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岸芬 張彤 譚雯雯
摘?要:傳統文化是一個民族與地區在長期歷史發展中所形成的特有思想、觀念、生活狀態的總和,其中服飾文化作為文化傳承的載體延續至今。對傳統服飾文化的保護與創新是文化傳承的重要方面。本文調研了筆者所在地區的服飾文化構成及其獨特特征,對其發展演變過程進行了總結,提出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同時加大創新研究,豐富傳統服飾文化的內涵,為推動文化發展提供動力。
關鍵詞:傳統服飾文化?保護?發展?創新
一、傳統服飾文化保護與創新的目的及意義
所謂服飾文化,是指人類在服飾方面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在我國悠久的歷史文化中,服飾文化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它展現地域文化發展特征,是表現地區傳統思想的重要載體,并作為一種文化的延續,始終是各個民族和地區在展現自身魅力的過程中,所側重和傾注的目標,是地域獨特性的符號象征。
中共十七屆六中全會上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明確指出:“優秀傳統文化凝聚著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精神追求和歷久彌新的精神財富,是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深厚基礎,是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重要支撐。”“要加快發展文化產業,推動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推進文化科技創新,擴大文化消費。”
中國的傳統文化歷經幾千年的積累和洗禮,擁有著強大的文化底蘊。中國諸多傳統文化底蘊豐富的地區,已經發起保護與開發文化資源的活動。例如貴州地區對苗族文化的開發,利用苗族本土文化內涵,創新民族文化元素,開發一系列蘊含苗族特色的文化產品,將文化融入到生活當中,同時將其推向外界。國外許多設計師早已關注到中國傳統服飾文化的博大精深,在時裝周的舞臺上經常見到具有中國元素的現代服裝,從刺繡、少數民族服飾紋樣到青花瓷圖案、漢字,都已得到吸收與運用。
中國對自身傳統文化的發展還停留在初級階段:許多傳統特色明顯的地區只是在維持原有特色,并未進行開發,缺乏創新性;也有些地區因過度開發而導致商業化嚴重。 就國外對傳統文化的保護與發展現狀來看,諸多地區面對傳統文化的態度趨于理性,對傳統文化的保護與傳播具有借鑒價值。例如法國通過建立文化協會和申請歷史文化遺產,對其傳統文化進行保護與發展,政府讓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區成為人們了解民族歷史與文化的窗口。
二、山東地域傳統服飾文化特色分析
春秋戰國時期是山東文化主干形成的時期,百家爭鳴造就出大批人才,思想的滲透和擴展所形成的文化特點深刻影響著山東地域文化的形成。多種因素影響下的山東地域歷經時間的洗禮,形成了以下幾大地域文化特色:一是思想上百家爭鳴,兼容并蓄,但大體追隨儒家學說,受禮教文化影響大;二是各地域人民的移入造就山東地域的移民文化,多種文化交流融合并存;三是海上交流廣泛,文化兼容性強,經濟交流造就交易文化特色。
山東作為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其地域服飾吸收了儒家文化和漢民族特有的思想傳統、民間藝術等精華,以禮儀文明為中心所形成的服飾文化也成了中國古代服飾文化的規范和代表,曾經形成“天下之人冠帶皆仰齊地”的服飾文明盛況。齊魯大地上的服飾文化融入社會經濟、政治、思想等多方面的發展中,記錄著時代的更替與進步。山東地域傳統服飾的特色如下。
