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芳


改革開放以來,民族聲樂作品呈多元化趨勢發展,除了以往傳統的戲曲、說唱以及地方民歌,近些年又出現了民族唱法與通俗唱法結合的民通歌曲、民族唱法與戲曲結合的“京歌”等等民族新唱法。其中“京歌”的出現無疑對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發展意義重大,它不僅吸收了中國國粹之精華,還將中國古典文化發揚光大,使得我國青年一代對老一輩的戲曲文化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如何將“京歌”詮釋好,唱出其應有的戲曲風味,京劇潤腔技法的借鑒與吸收是極為重要的。
一、京劇潤腔技法
(一)京劇潤腔的含義
潤腔是中國戲曲所特有的一種裝飾技能,是將“死譜”變成“活旋律”的重要橋梁。京劇作為我國的國劇,廣泛吸納了多個民間地方戲種,通過不斷的打磨與融合,最終形成極具地方特色的“榜首”劇種。京劇藝術包含“唱、念、做、打”四工,其中唱居首位,可見唱腔在京劇藝術中的重要地位。潤腔作為京劇唱腔的重要技巧,對整個京劇的演唱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
(二)京劇潤腔的種類
京劇潤腔的表現手法多種多樣,歸納起來大致可分為“倚音、波音、甩音、嗖音、顫音”等等。
倚音是京劇潤腔中最常見的裝飾,不論是傳統京劇還是現代京劇,倚音技法都占了較大的篇幅。倚音可分為“上倚音、下倚音、單倚音、復倚音、明倚音、暗倚音、前倚音、后倚音”等等。
波音是一種有規律的顫音,譜面有標記。波音的節奏由慢到快,最后那個音延長,氣息要求則是隨節奏而略有波動。波音一般可以分為“上波音、下波音”兩種。
甩音是指在旋律下行時突然插入反向上行再下行的裝飾技巧,譜面一般無標記。甩音的使用相對自由,一般由演唱者根據旋律、歌詞內容、情感需要合理運用,以增添京劇的戲劇效果。
嗖音,聲音從鼻腔傳出,類似哭腔效果。聲帶先放松,然后馬上閉合,造成一種“頓氣”的效果。此技法需控制好口腔共鳴與鼻腔共鳴,因此,掌握口腔、鼻腔、咽腔、上腭等發音器官的肌能狀態是正確發出嗖音的基礎。
顫音,是由本音與鄰音反復交替而成。演唱顫音時要求聲帶相當靈敏,氣流與氣壓需配合聲帶的靈敏度做適度地調整,這樣才能達到準確而靈巧的顫音發聲狀態。顫音一般包括“快顫音、慢顫音、長顫音、短顫音、上顫音、下顫音”等等。
二、京劇潤腔技法在“京歌”中的運用
創作歌曲《梅蘭芳》為例,這是一首是京歌”中較為成功的代表作品,由劉鵬春作詞、吳小平作曲,近些年來受到廣大觀眾特別是中青年觀眾的喜愛。整首樂曲高度贊揚了梅蘭芳勇于革新的創作品質和正義凜然的高貴氣質。孟子曰:“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這正是梅蘭芳注重人格完善、宣揚傳統道德精英文化的完美體現。歌曲中古典曲調與現代元素的大膽結合正好將梅蘭芳德藝雙馨的高貴品質完美詮釋。
(一)《梅蘭芳》中倚音技巧的運用
歌曲《梅蘭芳》的結構大致可以分為兩個部分,一個是節奏平穩的慢板抒情部分,第二部分則是具有典型京劇拖腔風格的緊拉慢唱部分。
倚音的使用幾乎貫穿了整個慢板抒情部分,因此成為了全曲使用最多的京劇潤腔技巧。下面,筆者就倚音在歌曲中的一處具體運用進行分析,譜例如下:
作為全曲第一句,短短五小節就運用了三處倚音技巧,使得旋律線條如波浪般舒緩?!拜啞弊智斑\用了一個上單倚音,讓本在C處音高的“輪”與前一小節的“一”處于同一音高,過渡也更加自然。此處的倚音應該把握好D的時值,不可拖了后面主音C的時值,打亂整小節的節拍。第五小節的“月”字十分復雜,運用了復倚音和上單倚音。復倚音中每個音的時值只是單倚音的二分之一,因此,氣息沖擊聲帶時要靈活、輕巧。“月”字的音量應該從弱起再到漸強,第二個上單倚音與第二小節類似,把握好D的時值,不要將起著裝飾作用的倚音代替了主音,喧賓奪主。
(二)《梅蘭芳》中波音技巧的運用
縱觀全曲,運用第二多的京劇潤腔技巧便是波音。波音是京劇中最典型的潤腔技巧,第一部分連續九個波音的使用,巧妙地與戲曲結合,突出京劇的旋律感。下面,筆者將波音在歌曲第二句的運用進行分析,譜例如下:
第二句的前面兩小節密集地運用了三個上波音。第一個“自”是八分音符,時值較長,此處波音的速度略微舒緩,像茶館哼唱小曲的感覺;后面的兩個波音都是十六分音符,時值縮短了一倍,此時為了提高聲帶的靈敏度,需將氣壓降低、氣流減少,波音如彩帶般飄過后,氣息立即坐在主音上,保證主音的節奏與節拍。
(三)《梅蘭芳》中甩音、嗖音、顫音技巧的運用
甩音、嗖音、顫音都屬于相對自由的京劇潤腔技巧,譜面一般無標記。
甩音在全曲的運用不多,比較典型的是在慢板即將結束的最后一句運用了該技巧。結束句的“血”字拖了五小節,從倒數第三小節開始漸慢,最后一小節的C音帶出甩音,此時的甩音要準而有力,從后腦勺直線型的弧度落下,甩完后馬上落到主音降B上,緊接著速度突變,進入緊拉慢唱部分。
嗖音是京劇潤腔中比較特殊的技法,用的相對較少,現代歌劇,如《白毛女》等也漸漸加入了這種伴隨哭腔、從鼻腔發聲的潤腔技巧。歌曲《梅蘭芳》中在兩段慢板抒情部分的結束句中,皆運用了嗖音技巧,代表性的字有“迢、解、魂、血”。演唱時,氣息同時沖擊聲帶與鼻腔,帶有略微的哭腔,在帶有附點的四個十六的節奏基礎上,突出“頓氣”的效果,使聽眾體會到京劇較為明顯的戲劇感。
顫音的運用主要是歌曲的緊拉慢唱部分,這個部分幾乎每個拖了六拍及以上的音均運用了慢顫音技巧,較為典型的是“蘭也似雪”的“蘭”字?!疤m”是快板第二句的開頭,飽滿地拖了六拍,C音與上方鄰音D音反復交替、由慢到快直到結束,演唱時需控制好二音交換的頻率以及由慢到快的速度,讓聽眾感到自然而不突兀。
總之,京劇潤腔技巧靈活多變,不是每一處的潤腔技巧譜面上都有標記。潤腔的運用,少則死板,多則花哨。只有在對每一種潤腔技巧有較為深刻的理解基礎上,掌握其中發聲的重點與難點,合理地加以運用,才能使帶有戲曲風味的中國民族聲樂作品唱出其獨有的戲曲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