理解和吸收的知識也只有經過運用,才能夠形成能力;素質和能力的相互作用,使二者相互提高。在工業企業管理課程的講授中,如果教師只懂照本宣科,一味地生搬硬套,往往令學生感到知識空洞,從而失去學習的興趣,更何談加強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多花心思設計教學環節,多種方法多管齊下,想方設法讓學生從領悟知識到感悟真理,從被動地接受到主動地理解,并轉化為自身的一種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從而為學生實現從“學校人”到“企業人”的順利轉變奠定基礎。
為了更好地研究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對于順利實現從“學校人”到“企業人”的轉變的作用并驗證效果,筆者選擇了所擔任課程的兩個班級作為試驗,他們分別是計算機1班和計算機2班(表1)。其中計算機1班采用普通教學方法,計算機2班則在教學過程中著重加強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并在學期初、后階段兩班分別進行統計、分析與比較,以此來驗證上述理論是否有效,并驗證其效果如何。
表1?兩班學生情況
班別 人數 男生 女生
計算機1班 48 32 16
☆計算機2班 46 27 19
注:加☆符號表示計算機2班為加強學生綜合能力培養班
二、加強學生綜合能力培養的措施
1.培養學生尋找事物內在聯系的能力
技校學生往往喜歡動手但缺乏思考,尤其面對著文科的知識,多喜歡死記背,囫圇吞棗,既沒有弄清楚道理,也從沒有想過為什么。學生容易唯書是對,唯師是真,缺乏求真的精神。因此,企業管理的教師在適當的時候,要引導學生去思考知識點的前因后果,或者是章節的相關內容,從而培養學生學會主動尋找事物內在聯系的能力。
比如在講授《工業企業管理》第三章第二節企業盈虧分析中保本點的計算公式時,很多同學都能夠按照例題的公式:Xo=求出保本銷售量,根據公式PXo求出保本的銷售金額。該題得出答案后學生只能了解到企業盈虧平衡點的計算公式和方法,但是沒有想過為什么要學會去計算,于是筆者抓住機會提問學生。
師:“同學們請思考,為什么要學習計算盈虧平衡點呢?”
生:“因為計算盈虧平衡點可以讓企業確切知道,賣出多少件商品就開始賺,低于多少件商品就開始虧,甚至是賣到第幾件(具體數字)就剛好保本。”
師:“同學們有沒有想過,為什么企業要時刻關心盈虧呢?”(讓學生思考)“這恰恰是由前面第一節中提到的企業是自負盈虧、自擔風險的經濟組織和其盈利性的特點來決定的。”
學會“計算盈虧”和思考“為什么要計算盈虧”就是事物的現象與其內在的聯系,經過老師的從旁引導可以培養學生多問幾個為什么,養成聯系學科內知識,甚至跨學科的知識的習慣,從而讓學生有求知欲、好奇心,這樣既有利于學生思維品質的培養,更有利于學生應用能力的提高。這樣學到的知識才是有源之水、有木之本。
2.培養學生獨立探索知識的能力
現代教學論認為:“教學不單是傳授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獨立獲取知識和運用知識的能力。”積極探索知識的奧秘是學生獲取知識的動力。因此,筆者在個別知識點中也會加強培養學生獨立探索知識的能力。
例如在講授《工業企業管理》第三章第三節營銷策略中的多種低價策略時,筆者要求學生在理解書本上的例子之外,課后從現實生活中找例子,從身邊的人和事找典型。令人感到驚喜的是很多同學都找到了不錯的例子,比如有的同學找到了格蘭仕的微波爐能夠占據市場大比例的方法是運用了低價策略;沃爾瑪超市里的商品大多使用的是平價策略。而高價商品集中在名貴鐘表還有一些國際知名品牌的服裝,如NIKE品牌等。心理定價和折扣讓價策略的例子就舉不勝舉了。同學們一邊分享自己找到的例子,一邊發表對某些商品價格過高或過低的意見,在這個過程中他們就形成了獨立思考、追求真相的能力。