1.穿衣特色
山東地處北方,氣候多變,四季鮮明,因此地域服裝種類繁多,單層衣、夾衣、棉衣都是生活之必需,穿衣特色融合了南北地域的共同特征。同時因為東西方文化交流廣泛,服裝的形制也逐漸注入西方特色,更加豐富。
從著裝形態來說,山東地域一直延續上衣下裳的形制,近代傳統上裝以袍、襖、衫、褂為主,下裝則多為裙和褲。從尺寸結構來說,傳統服飾多為肥大、寬松的樣式,結構簡單、舒展,以對稱規矩的造型為主,體現了當時山東人隱藏形體的服飾特征,追求的是儒家文化引導下的一種中庸和含蓄之美。禮教文化下的傳統服裝也存在著等級觀念,即通過服裝的樣式、圖案來區分尊卑,定位性明顯,直至民國時期,在山東依然能夠通過服裝分辨出穿著者身份的差異。
2.面料特色
山東地域是棉、麻、桑的主要產區,優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條件是發展紡織業的先決條件,因此,山東地域在面料的創造與使用上極具代表性。據《漢書》記載,戰國時期,齊國絲織業已達到“冠帶衣履天下”的成就,絲綢的種類繁多,如絹、羅、綺、錦、繡、綴、編等。而絲和麻一直作為山東人的服裝用料延續到近代,隨著棉的出現和普及,棉也成為山東地域的主要服飾面料。在面料的染整方面,山東地域物產豐富,為創造豐富的布料色彩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山東人民利用天然染料進行色彩和圖案的創造,使得布料的色彩與自然界的色彩環境相一致,產生融入自然之感。
3.服裝色彩
從服飾的色彩來說,山東地域服飾與自然、文化相結合,形成具有自己風格的色彩文化。服裝以紅色的利用率為最高,這是漢民族表現民族心理的最佳色彩;其次是黑、白、灰等無彩色,藍色的運用也相當廣泛,這些色彩的利用與齊魯文化所傳承下來的“五行之色”色彩觀所契合。階級之間以正色和間色來分辨尊卑。服裝色彩相互對比搭配使用,利用主體色彩與匹配色彩之間面積的大小進行搭配,色彩用量可達10余種,服飾色彩豐富而鮮明。同時,山東人民還利用同一色彩的明度變化來創造出漸變的效果,被稱為“暈色”,獨具山東地域特色。
三、山東傳統服飾文化保護與發展現狀
山東經濟社會的迅速發展需要文化內涵的支撐,通過傳統服飾文化研究,可以展現山東的社會發展水平,進一步探究近現代服飾發展歷史遺跡中所蘊含的文化內涵。同時,對傳統服飾文化的保護和創新,可以為山東服裝產業突出特色、轉型升級和做大做強提供理論支撐,促進山東經濟文化強省建設。
面對保護與發展傳統文化的大趨勢,山東地域已經對傳統文化進行了保護與恢復。例如通過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等形式,對彩印花布、藍印花布、魯錦等技藝進行保護、宣傳與推廣。
但是從總體發展來看,山東地域對于傳統服飾文化的保護與利用仍然存在著不足。首先,對于傳統文化的普及力度不夠,大眾在日常的生活中鮮少接觸到地域服飾文化知識,一些展現服飾文化的民俗活動或者技藝已經缺失,無法建立民眾對當地服飾文化的認知途徑。第二,在現代文明建設過程中,人們的生活方式已經發生了極大轉變,這也決定了傳統服飾已經難以融入日常生活,尋求傳統服飾與現代文明生活的結合,也成為保護與發展地域性傳統服飾文化的一個重要切入點。第三,由于外來文化影響下的文化變異以及從眾心理的引導,人們大多選擇融入現代社會,從而脫離傳統文化環境,傳統服飾文化已經難以融入大眾文化心理。
四、山東傳統服飾文化保護與發展對策
對傳統服飾文化進行保護與發展,應當認清服飾文化發展的基礎脈絡,使其在現代化建設當中,緊密聯系社會經濟、政治、思想文化,建立社會對傳統服飾文化的心理認同感。服飾文化具有連續性和穩定性,因此傳承與創新共同構成服飾文化發展的脈絡。傳承的根源來自于自然環境、民族環境和社會制度等多方面的積淀,如何利用傳統文化有效支持于現代服飾文化發展,成為保護與發展傳統服飾文化的重要著力點。
