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溫州經濟的發展是我國改革開放下地方縣域經濟發展中一種獨特的現象和模式,也在一段特定的時期幾乎成為了民營經濟的代名詞,也是我國勞動力密集型產業起步與蓬勃發展的縮影。但伴隨著溫州經濟的突飛猛進,與之而來的一系列問題也相繼出現,成為阻礙溫州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國內國外近期經濟發展形勢日益嚴峻,如何處理溫州經濟發展中的阻礙問題,為溫州經濟可持續發展打下良好基礎,是筆者關注的重點,本文也將結合筆者個人觀點展望溫州經濟未來的發展趨勢。
關鍵詞:溫州經濟;發展描述;展望
一、溫州經濟發展的歷程
溫州經濟發展模式一直是我國民營經濟的典型代表,一個縣域經濟的國內生產總值由改革開放初期即1978年的13億元增長到2013年的4004億元,35年內增長了308倍,其經濟成就表現突出。
1.溫州經濟發展的早期階段
我國在1978年改革開放后,溫州以海防前線城市的角色進入到全國市場經濟建設中,雖然自身的經濟發展硬件設施不盡齊全,也沒有獲得較為優厚的政策支持,但由于溫州獨特的商業文化氛圍,造就了最早一批活躍市場經濟的個體工商戶。這種獨特的文化環境早在1956年的溫州永嘉縣試驗早期的“包產到戶”就有所體現。
1978年至20世紀80年代中期,溫州的經濟發展開始進入起步階段,以國家在農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為契機,一大批農村勞動力被解放出來,從事以家庭作坊為主的個體經營活動,進入到最早的市場經濟活動中去,在非公有制經濟還在受到爭議的改革開放初期,這批溫州商人就已經成為中國市場經濟最早的一批參與者中的典型代表,并幾乎在全國范圍內的日用百貨領域開辟了廣闊的市場,全溫州儲蓄余額由4511萬元增長到近6億元,國內生產總值從13億元增長到45億元,進行著早期民營資本的積累。
20世紀80年代中期到1992年,溫州的非公有制經濟開始由個體工商戶的形態向股份合作制轉變,原有的個體家庭式小企業模式已經不適應企業自身發展的架構需要,大多數溫州民營小企業主選擇聯合創辦股份合作制企業以繼續保持在全國范圍市場上領先優勢。這一階段,溫州截至1992年國內生產總值達到了127億元,國民儲蓄余額增長到55億元。其地域經濟優勢明顯突出。
2.溫州經濟發展調整期概述
在1992年前后我國市場經濟建設遭遇一些波動性影響,這些不良因素雖然在客觀環境下給溫州的經濟發展帶來不利影響,但溫州的民營經濟憑借其廣闊的市場與其豐富的商品供應,依然保證了較為高速的增長。從1992年到1998年這段調整期,溫州民營企業做出了諸多基礎性的工作,由這些民營經濟主體所構建的溫州經濟生態環境,在其后的時間里,為溫州商品打開國內市場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也保障了溫州獨有的商業文化氛圍不受干擾。同時溫州地方政府也極為重視經濟組織的建設,1992年溫州市黨委便在1990年成立的溫州市總商會發展建立了黨組織,從而有效穩固和保證了溫州地方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信心。
此后溫州市總商會在溫州優越的民營企業資源上相繼發展了200余家基層商會團體,并于海內外諸多商會建立良好合作交流關系,為溫州企業開拓廣闊市場提供了良好的平臺和機遇。這一階段,溫州的國內生產總值增長到672億元,國民儲蓄余額增長到323億元,經濟發展勢頭強勁,實現了調整階段的穩步增長。
3.溫州經濟目前情況概述
溫州經濟在經歷了持續的資本和經營經驗的積累,以及對市場經濟活動規律的摸索后,步入了持續、穩定、全面的增長階段。加之1998年黨的“十五大”提出要促進非公有制經濟發展,困擾溫州民營經濟發展的政治憂慮正式被消除,非公有制經濟下的溫州民營經濟體促使溫州開始了農村城鎮化的探索,工業企業的日益增多為其后期進行更為多種的資本運作和貿易嘗試奠定了良好的實體基礎。