3.培養學生與他人合作的能力
與他人合作的能力在現今社會非常重要,但是它又處于容易被人們忽視的地位。現在的學生大都是獨生子女,容易養成以自我為中心、不善于合作的心理,存在怕別人好過自己的嫉妒心理。這個也是一些在學校里表現不錯的學生進入企業后難以適應團隊工作、人際關系差的重要原因之一。企業管理的老師在課程允許的前提下,可以安排一些分組任務,讓學生3到6人分組完成,這樣可以大大增強學生共同協作的意識和能力。
比如筆者在講授第四章第二節T平和T順公式的計算結果對比時,就讓學生分組完成任務來檢驗公式得出的結果。筆者讓一組學生按照順序移動方法搬運書本到目的地,而另外一組同學按照平行移動方法搬運書本,再分別計算他們所需要的時間。活動后,學生們既完成了任務,又親身驗證了書本關于兩大公式計算結果的正確性,過程中還發揮互助互勉的精神。通過游戲學生大大增強了合作意識、合作精神和合作的能力,明白了“團結就是力量”的意義。
4.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
表達能力是一切人才所不可缺少的能力,它分口頭表達能力和書面表達能力兩種,學生在平時的語文課上可鍛煉自己的書面表達能力,而鍛煉口頭的表達能力的機會相對比較少。個別詞不達意、怯場的學生有在面試過程中與良好的企業擦肩而過的可能。
針對這個情況,筆者在講授第七章第二節《職工的挑選與培訓》內容時,就要求每個學生面對老師和同學進行一次5分鐘之內的個人介紹演講。一開始布置任務的時候,學生們都表現得不愿意,也覺得難為情,但是在演講時,由于每個學生都在事前做足準備,因此是 “盛況空前,百花齊放”:有的是倒背如流,有的是言辭激昂,有的是幽默滑稽,有的是溫婉動聽,每個學生都能夠在老師和同學面前展示自己最真實的一面。課后學生感嘆:“經過這次的個人介紹,表達能力得到了提高,膽量也得到了鍛煉,就算真的去面試也不再害怕了。”
三、學生綜合能力培養的成效
在學期初,筆者對計算機1班和計算機2班的學生在學習狀態、班風班貌和入企心態三方面做了統計并記錄數據,以及在第13周也做了相對應的數據對比與整理,得出以下的圖表作為材料,證明了通過增加很多教學環節來加強學生綜合素質培養,計算機2班的學生在學習狀態和入企心態這兩方面都得到了良好的改善,收到顯著的效果(表2、表3)。
表2?學期前段和后段兩班在學習狀態上的對比
第一周
班級對象 人數 聽課 睡覺 忙其他 交作業 上交率
計算機1班 48 28 6 14 36 75%
☆計算機2班 46 27 9 10 32 70%
第13周
班級對象 人數 聽課 睡覺 忙其他 交作業 上交率
計算機1班 48 22 10 16 27 56%
☆計算機2班 46 40 2 4 44 96%
表3?學期前段和后段兩班在入企心態上的對比
四、小結
專業知識可能只能夠幫助學生完成整個企業運作的某一部分,而學生的綜合能力是一種跨專業和可攜帶的能力,是從職業活動中抽象出來的一種最基本的能力。如果把企業比喻成為一臺機器,那么這個機器的正常運作就需要操作機器的人。當機器出現問題不能正常工作時,一個專業知識豐富的人,只能夠解決某一工種上的問題,就像有經驗的專業人員一樣;而擁有綜合能力的人就可以充分結合管理知識和自己所學專業(工種)知識,運用技能分析原因,找出方案,選擇最佳解決方案,從而處理一些復雜的生產和管理問題。他們還可以憑借著綜合能力在工作條件下調整自身,發展自身,通過實踐經驗的積累以達到更高層次職業和崗位的要求,從而更好地實現從一個“學校人”到“企業人”的順利轉變。
參考文獻:
[1]俞仲文.高等職業技術教育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與實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2(5).
[2]馮建軍.教育學基礎[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2.