1.把握文化內涵,尋求個性發展
儒家文化的長期熏陶,已經深刻影響到了山東地域群眾的性格特征,形成了他們保守、安于現狀的思想特點,表現在服裝上則是服飾變革緩慢。但齊魯文化中的齊文化則是崇尚變革與發展的,其保留下來的服飾文化則融合了多地特點。因此,在齊魯文化的共同影響作用下的山東傳統服飾文化是豐富多彩的,為開發與應用傳統文化提供了充實的資料。
endprint
對文化心理的把握是尋求傳統服飾文化與現代時尚結合點的重要依據。這要求我們必須解決好服飾文化表層結構的多個方面,以表層樣式深入觀念構成,以“質、形、飾、色、畫”進行創新設計,達到個性發展要求。
第一,材質的創新。科技的發展為新材料的產生提供了條件。在對服裝布料進行開發利用時,應當在立足傳統布料舒適自然的特征上,秉持綠色發展的理念;同時,保留與恢復傳統布料的制作工藝與方法,為后世保存活的服飾文化。
第二,形式的創新。對傳統服飾擁有的形式和樣貌進行恢復,還原山東地域服飾特點,尋找亮點進行創新設計,這是對傳統服飾最直接的保護。我國近幾年出現的恢復唐裝和漢服的呼吁便體現出人們對服裝樣式恢復的心理需求。
第三,飾品的開發與利用。山東地域傳統服飾一直追求裝飾美,在飾品與圖案方面發展得較完善。飾品作為服裝造型的重要部分,其開發受到服裝界的重視,從整個服裝市場來看,民族個性化飾品深受大眾喜愛。
第四,色彩的回歸與運用。齊文化時期創造出多樣染色方式,均運用動植物染料,色彩豐富且無污染。這一技藝對當今市場化學染料遍布、環境污染嚴重的現狀具有重要價值,應該恢復與傳承。
第五,圖案的學習和運用。在時裝周上,不乏傳統圖案的再利用。山東地域傳統服飾文化中,有著豐富的圖案,無論是花草還是鳥獸,都極具地域特色。對其進行恢復與利用,使其再次出現在紡織品和服裝上面,應成為我們保護傳統服飾文化和發展地域特色的重要方式。
在對傳統服飾形式進行多方學習和利用時,必須把握好現代文明與傳統文化的比例。如果過多地運用傳統文化,則會脫離現代社會的大眾需求。例如目前對于漢服的開發,脫離了現代文明,造成傳統文化的發掘和利用不溫不火,進程緩慢。
2.找準服飾文化與社會經濟的結合點,創建多重效益
當今社會依托經濟、政治、文化多方的相互結合與作用完成發展,因此在發展地域傳統服飾文化時,必須把握好其與現代社會發展的結合,實現多贏局面。
根據中國服裝行業發展報告,受國內外多方面因素影響,中國服裝行業正處于調整與轉型的重要時期。服裝行業發展的整體速度放緩,服裝企業正處在壓力很大的轉型階段。在對服裝市場未來發展趨勢進行規劃與預測時,對本土文化挖掘不充分和文化自信不足成為阻礙地域服飾產業發展的要素。
為實現傳統服飾文化與社會經濟的結合,筆者提出以下兩點建議:一是尋求齊魯服飾文化中的精華,運用于產業的調整和轉型。齊文化注重科技的學習和經濟的變革,而魯文化崇尚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這都為現階段山東省服裝產業的發展與變革提供了很好的文化基礎。現階段山東服裝產業應積極學習新技術,順應市場的變化,積極開拓新的市場,實現服裝行業的多渠道、多元化發展。二是將服飾文化的精神與內涵運用于本土服裝品牌的創造與發展中。服裝不同于其他行業,它既有功能性又超越了功能性的需求,其文化與理念是超過其物理屬性的。因此,在塑造品牌的過程中,差異性文化成為服裝產業競爭的關鍵,將地域的獨特文化元素附著于服裝上,才能在服裝產業品牌的建設與競爭中占有一席之地。
3.培養公眾對傳統服飾文化的認同感
人民群眾是文化的創造者和傳播者。傳統服飾文化的保留與發展,不在于傳統服飾文化的現有形態本身,而是取決于對文化進行傳遞與處理的人民大眾。在現階段的服飾文化建設當中,傳統服飾文化缺失是當代中國服裝設計行業的普遍現狀,因此廣大群眾無法感受到傳統服飾文化的魅力。