從1998年開始,溫州經濟正式開啟了屬于自己的鍍金時代,從1998年至今,溫州經濟的關鍵指標已經在浙江省排名第三,在全國范圍內的地域經濟實力競爭上也具有明顯優勢。國內生產總值增長到4004億元,全民儲蓄余額達到3617億元,金融存款也從1998年的623億元增長到現今的7425億元,可見溫州民營經濟在金融領域也開始了卓越的嘗試,開啟了多種經營模式的探索。
二、溫州經濟發展的特點及其存在問題
1.溫州經濟發展的特點
(1)溫州經濟發展中地域文化突出
溫州由于獨特的地理位置,一面向海,三面環山,本地人口數量起初為500多萬人,經濟發展的基礎條件并不優厚。但溫州經濟能夠在中國35年的改革開放進程中實現國內生產總值308倍的增長,首先得益于溫州獨特的地域文化,早在南宋時期,溫州的商業文明就開始萌芽,由此而帶來的敢于嘗試、逐利、冒險、吃苦和經營靈活的特質便深深的留在溫州人的傳統文化中,與此同時,溫州偏僻的地理位置導致溫州擁有最為獨特的地方方言,由此構建的一個近乎密封的文化交流圈在對溫州經濟發展中遭遇一些外來干擾起到了良好的防御作用,在對一些經濟增長產業和關鍵領域,又能搭建良好的溝通橋梁。遍布海內外百余家的溫州商會便是溫州特有文化的最好體現。
(2)溫州經濟發展中市場意識活躍
溫州經濟發展中其人力資源因素發揮了巨大的作用,溫州的民營企業主從最先的個體工商戶到現在的股份制企業經營者,得益于溫州人對市場需求的敏銳把握,前述中溫州人獨特的文化經濟交流圈有益于溫州人相互聯絡,由于溫州人口最初僅有500余萬,消費市場并不大,為了給溫州眾多的民營企業產品尋找出路,溫州人抱團在全國范圍內開拓和維護消費市場,這就等于給溫州尋找到了一個極為廣闊的經濟腹地,來支撐溫州經濟的持續發展。
溫州民營企業群基于自身靈活的經營策略,在我國社會經濟日益發展,人民生活需求不斷升級,對外貿易持續活躍的今天,已經在國內實現了產業鏈與銷售渠道的有效對接,靈活的調整生產商品,以供應全國乃至全球的單類商品的需求,繼而促進溫州成為中國鞋都、中國電器城、中國五金之城、中國服裝之城等一系列產業集群。同時溫州還加大對外貿易的參與度,在2012年就擁有進出口經營權企業9247家,對外貿易的國家與地區多達205個,幾乎覆蓋全球市場。endprint
2.溫州經濟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1) 溫州經濟發展中對外合作程度不高
溫州經濟發展過程中,由于自身文化的封閉性,也基于自身資本豐厚的優勢,對外合作意識并不強,與非溫州企業的合作程度并不高,溫州民營企業抱團一方面有利于提高溫州經濟的抗風險性,但在另一方面卻造成溫州企業無法對接外域文化,從而無法更合適的實現自身的產業升級和財富增長,對于產業集成熟發展的后期,這些對溫州經濟的造成的阻礙影響比較加大。
(2)溫州經濟發展中投機性交易風險加大
溫州經濟發展過程中,其參與者的文化程度并不高,大多是農民和本地務工青年,基于自身優越的競爭意識和吃苦耐勞從事簡單的商業貿易活動,該群體對財富與利潤追求的心理程度遠高于其他市場經濟參與者。這種優勢也在另一方面促使完成資本積累的溫州商人參與到投機性交易中去獲取更高回報,但由于文化素質程度并不高,其市場經驗還不足以應對國際中大型財團的風險性金融交易,只能停留在國內外物資性商品的交易上,溫州炒房團也應運而生,高利貸金融交易一直保持在高位運行,這些對溫州實體經濟的發展將帶來極大地系統性風險。
(3)溫州經濟發展中企業管理制度建設遲緩
溫州經濟發展中,溫州商人的靈活的經營策略功不可沒,但隨著我國市場經濟深入發展,企業經營面對越來越多的挑戰,伴隨著國際成熟大型的企業集團進入中國市場,這些國際化企業憑借先進的企業管理經驗與經營戰略管理以及產品質量創新等一些列措施在中國市場取得巨大成就,凸顯強大的競爭力。而溫州企業基于家族傳統式的經營管理模式已經明顯不能適應未來市場激勵競爭的需要,坐享既有的財富優勢而缺乏企業立足的核心競爭力,將對溫州民營經濟帶來系統性的風險。