(作者單位:廣東省肇慶市第二技工學校)
endprint
摘?要:進入21世紀以來,國家要求高職教育要大力推行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職業教育培養模式,意味著國家越來越重視技能人才在企業中學以致用的能力。在校學生要實現從“學校人”到“企業人”的轉變,當務之急是盡早了解企業的運作,具備各種專業能力和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還要具備良好的心理素質。而如何幫助學生具備專業能力和綜合能力,調整入企前后的心態則是落在技工學校每個教師的肩上。因此,在企業管理教學中加強對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顯得尤為重要。
關鍵詞:企業管理?素質?綜合能力?能力培養
一、背景與趨勢
進入21世紀以來,廣東省的技工教育和職業培訓事業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社會對技校畢業生的需求量不斷增加,特別需要具有高級技工、技師和高級技師職業資格及相應水平的高技能人才。“技”就是有技術,“能”就是有能力。其中所指的“能力”既包括在職業活動中的專業能力,又包括與完成專業任務密切相關的方法能力和綜合能力。綜合能力既是從事任何職業都需要的,又是崗位不斷變換和技術飛速發展需求的。只有同時具備這些能力的技術人員,才可以更好地適應企業和社會的需求。學生要實現從“學校人”到“企業人”的轉變,當務之急是盡早了解企業的運作,主動迅速地與企業連起來、融進去。事實證明,有的學生在校成績很優秀,但是進入企業后卻不一定也能表現得優秀,究其原因是學生沒能夠把在學校里學到的知識靈活運用到工作崗位中,這就需要學生在進入企業前就要具備各種專業能力和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還要具備良好的心理素質等。如何幫助學生更好地了解企業的運作,具備專業能力和綜合能力,是落在技工學校里每個企業管理教師肩上的重任。因此,在企業管理教學中加強對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顯得尤為重要。
人才的綜合能力從何而來?對于學生來說,從學校到企業,從學習到就業,是一個“學習—實踐—創新”的過程,學生只有對知識正確理解和吸收,才能夠形成綜合素質,而理解和吸收的知識也只有經過運用,才能夠形成能力;素質和能力的相互作用,使二者相互提高。在工業企業管理課程的講授中,如果教師只懂照本宣科,一味地生搬硬套,往往令學生感到知識空洞,從而失去學習的興趣,更何談加強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多花心思設計教學環節,多種方法多管齊下,想方設法讓學生從領悟知識到感悟真理,從被動地接受到主動地理解,并轉化為自身的一種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從而為學生實現從“學校人”到“企業人”的順利轉變奠定基礎。
為了更好地研究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對于順利實現從“學校人”到“企業人”的轉變的作用并驗證效果,筆者選擇了所擔任課程的兩個班級作為試驗,他們分別是計算機1班和計算機2班(表1)。其中計算機1班采用普通教學方法,計算機2班則在教學過程中著重加強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并在學期初、后階段兩班分別進行統計、分析與比較,以此來驗證上述理論是否有效,并驗證其效果如何。
表1?兩班學生情況
班別 人數 男生 女生
計算機1班 48 32 16
☆計算機2班 46 27 19
注:加☆符號表示計算機2班為加強學生綜合能力培養班
二、加強學生綜合能力培養的措施
1.培養學生尋找事物內在聯系的能力
技校學生往往喜歡動手但缺乏思考,尤其面對著文科的知識,多喜歡死記背,囫圇吞棗,既沒有弄清楚道理,也從沒有想過為什么。學生容易唯書是對,唯師是真,缺乏求真的精神。因此,企業管理的教師在適當的時候,要引導學生去思考知識點的前因后果,或者是章節的相關內容,從而培養學生學會主動尋找事物內在聯系的能力。
比如在講授《工業企業管理》第三章第二節企業盈虧分析中保本點的計算公式時,很多同學都能夠按照例題的公式:Xo=求出保本銷售量,根據公式PXo求出保本的銷售金額。該題得出答案后學生只能了解到企業盈虧平衡點的計算公式和方法,但是沒有想過為什么要學會去計算,于是筆者抓住機會提問學生。
師:“同學們請思考,為什么要學習計算盈虧平衡點呢?”