基于此種現狀,筆者認為應當從以下幾個方面促進服飾文化的發展。第一,開拓宣傳傳統服飾文化的方式,通過傳統服飾的展出宣傳或是動態的傳統服飾演出,讓大眾可以直接接觸到地域傳統服飾文明。第二,運用現代形式的文化傳播手段,利用視覺性文化概念和廣告、網絡等渠道,是公眾認同感提升的最有利的渠道。第三,專業知識的灌輸與傳導、專業性知識的傳遞,會提高公眾的文化眼光,同時帶動其對于文化消費的理解與支持。
4.尋求服飾文化對社會多元化發展的滲透點
要實現傳統服飾文化與社會多元化發展的融會與發展,需從以下兩方面著手。
第一,加強傳統服飾文化教育。針對傳統服飾文化在各個高校傳授的缺失,以及學生在進行服裝設計時脫離實際、無文化底蘊的現象,要廣泛開展 “傳統文化進校園”活動,使得傳統文化在校園中慢慢復蘇,掀起學生學習研究傳統文化的熱潮。
第二,堅持“走出去”政策,促進地域傳統服飾文化被重新認知和傳播。要將山東地域的傳統服飾文化向該地域外推廣,增加地域服飾文化的曝光度。
五、傳統服飾文化未來發展展望
服飾并不是當代所僅有和自發的創作,而是在歷史前進腳步中對原有傳統文化進行的傳承與延伸。每個社會階段的思維方式和生活方式都會有所轉變,我們要將傳統服飾中的精華部分,運用于服裝的造型、色彩、材料、圖案當中,表現地域服飾文化的精神與內涵,實現傳統服飾文化與現代時尚文明的創新融合。服裝產業的競爭在未來將會成為科技、文化方面的競爭,而我們手中握有的最有利的競爭力就是歷經數千年的傳統文化,想要在產業競爭中占領一席之地,就必須突出本地域的獨特服飾文化。
齊魯文化引導下的山東地域傳統服飾文化擁有悠久的歷史、豐富的內涵,雖然對其的研究開發還停留在初級階段,在社會認知與實際應用方面相對落后,但筆者相信,傳統服飾文化經過創新發展,一定會擁有一片燦爛的天空。
參考文獻:
[1]劉世聲.中國傳統服飾文化與當代設計[J].浙江紡織服裝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5,12(4).
[2]亓延,范雪榮等.齊魯地理環境對其民間服飾文化形成的影響[J].紡織學報,2011,4(4).
[3]劉元風.推進服飾文化的傳承和發展[J].中國高等教育,2012(1).
[4]徐靜,穆慧玲.齊魯服飾文化與山東服裝產業發展研究[J].德州學院學報,2009,(12).
[5]吳利平.山東服裝產業中齊魯傳統服飾文化的應用研究[J].美與時代(上),2012(6).
[6]宋.論中國服飾文化的傳承與變異[J].哈爾濱學院學報,2002,(5).
(作者單位:齊魯工業大學)
endprint
對文化心理的把握是尋求傳統服飾文化與現代時尚結合點的重要依據。這要求我們必須解決好服飾文化表層結構的多個方面,以表層樣式深入觀念構成,以“質、形、飾、色、畫”進行創新設計,達到個性發展要求。
第一,材質的創新。科技的發展為新材料的產生提供了條件。在對服裝布料進行開發利用時,應當在立足傳統布料舒適自然的特征上,秉持綠色發展的理念;同時,保留與恢復傳統布料的制作工藝與方法,為后世保存活的服飾文化。
第二,形式的創新。對傳統服飾擁有的形式和樣貌進行恢復,還原山東地域服飾特點,尋找亮點進行創新設計,這是對傳統服飾最直接的保護。我國近幾年出現的恢復唐裝和漢服的呼吁便體現出人們對服裝樣式恢復的心理需求。
第三,飾品的開發與利用。山東地域傳統服飾一直追求裝飾美,在飾品與圖案方面發展得較完善。飾品作為服裝造型的重要部分,其開發受到服裝界的重視,從整個服裝市場來看,民族個性化飾品深受大眾喜愛。
第四,色彩的回歸與運用。齊文化時期創造出多樣染色方式,均運用動植物染料,色彩豐富且無污染。這一技藝對當今市場化學染料遍布、環境污染嚴重的現狀具有重要價值,應該恢復與傳承。
第五,圖案的學習和運用。在時裝周上,不乏傳統圖案的再利用。山東地域傳統服飾文化中,有著豐富的圖案,無論是花草還是鳥獸,都極具地域特色。對其進行恢復與利用,使其再次出現在紡織品和服裝上面,應成為我們保護傳統服飾文化和發展地域特色的重要方式。
