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艷波,潘海燕,顏波兒,石銀盛
(舟山市人民醫院,浙江舟山 316004)
品質管理活動(quality management activities,QMA)是借助質量控制的方法,由同一現場的人員,自覺自發地組成質量管理小組,在自我啟發及相互啟發的原則下,以全員參加的方式,持續不斷地對工作現場進行改善與管理[1-2]。隨著醫學科技的快速發展,各種多功能的心電監護儀已廣泛應用于臨床,可同時監測各種生理指標,如心率、血壓、呼吸、體溫、脈搏氧飽和度等,使醫護人員能夠及時準確地捕捉患者生命活動的信息,指導臨床治療與護理。但心電監護儀如果使用不當,監測數據就不能反映患者真正的生命活動,會誤導醫生、護士,從而引發治療護理失誤,嚴重者危及患者生命。為了規范護士對心電監護儀的使用,提高護理管理質量,本院胸心外科對心電監護儀的規范使用實施QMA,取得了較好效果,現報告如下。
1.1 成立QMA 小組 成立由2 名責任組長、6名護士組成的QMA 小組,設圈長1名。設計圈名和圈徽,其中圈名為“知心圈”,意義為“彼此契合,胸心相照;敞開胸懷,擁抱健康;雙手托舉,凝聚大愛”。QMA 實施日期為2013年7月15日至8月20日,活動主題為規范使用心電監護儀。2013年5月28日至6月24日為活動前期,每天由2名組員檢查心電監護儀的性能,記錄存在的問題;每周由責任組長收集監護儀使用中存在的問題,并進行分析。
1.2 分析存在的問題 利用魚骨圖[3]進行原因分析,魚頭為改善的重點,大魚骨為主要原因,小魚骨為導致主要原因的次要原因,見圖1。

圖1 心電監護儀使用影響因素原因分析魚骨圖
1.3 制定和實施質量改進措施
1.3.1 護士強化培訓和定期考核
1.3.1.1 強化培訓 如魚骨圖分析所示,交接班不規范、宣教方法和溝通能力欠缺、報警設置不合理是影響監護儀監測最優化狀態的重要原因,因此加強科內護士相關知識培訓及宣教溝通技能訓練。首先由護士長對全科護士進行心電監護儀相關知識的培訓,采用理論培訓和情景模擬操作演示相結合的方法,培訓內容包括監護儀報警范圍的設置、脈搏氧飽和度的影響因素分析、護士心電監護儀規范交接班等。
1.3.1.2 定期考核 采取階段考核和隨機抽查的形式對護士進行考核,考核形式采用情景模擬和床邊實地考核兩種。第一階段考核為護士長授課后,由護士長組織情景模擬考核,做到人人過關;第二階段考核為前一次考核1周后,采用床邊考核,目的為鞏固操作技能;第三階段為第二次考核1個月后重復1次床邊考核。隨機抽查則由責任組長負責落實,對護士日常工作中存在的問題進行深入的點評和指導。
1.3.2 加強對患者和家屬的健康宣教 做好患者及家屬的宣教溝通工作,使其了解心電監護儀的相關知識及使用的重要性[4]。采用口頭宣教聯合圖文相結合的形式,制作心電監護相關知識宣教卡,內容包括活動時防止電極片牽拉、脫落,氧飽和度指套的正確使用,心電監護儀邊上禁放水杯及禁止近距離使用手機等,將宣教卡懸掛于監護儀旁,便于患者及其家屬閱讀。
1.3.3 簡化和規范使用流程 在日常監護中規范心電監護儀使用流程,本活動將原來繁瑣的文字流程簡化為圖文操作步驟,并附在每臺儀器上,便于低年資護士快速熟悉操作流程。此外,強調交班中監護儀交接的重要性,使用六步交接法:第一步檢查電極片的使用情況,皮膚有無過敏,電極片有無脫落,做到及時更換;第二步關注袖帶的使用情況,手臂皮膚有無出現壓力性紫癜,有無壓瘡,并重新綁定袖帶測量血壓值;第三步評估手指皮膚及指甲情況,更換氧飽和度探頭的位置;第四步對監護及測量的數據進行簡要病情分析;第五步根據監測值,結合安全因素,調整監護報警范圍,其中報警音量設置在夜間1檔、白天3檔;第六步整理心電監護儀導線,使其整潔規范。
1.3.4 及時排除干擾因素 監測期間加強巡視,及時發現因電極片松動、患者床上活動等其他因素引起的基線漂移,以及使用手機引起的周圍信號干擾,排除干擾,保證心電監測信號的正常[5];因監護儀性能不良會導致監測數據有誤差,頻繁報警,因此對長期使用心電監護儀的患者,每日用血壓計人工測量血壓1次,以便及時發現心電監護儀誤差;對監護儀測得較高的血壓后要手動矯正1次,使監護儀恢復正常的監測性能。
1.3.5 調整監護儀參數設置 監護儀參數設置不當,“患者類型”選擇錯誤等都會影響測量的準確性,甚至無法測量等,如有心電波形而沒有心率、對高血壓患者測不出血壓。因此,合理設置各參數功能選項,調整波幅、波速參數及波形,便于監護儀識別,同時使護士能簡易觀察及計數,選擇合適的監護模式,設置濾波功能,消除電濾、肌電干擾;設定合理的通道、報警音量、報警限、屏幕亮度及準確的系統時鐘等,使心電監護的監測達到最優化狀態。
1.4 評價方法 比較QMA 前后心電監護儀監測最優化狀態合格率、監護儀報警設置正確率、患者對監護儀宣教知識的掌握率、患者及家屬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評價小組由護士長及2名責任組長組成,分別在活動前1個月和QMA 實施后1個月進行調查評價。