生:“因為計算盈虧平衡點可以讓企業確切知道,賣出多少件商品就開始賺,低于多少件商品就開始虧,甚至是賣到第幾件(具體數字)就剛好保本。”
師:“同學們有沒有想過,為什么企業要時刻關心盈虧呢?”(讓學生思考)“這恰恰是由前面第一節中提到的企業是自負盈虧、自擔風險的經濟組織和其盈利性的特點來決定的。”
學會“計算盈虧”和思考“為什么要計算盈虧”就是事物的現象與其內在的聯系,經過老師的從旁引導可以培養學生多問幾個為什么,養成聯系學科內知識,甚至跨學科的知識的習慣,從而讓學生有求知欲、好奇心,這樣既有利于學生思維品質的培養,更有利于學生應用能力的提高。這樣學到的知識才是有源之水、有木之本。
2.培養學生獨立探索知識的能力
現代教學論認為:“教學不單是傳授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獨立獲取知識和運用知識的能力。”積極探索知識的奧秘是學生獲取知識的動力。因此,筆者在個別知識點中也會加強培養學生獨立探索知識的能力。
例如在講授《工業企業管理》第三章第三節營銷策略中的多種低價策略時,筆者要求學生在理解書本上的例子之外,課后從現實生活中找例子,從身邊的人和事找典型。令人感到驚喜的是很多同學都找到了不錯的例子,比如有的同學找到了格蘭仕的微波爐能夠占據市場大比例的方法是運用了低價策略;沃爾瑪超市里的商品大多使用的是平價策略。而高價商品集中在名貴鐘表還有一些國際知名品牌的服裝,如NIKE品牌等。心理定價和折扣讓價策略的例子就舉不勝舉了。同學們一邊分享自己找到的例子,一邊發表對某些商品價格過高或過低的意見,在這個過程中他們就形成了獨立思考、追求真相的能力。
3.培養學生與他人合作的能力
與他人合作的能力在現今社會非常重要,但是它又處于容易被人們忽視的地位。現在的學生大都是獨生子女,容易養成以自我為中心、不善于合作的心理,存在怕別人好過自己的嫉妒心理。這個也是一些在學校里表現不錯的學生進入企業后難以適應團隊工作、人際關系差的重要原因之一。企業管理的老師在課程允許的前提下,可以安排一些分組任務,讓學生3到6人分組完成,這樣可以大大增強學生共同協作的意識和能力。
比如筆者在講授第四章第二節T平和T順公式的計算結果對比時,就讓學生分組完成任務來檢驗公式得出的結果。筆者讓一組學生按照順序移動方法搬運書本到目的地,而另外一組同學按照平行移動方法搬運書本,再分別計算他們所需要的時間。活動后,學生們既完成了任務,又親身驗證了書本關于兩大公式計算結果的正確性,過程中還發揮互助互勉的精神。通過游戲學生大大增強了合作意識、合作精神和合作的能力,明白了“團結就是力量”的意義。
4.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
表達能力是一切人才所不可缺少的能力,它分口頭表達能力和書面表達能力兩種,學生在平時的語文課上可鍛煉自己的書面表達能力,而鍛煉口頭的表達能力的機會相對比較少。個別詞不達意、怯場的學生有在面試過程中與良好的企業擦肩而過的可能。
針對這個情況,筆者在講授第七章第二節《職工的挑選與培訓》內容時,就要求每個學生面對老師和同學進行一次5分鐘之內的個人介紹演講。一開始布置任務的時候,學生們都表現得不愿意,也覺得難為情,但是在演講時,由于每個學生都在事前做足準備,因此是 “盛況空前,百花齊放”:有的是倒背如流,有的是言辭激昂,有的是幽默滑稽,有的是溫婉動聽,每個學生都能夠在老師和同學面前展示自己最真實的一面。課后學生感嘆:“經過這次的個人介紹,表達能力得到了提高,膽量也得到了鍛煉,就算真的去面試也不再害怕了。”
三、學生綜合能力培養的成效
在學期初,筆者對計算機1班和計算機2班的學生在學習狀態、班風班貌和入企心態三方面做了統計并記錄數據,以及在第13周也做了相對應的數據對比與整理,得出以下的圖表作為材料,證明了通過增加很多教學環節來加強學生綜合素質培養,計算機2班的學生在學習狀態和入企心態這兩方面都得到了良好的改善,收到顯著的效果(表2、表3)。
表2?學期前段和后段兩班在學習狀態上的對比
第一周
班級對象 人數 聽課 睡覺 忙其他 交作業 上交率