在對傳統服飾形式進行多方學習和利用時,必須把握好現代文明與傳統文化的比例。如果過多地運用傳統文化,則會脫離現代社會的大眾需求。例如目前對于漢服的開發,脫離了現代文明,造成傳統文化的發掘和利用不溫不火,進程緩慢。
2.找準服飾文化與社會經濟的結合點,創建多重效益
當今社會依托經濟、政治、文化多方的相互結合與作用完成發展,因此在發展地域傳統服飾文化時,必須把握好其與現代社會發展的結合,實現多贏局面。
根據中國服裝行業發展報告,受國內外多方面因素影響,中國服裝行業正處于調整與轉型的重要時期。服裝行業發展的整體速度放緩,服裝企業正處在壓力很大的轉型階段。在對服裝市場未來發展趨勢進行規劃與預測時,對本土文化挖掘不充分和文化自信不足成為阻礙地域服飾產業發展的要素。
為實現傳統服飾文化與社會經濟的結合,筆者提出以下兩點建議:一是尋求齊魯服飾文化中的精華,運用于產業的調整和轉型。齊文化注重科技的學習和經濟的變革,而魯文化崇尚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這都為現階段山東省服裝產業的發展與變革提供了很好的文化基礎。現階段山東服裝產業應積極學習新技術,順應市場的變化,積極開拓新的市場,實現服裝行業的多渠道、多元化發展。二是將服飾文化的精神與內涵運用于本土服裝品牌的創造與發展中。服裝不同于其他行業,它既有功能性又超越了功能性的需求,其文化與理念是超過其物理屬性的。因此,在塑造品牌的過程中,差異性文化成為服裝產業競爭的關鍵,將地域的獨特文化元素附著于服裝上,才能在服裝產業品牌的建設與競爭中占有一席之地。
3.培養公眾對傳統服飾文化的認同感
人民群眾是文化的創造者和傳播者。傳統服飾文化的保留與發展,不在于傳統服飾文化的現有形態本身,而是取決于對文化進行傳遞與處理的人民大眾。在現階段的服飾文化建設當中,傳統服飾文化缺失是當代中國服裝設計行業的普遍現狀,因此廣大群眾無法感受到傳統服飾文化的魅力。
基于此種現狀,筆者認為應當從以下幾個方面促進服飾文化的發展。第一,開拓宣傳傳統服飾文化的方式,通過傳統服飾的展出宣傳或是動態的傳統服飾演出,讓大眾可以直接接觸到地域傳統服飾文明。第二,運用現代形式的文化傳播手段,利用視覺性文化概念和廣告、網絡等渠道,是公眾認同感提升的最有利的渠道。第三,專業知識的灌輸與傳導、專業性知識的傳遞,會提高公眾的文化眼光,同時帶動其對于文化消費的理解與支持。
4.尋求服飾文化對社會多元化發展的滲透點
要實現傳統服飾文化與社會多元化發展的融會與發展,需從以下兩方面著手。
第一,加強傳統服飾文化教育。針對傳統服飾文化在各個高校傳授的缺失,以及學生在進行服裝設計時脫離實際、無文化底蘊的現象,要廣泛開展 “傳統文化進校園”活動,使得傳統文化在校園中慢慢復蘇,掀起學生學習研究傳統文化的熱潮。
第二,堅持“走出去”政策,促進地域傳統服飾文化被重新認知和傳播。要將山東地域的傳統服飾文化向該地域外推廣,增加地域服飾文化的曝光度。
五、傳統服飾文化未來發展展望
服飾并不是當代所僅有和自發的創作,而是在歷史前進腳步中對原有傳統文化進行的傳承與延伸。每個社會階段的思維方式和生活方式都會有所轉變,我們要將傳統服飾中的精華部分,運用于服裝的造型、色彩、材料、圖案當中,表現地域服飾文化的精神與內涵,實現傳統服飾文化與現代時尚文明的創新融合。服裝產業的競爭在未來將會成為科技、文化方面的競爭,而我們手中握有的最有利的競爭力就是歷經數千年的傳統文化,想要在產業競爭中占領一席之地,就必須突出本地域的獨特服飾文化。
齊魯文化引導下的山東地域傳統服飾文化擁有悠久的歷史、豐富的內涵,雖然對其的研究開發還停留在初級階段,在社會認知與實際應用方面相對落后,但筆者相信,傳統服飾文化經過創新發展,一定會擁有一片燦爛的天空。
參考文獻:
[1]劉世聲.中國傳統服飾文化與當代設計[J].浙江紡織服裝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5,12(4).
