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瑋
對于承載首都人口和產業外溢的周邊地區來說,醫療衛生的協同發展或許不再遙遠
4年北京市人口數量1423萬人,天津市人口數量1007萬人,河北省人口數量6735萬人,而衛生部公布的全國三甲醫院名錄統計,截至2013年8月,北京市共有三甲醫院30家,天津市共有三甲醫院17家,河北省共有三甲醫院32家。北京人口數量不足河北3成,卻有著與之數量持平的優質醫院資源,積水潭醫院、北京協和、阜外醫院等所擁有的醫資力量和醫療水平更是讓“北外”醫院望塵莫及。
作為優質醫療衛生資源高度聚集地,北京匯聚了全國優秀的醫院及研究機構等公共服務資源,長期以來吸引大量外地病患前來就醫。北京被戲稱為“全國看病中心”,更有患者反映“一周難求專家號、一周難入院治療。”
京津冀居民就醫困境亟待破解
據統計,2013年,北京市醫療機構總診療人次為2.19億,其中近一半是外地患者來京就診。市內三級醫院外來就診患者達3036萬人次,外來就醫流動人口日均70萬左右。部分三甲醫院統計,在就診的患者中,外地患者占比超過70%。
2011年至2013年,河北省前10位轉診病種,僅三級醫院和環首都14縣(市、區)二級醫院,每年轉診達萬人次以上,幾乎全部流向京津。根據國家衛生計生委的研究報告,北京外來就醫人員中河北省數量最多,約占23%。
京、津、冀醫療資源差距較大、醫療優質資源布局嚴重不均衡,醫保異地報銷系統不完善是造成這種狀況的主要原因。
這種狀況表現最為突出的當屬環京地區的河北省三河市燕郊鎮。
燕郊與北京通州區隔潮白河相望,距離北京東三環僅30多公里,安家燕郊而工作在京的人口超過30萬。燕郊鎮唯一的三甲醫院燕達國際醫院患者資源缺乏,床位閑置率高達70%。居住在這里的數十萬大軍醫保關系幾乎都在北京,在燕郊醫院看病無法順利報銷,一般只有急診才去,大病、慢性病都選擇在北京治療。究其原因是因為醫保政策的阻隔,北京的患者在燕郊看病存在異地看病報銷手續繁瑣、報銷周期長、報銷比例偏低等諸多問題。
燕郊等地的部分醫院雖然設施齊全,但始終缺少患者資源,長期處于虧損狀態,而北京的大醫院則天天人滿為患、不堪重負。同時外來就醫流動人口也加大了北京城市人口和環境資源的承載壓力。
隨著京津冀一體化的展開,疏解首都醫療資源已經是一個繞不開的課題。國家衛生計生委明確提出,推動京津冀醫療衛生協同發展,應著眼于北京城市醫療衛生功能疏解。
北京周邊一些群眾表示,除了醫保合作,北京部分醫院疏解外遷或者與河北醫院密切協作,既能減少扎堆到北京的人流,緩解市區嚴重擁堵,也能方便周邊群眾就近看病,一舉多得。
跨區域醫療聯合體或解困局
將北京的優質醫療資源疏解到河北,無論從哪方面來說都是有利的。對北京,有助于分流就診壓力和職能疏解;對河北,彌補了公共醫療服務的不足;對醫院,是一次發展的良機;對民眾,更是能在家門口享受到優質醫療。
但是,醫療產業領域的資源外遷,尚有阻礙。從2005年北京市內醫療資源格局調整,便有消息稱,北京的幾家三甲醫院將擴建到京郊地區,然而大規模遷移醫療資源并不容易,一部分2005年就被媒體披露的項目,直到目前也未見破土動工。
無論是北京人在河北居住,還是河北人在京、津工作,就醫、養老的問題都回避不了。京津冀三地醫保對接受限,讓異地就醫有“保”難“報”這個問題格外突出。醫院之間的醫療合作或將局部解決這一難題。
5月5日,全國知名的三甲醫院北京朝陽醫院與河北燕達國際醫院開啟了醫療合作,這被視為京津冀醫療一體化邁出的實質一步。
不僅如此,北京大學第三醫院與河北省承德市婦幼保健院的協同合作,成立跨區域醫療聯合體。
天津市腫瘤醫院與河北省滄州中西醫結合醫院聯合在滄州設立天津腫瘤醫院分院。天津市腫瘤醫院還與滄州市社會保障事業管理局簽訂醫保協議,與滄州市衛生局簽訂新農合協議,成為滄州市城鎮居民醫保、城鎮職工醫保、新農合的定點醫院,市民到該院就診,可享受一定比例的報銷。
北京醫院與外地醫院合作歷史久遠,主要合作模式集中在專家出診、遠程診療、優先轉診、人員培養等方面,真正制約區域內醫療一體化的瓶頸如異地醫保報銷、醫療資源遷移等,卻一直難有實質性突破。因此,在北京衛生系統內部人士看來,目前談“京津冀醫療一體化”還為時尚早。但京津冀跨區域的醫療合作(跨區域醫聯體)已經從點上逐步取得進展。據悉,國務院醫改辦已就“醫保異地就醫結算”拿出時間表。對于承載首都人口和產業外溢的周邊地區來說,醫療衛生的協同發展或許不再遙遠。
在中投顧問研究總監郭凡禮看來,目前的情況是,京津冀一體化的發展戰略、資源協調、產業布局等工作尚未進行具體規劃,醫療功能也未進行對接,國家層面和地方政府的政策還需要進一步明細化。“一條路是依靠國家政策傾斜,將北京地區部分優質醫療資源向衛星城轉移,另一條路是向外資和其他資本開放,吸引外資的好處是不僅帶來優質的醫療技術,還能學習其成熟的運作產業鏈的經驗。”
醫療衛生三地合作促協同發展
5月8日,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三地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簽訂“京津冀協同發展疾病預防控制工作合作框架協議”,之后的6月17日,北京市衛生計生委、天津市衛生局、河北省衛生計生委又在北京共同簽署“京津冀突發事件衛生應急合作協議”。今后三方將協同應對跨區域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聯合開展突發事件緊急醫療衛生救援。
更早之前,在2014年4月11日召開的京冀醫療衛生協同發展對接會上,北京市、河北省衛生計生委分別介紹了雙方的醫療資源、醫療服務定位等,并對如何協同發展進行了深入分析。
河北省初步擬定了京冀醫療衛生協同發展的總思路,并在對雙方已有合作項目及資源條件、現實需求等進行綜合分析的基礎上,提出了六種發展模式:
一是可實施整體搬遷,將優質資源直接輸出到河北省環京地區,直接將外地患者分流在首都以外。
二是可開展合作辦醫,發揮各自比較優勢,實現互惠雙贏。
三是可幫扶建強專科,加強對口幫扶,延伸北京優勢技術資源,提高河北省服務水平。
四是可實行遠程診療,逐步實現三級醫院和市縣兩級醫院全覆蓋。
五是可加強科技交流,通過科研協作、人才交流、人才培養等方式,逐步解決河北省看病難、吸附力差的問題。
六是可深化聯防聯控,在重大事件、重大考驗面前,同舟共濟、合力攻堅。
北京市衛生計生委負責人接受媒體采訪時也表示,北京正和國家有關部門一起研究制定京津冀一體化醫療規劃,更多關注醫療機構的功能疏解和功能定位。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