計算機1班 48 28 6 14 36 75%
☆計算機2班 46 27 9 10 32 70%
第13周
班級對象 人數 聽課 睡覺 忙其他 交作業 上交率
計算機1班 48 22 10 16 27 56%
☆計算機2班 46 40 2 4 44 96%
表3?學期前段和后段兩班在入企心態上的對比
四、小結
專業知識可能只能夠幫助學生完成整個企業運作的某一部分,而學生的綜合能力是一種跨專業和可攜帶的能力,是從職業活動中抽象出來的一種最基本的能力。如果把企業比喻成為一臺機器,那么這個機器的正常運作就需要操作機器的人。當機器出現問題不能正常工作時,一個專業知識豐富的人,只能夠解決某一工種上的問題,就像有經驗的專業人員一樣;而擁有綜合能力的人就可以充分結合管理知識和自己所學專業(工種)知識,運用技能分析原因,找出方案,選擇最佳解決方案,從而處理一些復雜的生產和管理問題。他們還可以憑借著綜合能力在工作條件下調整自身,發展自身,通過實踐經驗的積累以達到更高層次職業和崗位的要求,從而更好地實現從一個“學校人”到“企業人”的順利轉變。
參考文獻:
[1]俞仲文.高等職業技術教育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與實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2(5).
[2]馮建軍.教育學基礎[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2.
(作者單位:廣東省肇慶市第二技工學校)
endprint
摘?要:進入21世紀以來,國家要求高職教育要大力推行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職業教育培養模式,意味著國家越來越重視技能人才在企業中學以致用的能力。在校學生要實現從“學校人”到“企業人”的轉變,當務之急是盡早了解企業的運作,具備各種專業能力和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還要具備良好的心理素質。而如何幫助學生具備專業能力和綜合能力,調整入企前后的心態則是落在技工學校每個教師的肩上。因此,在企業管理教學中加強對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顯得尤為重要。
關鍵詞:企業管理?素質?綜合能力?能力培養
一、背景與趨勢
進入21世紀以來,廣東省的技工教育和職業培訓事業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社會對技校畢業生的需求量不斷增加,特別需要具有高級技工、技師和高級技師職業資格及相應水平的高技能人才。“技”就是有技術,“能”就是有能力。其中所指的“能力”既包括在職業活動中的專業能力,又包括與完成專業任務密切相關的方法能力和綜合能力。綜合能力既是從事任何職業都需要的,又是崗位不斷變換和技術飛速發展需求的。只有同時具備這些能力的技術人員,才可以更好地適應企業和社會的需求。學生要實現從“學校人”到“企業人”的轉變,當務之急是盡早了解企業的運作,主動迅速地與企業連起來、融進去。事實證明,有的學生在校成績很優秀,但是進入企業后卻不一定也能表現得優秀,究其原因是學生沒能夠把在學校里學到的知識靈活運用到工作崗位中,這就需要學生在進入企業前就要具備各種專業能力和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還要具備良好的心理素質等。如何幫助學生更好地了解企業的運作,具備專業能力和綜合能力,是落在技工學校里每個企業管理教師肩上的重任。因此,在企業管理教學中加強對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顯得尤為重要。