[2]亓延,范雪榮等.齊魯地理環境對其民間服飾文化形成的影響[J].紡織學報,2011,4(4).
[3]劉元風.推進服飾文化的傳承和發展[J].中國高等教育,2012(1).
[4]徐靜,穆慧玲.齊魯服飾文化與山東服裝產業發展研究[J].德州學院學報,2009,(12).
[5]吳利平.山東服裝產業中齊魯傳統服飾文化的應用研究[J].美與時代(上),2012(6).
[6]宋.論中國服飾文化的傳承與變異[J].哈爾濱學院學報,2002,(5).
(作者單位:齊魯工業大學)
endprint
對文化心理的把握是尋求傳統服飾文化與現代時尚結合點的重要依據。這要求我們必須解決好服飾文化表層結構的多個方面,以表層樣式深入觀念構成,以“質、形、飾、色、畫”進行創新設計,達到個性發展要求。
第一,材質的創新。科技的發展為新材料的產生提供了條件。在對服裝布料進行開發利用時,應當在立足傳統布料舒適自然的特征上,秉持綠色發展的理念;同時,保留與恢復傳統布料的制作工藝與方法,為后世保存活的服飾文化。
第二,形式的創新。對傳統服飾擁有的形式和樣貌進行恢復,還原山東地域服飾特點,尋找亮點進行創新設計,這是對傳統服飾最直接的保護。我國近幾年出現的恢復唐裝和漢服的呼吁便體現出人們對服裝樣式恢復的心理需求。
第三,飾品的開發與利用。山東地域傳統服飾一直追求裝飾美,在飾品與圖案方面發展得較完善。飾品作為服裝造型的重要部分,其開發受到服裝界的重視,從整個服裝市場來看,民族個性化飾品深受大眾喜愛。
第四,色彩的回歸與運用。齊文化時期創造出多樣染色方式,均運用動植物染料,色彩豐富且無污染。這一技藝對當今市場化學染料遍布、環境污染嚴重的現狀具有重要價值,應該恢復與傳承。
第五,圖案的學習和運用。在時裝周上,不乏傳統圖案的再利用。山東地域傳統服飾文化中,有著豐富的圖案,無論是花草還是鳥獸,都極具地域特色。對其進行恢復與利用,使其再次出現在紡織品和服裝上面,應成為我們保護傳統服飾文化和發展地域特色的重要方式。
在對傳統服飾形式進行多方學習和利用時,必須把握好現代文明與傳統文化的比例。如果過多地運用傳統文化,則會脫離現代社會的大眾需求。例如目前對于漢服的開發,脫離了現代文明,造成傳統文化的發掘和利用不溫不火,進程緩慢。
2.找準服飾文化與社會經濟的結合點,創建多重效益
當今社會依托經濟、政治、文化多方的相互結合與作用完成發展,因此在發展地域傳統服飾文化時,必須把握好其與現代社會發展的結合,實現多贏局面。
根據中國服裝行業發展報告,受國內外多方面因素影響,中國服裝行業正處于調整與轉型的重要時期。服裝行業發展的整體速度放緩,服裝企業正處在壓力很大的轉型階段。在對服裝市場未來發展趨勢進行規劃與預測時,對本土文化挖掘不充分和文化自信不足成為阻礙地域服飾產業發展的要素。
為實現傳統服飾文化與社會經濟的結合,筆者提出以下兩點建議:一是尋求齊魯服飾文化中的精華,運用于產業的調整和轉型。齊文化注重科技的學習和經濟的變革,而魯文化崇尚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這都為現階段山東省服裝產業的發展與變革提供了很好的文化基礎。現階段山東服裝產業應積極學習新技術,順應市場的變化,積極開拓新的市場,實現服裝行業的多渠道、多元化發展。二是將服飾文化的精神與內涵運用于本土服裝品牌的創造與發展中。服裝不同于其他行業,它既有功能性又超越了功能性的需求,其文化與理念是超過其物理屬性的。因此,在塑造品牌的過程中,差異性文化成為服裝產業競爭的關鍵,將地域的獨特文化元素附著于服裝上,才能在服裝產業品牌的建設與競爭中占有一席之地。