三、關于溫州經濟建設發展的個人觀點
1.宏觀調控促進溫州經濟建設
筆者認為對于溫州經濟建設溫州政府應該改變以往的粗線條的管理模式,從加快溫州產業升級、促進技術創新,加強對違規的市場投機性交易的打擊力度,規范企業經營,合理的簡政放權,密切關注宏觀經濟環境和未來市場發展的動向,培育高素質的人力資源與未來的企業管理。
2.微觀調整保證溫州經濟發展
從微觀方面,筆者認為溫州商業文化需要走向世界,讓更加廣闊的市場來認可自身的價值,同時應該摒棄惡性投機交易思想,讓更多的溫州民營企業經營者能夠認可和吸引先進的企業管理模式,改革傳統的家族式企業管理模式,從而實現民營經濟可持續發展。
四、對溫州經濟的未來展望
1.溫州經濟面臨更加國際化的轉型
筆者認為溫州經濟在未來將面臨更加復雜的市場環境,其實體經濟不僅將與國內對應行業競爭,還將伴隨著我國市場經濟與國際接軌的步伐,逐步面臨來自國際企業的競爭,不僅面臨著來自歐美高科技企業的市場競爭,還將面臨著來自金磚四國乃至新興國家同類企業的市場競爭。溫州民營企業必將成為實現自身國際化的轉型來應對經濟全球化的步伐。
2.溫州經濟產業升級步伐加快
溫州的產業經濟經歷20余年的集聚發展,已經形成了生產的規模經濟優勢,但伴隨這現今產品設計日新月異、日益豐富的人民消費需要,溫州傳統優勢產業必將面臨嚴峻的升級局面,既往勞動力密集型的產業也將伴隨著日后日益減少的勞動力供應而不得不做出經營調整,在經歷多年來品牌代工的溫州民營企業,也積累不少的生產技術經驗,為日后的產業升級打下了良好的基礎。而遍布全球的溫州商人則為溫州民營企業尋找產業鏈對接企業提供更多可能。
3.溫州經濟特色文化建設意義突顯
本隨著《溫州一家人》電視劇在中央電視臺的播出,溫州經濟特色文化也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在面對日益開放的市場經濟背景下,不僅是溫州經濟,全國的創業者都積極學習者溫州商人的勇于開拓、吃苦耐勞、靈活經營的精神,這不僅是輸出溫州經濟文化,更是為溫州經濟走向更廣闊的發展空間奠定了扎實的基礎,同時也有利于溫州經濟文化自身的一個提升。
筆者根據溫州經濟發展的時代變遷做出了具體的描述,同時針對溫州經濟所遭遇的問題和其自身的優勢做出具體的闡述,并且簡單提出了個人對溫州經濟建設的觀點。最后筆者結合我國市場經濟發展的趨勢,認為溫州未來的經濟發展將主要體現在企業實現國際化轉型、產業升級和自身文化改造與輸出三個方面。
參考文獻:
[1]張玉霞.溫州模式與民間文化[J].黑河學刊,2010(11).
[2]劉學良,孫斌棟,劉偉,潘鑫.制度變遷視角下的區域經濟發展——蘇南模式與溫州模式的比較與啟示[J].現代城市研究,2008(03).
[3]劉霞,陳漫漫,闕偉偉,蔡風景.溫州經濟增長影響因素的實證分析[J].溫州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1(12).
[4]黃流芳.溫州經濟模式的困惑與出路[J].改革探索,2008(05).
[5]周路.溫州模式現狀及發展[J].新西部,2008(10).
[6]李文祥.溫州模式與蘇南模式的集體主義實質及其啟示[J].價值工程,2005(11).
[7]周斌,韓迅,許茗.溫州模式演變速寫[J].特別報道,2012(11).
作者簡介:林健爾(1982.2- ),女,浙江省溫州市鹿城區,2005年畢業于浙江財經大學,現任溫州市海洋與漁業局財務人員,就讀于北京大學經濟學院區域經濟學同等學歷碩士,主要研究方向為溫州地區區域經濟現狀及發展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