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晶
摘要:近年來中國舞蹈的發展空前繁榮,各高等院校涌現出大批舞蹈人才,但隨著舞蹈人才數量的不斷增加,其高素質人才培養問題一度引起關注。作為綜合類高校,是以培養舞蹈專業人才為主要目標,發現、發展具有特殊才能的高素質舞蹈人才,使之成為社會中拔尖的舞蹈人才。本文以綜合類高等院校舞蹈人才的培養為基點,結合本人多年舞蹈理論與實踐教學經驗,試從創新型舞蹈人才培養方面進行分析,闡述綜合類高校舞蹈人才的培養。
關鍵詞:舞蹈人才 培養 創新型
一、創新型舞蹈人才的定位
在迎接知識經濟時代的高等教育改革的今天,我們提倡素質教育,而素質教育的核心內容則是對創新能力的培養。創新是知識經濟和素質教育內在本質的統一體現。吳曉邦先生指出:“中國的舞蹈教育目的要進一步明確,要為社會主義舞蹈藝術的創作、教學、研究的方向努力培養高質量的又紅又專的人才,改變舊的只求技術的科班制的舞蹈教學法。”高素質的舞蹈人才是全面發展的德才兼備、文武雙全的人才,不僅有過硬的專業本領,而且有創新能力。
創新首先要立足于知識的積累和人才的培養。創新能力不是一種智力特征,它是一種性格素質;是一種敢于求真知、求新知的品質;是一種綜合素質的體現。創新型舞蹈人才指以創新為核心目標,有廣博而扎實的知識,具備較高的專業水平和創新能力,在舞蹈藝術思維,理念,創作方面做出創造性的人才。
二、培養創新能力的意義
創新能力是高素質人才的一個重要標志,提升創新能力需要一種全新的教育思想,體現在個性、能力、研究三個方面的要素。注重個體潛能的挖掘與培養,加強個人獨立思考和創造力,尊重學生的主體性,不抹滅其創造天賦,從而使每個學生的獨有個性充分發展。能力是知識的轉換,能力的培養需要有合理的知識結構。
作為綜合類高校要區別于專屬院校,開展創新型學習。創新能力的培養不僅體現在專業方向的高精尖,還要更多的提供學生接觸外來文化的學習機會,創建良好的學習環境,建立豐富、系統的知識構架,更好地吸收,了解多元文化。研究是一切創造的源泉,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滲透研究內容,使學生學會研究問題,養成研究問題的習慣。只有培養出有創新能力的舞蹈人才,才能創作出具有文化底蘊的舞蹈作品。
三、培養創新型舞蹈人才的教育模式
作為綜合類高校要為社會培養和造就適應未來時代需要的創新型人才,就要有適宜這種人才健康成長的條件和良好的環境。因此,必須以創新為核心目標進行整體、系統和綜合的教學模式。對此,閻立欽在《培養創新能力,推進素質教育》一文中曾提出:“在課程與教學領域,要以人類文明的優秀成果包括現代信息文明為基礎,改變以傳統的書本知識為基礎的狀況;要實現由傳統知識的教學觀向培養學生學會學習的教學觀的轉變;要實現由‘師道尊嚴向師生民主平等的轉變,堅持教育的成功導向和正面激勵,允許探索中的錯誤,不求全責備;要為學生思考、探索、發現和創新提供最大的空間,具有較強的開放性和選擇性;要貫徹理論聯系實際的原則,突出實踐性,便于學生的操作和其他活動;要構建以學習者為中心,以學生自主活動為基礎的新型教學過程,使教學活動真正建立在學生自主活動和探索的基礎上,進而形成有利于學生主體精神、創新能力健康發展的教學環境和教學體系。”
如上所述,創新教育絕非單純的學生發明創造技巧的教育,而是全方位的改造教育過程和學生成長過程的教育。創新教育是一種面向全體學生的素質教育,是一種注重學習過程的創新教育模式。其歸納為以下幾點:
(一)作為綜合類高校要致力于培養高素質創造性舞蹈人才,倡導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改變應試教育的方式方法,開創“創新教育”的新局面。綜合類高校應結合舞蹈生源特點,進行創新性課程的開設。學校課程設置要考慮學科理論課程,實踐課程的整體結構,引導學生了解和研究新事物,倡導開放式教學模式。在學科建設方面要考慮知識結構,課程開設多樣化,靈活化。
(二)教師是知識傳輸的窗口,教師的素質和創新能力決定了學生學習質量。這就要求教師必須提升自身的文化修養,積累新知識,不斷獲取大量的前沿信息,具備創造性和啟發學生的能力,幫助學生突破傳統的固有思維模式。編創舞蹈作品時,在繼承傳統的同時引導學生有創新意識。
(三)授課方式靈活化,不拘一格,突破時空局限。提倡個性化教學,因材施教,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研究問題的能力,使學生全面發展的同時突出個體表現。藝術學習不能閉門造車,要提升學生獨創能力,提供藝術實踐機會,使他們在藝術實踐中發揮創新才智,靈活運用知識。
四、結語
培養創新型舞蹈人才是對高科技時代人文精神和價值的一種追求,是展現人的自由本性的一種體現。作為綜合類高等院校的舞蹈專業,應以培養高素質舞蹈專業人才為己任,提倡創新教育,培養創新型舞蹈人才,使之適應知識經濟社會的需求。
參考文獻:
[1]于平.高教舞蹈綜論[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