3.培養公眾對傳統服飾文化的認同感
人民群眾是文化的創造者和傳播者。傳統服飾文化的保留與發展,不在于傳統服飾文化的現有形態本身,而是取決于對文化進行傳遞與處理的人民大眾。在現階段的服飾文化建設當中,傳統服飾文化缺失是當代中國服裝設計行業的普遍現狀,因此廣大群眾無法感受到傳統服飾文化的魅力。
基于此種現狀,筆者認為應當從以下幾個方面促進服飾文化的發展。第一,開拓宣傳傳統服飾文化的方式,通過傳統服飾的展出宣傳或是動態的傳統服飾演出,讓大眾可以直接接觸到地域傳統服飾文明。第二,運用現代形式的文化傳播手段,利用視覺性文化概念和廣告、網絡等渠道,是公眾認同感提升的最有利的渠道。第三,專業知識的灌輸與傳導、專業性知識的傳遞,會提高公眾的文化眼光,同時帶動其對于文化消費的理解與支持。
4.尋求服飾文化對社會多元化發展的滲透點
要實現傳統服飾文化與社會多元化發展的融會與發展,需從以下兩方面著手。
第一,加強傳統服飾文化教育。針對傳統服飾文化在各個高校傳授的缺失,以及學生在進行服裝設計時脫離實際、無文化底蘊的現象,要廣泛開展 “傳統文化進校園”活動,使得傳統文化在校園中慢慢復蘇,掀起學生學習研究傳統文化的熱潮。
第二,堅持“走出去”政策,促進地域傳統服飾文化被重新認知和傳播。要將山東地域的傳統服飾文化向該地域外推廣,增加地域服飾文化的曝光度。
五、傳統服飾文化未來發展展望
服飾并不是當代所僅有和自發的創作,而是在歷史前進腳步中對原有傳統文化進行的傳承與延伸。每個社會階段的思維方式和生活方式都會有所轉變,我們要將傳統服飾中的精華部分,運用于服裝的造型、色彩、材料、圖案當中,表現地域服飾文化的精神與內涵,實現傳統服飾文化與現代時尚文明的創新融合。服裝產業的競爭在未來將會成為科技、文化方面的競爭,而我們手中握有的最有利的競爭力就是歷經數千年的傳統文化,想要在產業競爭中占領一席之地,就必須突出本地域的獨特服飾文化。
齊魯文化引導下的山東地域傳統服飾文化擁有悠久的歷史、豐富的內涵,雖然對其的研究開發還停留在初級階段,在社會認知與實際應用方面相對落后,但筆者相信,傳統服飾文化經過創新發展,一定會擁有一片燦爛的天空。
參考文獻:
[1]劉世聲.中國傳統服飾文化與當代設計[J].浙江紡織服裝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5,12(4).
[2]亓延,范雪榮等.齊魯地理環境對其民間服飾文化形成的影響[J].紡織學報,2011,4(4).
[3]劉元風.推進服飾文化的傳承和發展[J].中國高等教育,2012(1).
[4]徐靜,穆慧玲.齊魯服飾文化與山東服裝產業發展研究[J].德州學院學報,2009,(12).
[5]吳利平.山東服裝產業中齊魯傳統服飾文化的應用研究[J].美與時代(上),2012(6).
[6]宋.論中國服飾文化的傳承與變異[J].哈爾濱學院學報,2002,(5).
(作者單位:齊魯工業大學)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