人才的綜合能力從何而來?對于學生來說,從學校到企業,從學習到就業,是一個“學習—實踐—創新”的過程,學生只有對知識正確理解和吸收,才能夠形成綜合素質,而理解和吸收的知識也只有經過運用,才能夠形成能力;素質和能力的相互作用,使二者相互提高。在工業企業管理課程的講授中,如果教師只懂照本宣科,一味地生搬硬套,往往令學生感到知識空洞,從而失去學習的興趣,更何談加強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多花心思設計教學環節,多種方法多管齊下,想方設法讓學生從領悟知識到感悟真理,從被動地接受到主動地理解,并轉化為自身的一種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從而為學生實現從“學校人”到“企業人”的順利轉變奠定基礎。
為了更好地研究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對于順利實現從“學校人”到“企業人”的轉變的作用并驗證效果,筆者選擇了所擔任課程的兩個班級作為試驗,他們分別是計算機1班和計算機2班(表1)。其中計算機1班采用普通教學方法,計算機2班則在教學過程中著重加強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并在學期初、后階段兩班分別進行統計、分析與比較,以此來驗證上述理論是否有效,并驗證其效果如何。
表1?兩班學生情況
班別 人數 男生 女生
計算機1班 48 32 16
☆計算機2班 46 27 19
注:加☆符號表示計算機2班為加強學生綜合能力培養班
二、加強學生綜合能力培養的措施
1.培養學生尋找事物內在聯系的能力
技校學生往往喜歡動手但缺乏思考,尤其面對著文科的知識,多喜歡死記背,囫圇吞棗,既沒有弄清楚道理,也從沒有想過為什么。學生容易唯書是對,唯師是真,缺乏求真的精神。因此,企業管理的教師在適當的時候,要引導學生去思考知識點的前因后果,或者是章節的相關內容,從而培養學生學會主動尋找事物內在聯系的能力。
比如在講授《工業企業管理》第三章第二節企業盈虧分析中保本點的計算公式時,很多同學都能夠按照例題的公式:Xo=求出保本銷售量,根據公式PXo求出保本的銷售金額。該題得出答案后學生只能了解到企業盈虧平衡點的計算公式和方法,但是沒有想過為什么要學會去計算,于是筆者抓住機會提問學生。
師:“同學們請思考,為什么要學習計算盈虧平衡點呢?”
生:“因為計算盈虧平衡點可以讓企業確切知道,賣出多少件商品就開始賺,低于多少件商品就開始虧,甚至是賣到第幾件(具體數字)就剛好保本。”
師:“同學們有沒有想過,為什么企業要時刻關心盈虧呢?”(讓學生思考)“這恰恰是由前面第一節中提到的企業是自負盈虧、自擔風險的經濟組織和其盈利性的特點來決定的。”
學會“計算盈虧”和思考“為什么要計算盈虧”就是事物的現象與其內在的聯系,經過老師的從旁引導可以培養學生多問幾個為什么,養成聯系學科內知識,甚至跨學科的知識的習慣,從而讓學生有求知欲、好奇心,這樣既有利于學生思維品質的培養,更有利于學生應用能力的提高。這樣學到的知識才是有源之水、有木之本。
2.培養學生獨立探索知識的能力
現代教學論認為:“教學不單是傳授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獨立獲取知識和運用知識的能力。”積極探索知識的奧秘是學生獲取知識的動力。因此,筆者在個別知識點中也會加強培養學生獨立探索知識的能力。
例如在講授《工業企業管理》第三章第三節營銷策略中的多種低價策略時,筆者要求學生在理解書本上的例子之外,課后從現實生活中找例子,從身邊的人和事找典型。令人感到驚喜的是很多同學都找到了不錯的例子,比如有的同學找到了格蘭仕的微波爐能夠占據市場大比例的方法是運用了低價策略;沃爾瑪超市里的商品大多使用的是平價策略。而高價商品集中在名貴鐘表還有一些國際知名品牌的服裝,如NIKE品牌等。心理定價和折扣讓價策略的例子就舉不勝舉了。同學們一邊分享自己找到的例子,一邊發表對某些商品價格過高或過低的意見,在這個過程中他們就形成了獨立思考、追求真相的能力。
3.培養學生與他人合作的能力