1.4.1 監護儀監測最優化狀態合格率 采用自制的“監護儀監測最優化狀態調查表”,該調查表內容包括電極片安放位置正確、與皮膚接觸良好,血壓計袖帶寬度適宜、捆綁位置正確、松緊適宜,測血壓時體位正確,氧飽和度探頭安放位置正確、無灰指甲及涂指甲油現象,患者情緒穩定、無躁動不安及末梢循環不良等,共15個條目組成,總分為100分,80分以上為合格。
1.4.2 報警設置正確率 正確的報警設置:HR為基礎的20%~30%,波速25mm/s;血壓為基礎的20%~30%;氧飽和度為90%~100%,波速25mm/s;呼吸10~30次/min,波速6.25 mm/s。必要時根據患者實際情況設置各項參數,任何一項不符合要求者,均認為不正確。
1.4.3 患者對監護儀宣教知識的掌握率 采用自制的調查表,含如何識別警報、如何呼救、床上活動及其他相關注意事項共3個問題,采用問答的方式,詢問患者或其家屬,80%以上能答出者為對宣教知識掌握。
1.4.4 患者及家屬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 采用科室每月1次的患者滿意度調查問卷進行調查,總分為100分。
1.5 統計學方法 數據輸入SPSS 16.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數資料采用x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QMA 前后心電監護儀規范使用情況比較 見表1。

表1 QMA前后心電監護儀規范使用情況比較 例(%)
2.2 QMA 前后患者及家屬滿意度比較 QMA前發放滿意度調查問卷79份,回收79份,活動后發放72份,回收72份。患者及家屬對護理工作滿意度評分QMA 前(91.9±8.79)分,QMA 后(96.0±4.26)分,t=-3.59,P=0.004。
3.1 QMA 后心電監護儀監測處于最優化狀態 QMA 實施后,護士重視對心電監護儀功能的合理設置,重視波幅、波速及波形的選擇,設置濾波功能、屏幕亮度及準確的系統時鐘等。交接班過程中使用六步交接法,使護士注重電極片、袖帶、氧飽和度指套等的觀察,重視報警范圍設置及導線的整理等。經過培訓,護士掌握了影響監護儀的干擾因素及干擾排除方法,護士能正確使用心電監護儀,使心電監測更好地達到最優化狀態,提高了心電監測的準確性。由表1 可見,QMA 實施后,心電監護儀監測最優化狀態合格率由活動前的79.8%提高到活動后的95.7%。
3.2 QMA 提高了心電監護儀報警設置的正確率 報警范圍設置的目的是預先設定監測參數的報警范圍,當監測參數數值超出報警范圍時,機器發生聲光報警,提醒醫護人員及時關注患者病情變化,及處理突發危及生命的事件。護士需要根據患者病情預先調整好主要監護參數報警值的上、下界限,并隨時調整設置,避免漏報及無效報警。本活動中羅列了各類報警范圍設置的參考值,在交接班中的第五步強調了根據患者情況調整監護報警范圍,心電監護儀報警設置的正確率由活動前的83.5%提高到活動后的96.9%。
3.3 QMA 提高了患者對心電監護宣教知識掌握率及患者和家屬滿意度 通過全員參與學習心電監護儀的使用,護士增強了質量管理意識[6],自覺參與心電監護儀的管理,更加注意對患者的宣教;巡視過程中能根據患者的病情合理設置報警參數,減少了誤報警的發生,避免刺激患者;在處理報警過程中能安慰患者,解釋報警的原因,使患者對監護儀報警有正確的認識,減輕患者的心理負擔。實施QMA 后患者及家屬對監護儀宣教內容的掌握率較前提高,能自主識別某些干擾因素,共同參與心電監護儀的管理,提高了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
[1]方桂珍.在護理人員中推行品管圈活動的探討[J].護理研究,2008,22(12):1103-1104.
[2]童蘭丹.品質圈活動在提高骨科患者大小便標本送檢率中的應用[J].護理學報,2009,16(18):31-32.
[3]汪四花,林芬,沈國霞.品質管理活動在病房用藥安全質量管理中的應用[J].中華護理雜志,2011,46(1):60-61.
[4]王秀芳.護理技術操作程序與質量管理標準[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7:33.
[5]沈建新,陳春蘭,馮子安.心電監護儀干擾排除方法探討[J].臨床影像技術,2010,25(1):115-116.
[6]石蓉,龔仁蓉,蔣娜.品質圈活動在心臟外科儀器設備管理中的應用[J].華西醫學,2011,26(3):464-4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