與他人合作的能力在現今社會非常重要,但是它又處于容易被人們忽視的地位。現在的學生大都是獨生子女,容易養成以自我為中心、不善于合作的心理,存在怕別人好過自己的嫉妒心理。這個也是一些在學校里表現不錯的學生進入企業后難以適應團隊工作、人際關系差的重要原因之一。企業管理的老師在課程允許的前提下,可以安排一些分組任務,讓學生3到6人分組完成,這樣可以大大增強學生共同協作的意識和能力。
比如筆者在講授第四章第二節T平和T順公式的計算結果對比時,就讓學生分組完成任務來檢驗公式得出的結果。筆者讓一組學生按照順序移動方法搬運書本到目的地,而另外一組同學按照平行移動方法搬運書本,再分別計算他們所需要的時間。活動后,學生們既完成了任務,又親身驗證了書本關于兩大公式計算結果的正確性,過程中還發揮互助互勉的精神。通過游戲學生大大增強了合作意識、合作精神和合作的能力,明白了“團結就是力量”的意義。
4.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
表達能力是一切人才所不可缺少的能力,它分口頭表達能力和書面表達能力兩種,學生在平時的語文課上可鍛煉自己的書面表達能力,而鍛煉口頭的表達能力的機會相對比較少。個別詞不達意、怯場的學生有在面試過程中與良好的企業擦肩而過的可能。
針對這個情況,筆者在講授第七章第二節《職工的挑選與培訓》內容時,就要求每個學生面對老師和同學進行一次5分鐘之內的個人介紹演講。一開始布置任務的時候,學生們都表現得不愿意,也覺得難為情,但是在演講時,由于每個學生都在事前做足準備,因此是 “盛況空前,百花齊放”:有的是倒背如流,有的是言辭激昂,有的是幽默滑稽,有的是溫婉動聽,每個學生都能夠在老師和同學面前展示自己最真實的一面。課后學生感嘆:“經過這次的個人介紹,表達能力得到了提高,膽量也得到了鍛煉,就算真的去面試也不再害怕了。”
三、學生綜合能力培養的成效
在學期初,筆者對計算機1班和計算機2班的學生在學習狀態、班風班貌和入企心態三方面做了統計并記錄數據,以及在第13周也做了相對應的數據對比與整理,得出以下的圖表作為材料,證明了通過增加很多教學環節來加強學生綜合素質培養,計算機2班的學生在學習狀態和入企心態這兩方面都得到了良好的改善,收到顯著的效果(表2、表3)。
表2?學期前段和后段兩班在學習狀態上的對比
第一周
班級對象 人數 聽課 睡覺 忙其他 交作業 上交率
計算機1班 48 28 6 14 36 75%
☆計算機2班 46 27 9 10 32 70%
第13周
班級對象 人數 聽課 睡覺 忙其他 交作業 上交率
計算機1班 48 22 10 16 27 56%
☆計算機2班 46 40 2 4 44 96%
表3?學期前段和后段兩班在入企心態上的對比
四、小結
專業知識可能只能夠幫助學生完成整個企業運作的某一部分,而學生的綜合能力是一種跨專業和可攜帶的能力,是從職業活動中抽象出來的一種最基本的能力。如果把企業比喻成為一臺機器,那么這個機器的正常運作就需要操作機器的人。當機器出現問題不能正常工作時,一個專業知識豐富的人,只能夠解決某一工種上的問題,就像有經驗的專業人員一樣;而擁有綜合能力的人就可以充分結合管理知識和自己所學專業(工種)知識,運用技能分析原因,找出方案,選擇最佳解決方案,從而處理一些復雜的生產和管理問題。他們還可以憑借著綜合能力在工作條件下調整自身,發展自身,通過實踐經驗的積累以達到更高層次職業和崗位的要求,從而更好地實現從一個“學校人”到“企業人”的順利轉變。
參考文獻:
[1]俞仲文.高等職業技術教育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與實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2(5).
[2]馮建軍.教育學基礎[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2.
(作者單位:廣東省肇慶市第二技工學校)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