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霞
(濟南大學,山東 濟南 250022)
我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六普”數據顯示,我國總人口為13.71億,約占世界總人口的20%。快速增長的人口總量問題無疑是我國的重大戰略問題之一,而另外一個來自于人口方面的嚴峻挑戰也必須引起我們的重視,那就是我國的人口老齡化問題[1]。
人口老齡化是指老年人口在總人口中的比重上升到一定比例后的一種社會人口構成,國際上通常把一國或地區60歲及以上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達到10%,或65歲及以上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達到7%作為該國或地區進入老齡化社會的標準。從我國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看,我國60歲及以上人口和65歲及以上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分別為10.3%和6.96%。這表明,我國在世紀之交已經進入人口老齡化社會。
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資料顯示,我國人口年齡結構發生了迅速轉變:60歲及以上人口和65歲及以上人口分別為1.78億人和1.19億人,占總人口的比重分別為13.26%和8.87%。面對“白發浪潮”撲面而來,擁有13億人口的我國將面臨比其他國家更大的壓力。然而,比規模更讓人吃驚的是速度。與2000年“五普”相比,“六普”時我國60歲及以上人口比重上升2.93個百分點,65歲及以上人口比重上升1.91個百分點。

表1 兩次普查期間中國人口變動情況
數據來源:《中國統計年鑒2011》,并經作者計算整理。
表1數據表明,2000年至2010年10年間,我國人口總量呈現持續增長的趨勢,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規模不斷增大,老年人口比重逐年上升,均超過7%的國際標準,發展十分迅速。
從我國人口老齡化的過程來看,我國人口老齡化呈現出以下特征:一是老年人口絕對數量大;二是老齡化速度快、來勢猛;三是老齡人口中的高齡人口所占比重不斷上升;四是呈現出“未富先老”的老齡化局面;五是農村老齡化問題更為嚴重。
目前,我國尚處于人口老齡化的早期,但是未來我國人口的發展將不可避免地經歷從輕度老齡化向重度老齡化的轉變。 21世紀40年代后期,我國將形成老年人口的高峰,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將達到3.2億人,占總人口的比重達到22%,這相當于每4~5人中就有1個老年人[2],“白發浪潮”將成為21世紀我國主要的人口問題之一。
我們不否認我國人口老齡化過程中所存在的上述特點,但是在我國人口老齡化進程中,往往有一個被忽視的重要特征,那就是人口老齡化過程中存在著的性別差異。不僅在中國,世界范圍內的人口老齡化過程中也是如此。在1999年國際老年人年的致詞中,聯合國前秘書長安南就曾經指出,在人口老齡化過程中,應特別注意到性別差異問題,……女性老年人更容易受到歧視和忽略。
老年女性是老年人口中極為重要、不可忽視的一個群體。有研究預測:中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的性別比,將從2000年的95下降到2050年的82.2。同時,80歲及以上老年女性在整個老年女性中的比例,將從2000年的11.0%上升到2050年的21.7%,老年女性“自身的高齡化”趨勢將會明顯[3](P99-101)。屆時,我國將面臨更為嚴峻的女性老年人口問題。因此,解決和應對我國老齡化問題,要特別重視對老年女性問題的解決。
人類的性別一方面具有生物屬性,另一方面也具有社會屬性[4]。生理性別(sex)是性別的生物屬性,指男女之間生理結構的差異,社會性別(gender)是性別的社會屬性,指社會文化形成的對男女差異的理解,以及在社會文化中形成的屬于男性或女性的群體特征和行為方式[5]。因此,性別不僅僅是生物學意義上的必然產物,更是由社會所造成的,是社會結構的一部分。
與性別的生物屬性和社會屬性相對應,性別差異一方面表現為性別的自然差異,即生物差異,這種差異是先天存在于生理上的男女兩性之間的差別;另一方面表現為性別的社會差異,即兩性的生物差異經由社會制度化力量的作用而形成的一系列性別行為規范和社會角色的差別。
縱觀古今中外女性發展的歷程,性別差異如同一座無法逾越的屏障制約著女性的發展。本文以我國人口老齡化過程中的男女兩性為共同分析焦點,以兩性之間的壽命差異、規模差異、經濟差異、健康差異,以及家庭與社會地位差異為分析路徑,探討性別差異對兩性關系和兩性地位的建構,進而探尋我國人口老齡化過程中老年女性的困境問題及其解決思路。
本文特別關注我國人口老齡化過程中的性別差異,原因在于:第一,女性預期壽命高于男性的生理特征,決定了老年女性人口在整個老年群體中占有較大的比重,能否解決好老年女性問題, 是解決人口老齡化問題的關鍵。通過性別差異分析,對占有較大比重的老年女性經濟地位和社會地位進行客觀真實的評價,從而為制定老齡化政策提供重要依據;第二,目前我國的老年女性經歷了從傳統“男尊女卑”封建思想的影響,到現代實現“男女平等”社會主義新風尚的轉變,關注老年女性的晚年生活狀況,為她們提供良好的生活環境和社會保障,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題中應有之意。通過性別差異分析,能夠說明當前我國人口老齡化過程中存在著的顯著的性別差異,從而在老齡化政策體系的構建中納入性別意識,使全體老年人共享社會發展成果。
在人口老齡化過程中,女性老年人口與男性老年人口之間存在著明顯的性別差異。生理性別差異主要表現為男女兩性在預期壽命、規模和比重方面的差異,社會性別差異則主要表現為兩性在經濟收入、身心健康、家庭和社會地位等方面的差異。
就全世界范圍來看,女性預期壽命普遍高于男性。而且,越是發達的地區,預期壽命的性別差異越明顯。聯合國一項統計數據顯示,2004年世界人口平均預期壽命男性和女性分別為65歲和69歲,女性比男性高4歲。其中,發達國家女性比男性高8歲,欠發達國家女性比男性高4歲(見表2)。

表2 2004年世界人口預期壽命(歲)
數據來源:http://www.popinfo.gov.cn/dr/stat/sworld/2005-07-25/0009792.html。
根據“六普”匯總資料計算,2010年我國人口平均預期壽命為74.83歲(見表3),比2000年的71.40歲提高了3.43歲。分性別看,2010年我國男性和女性預期壽命分別為72.38歲和77.37歲,比2000年分別提高2.75歲和4.04歲。男女平均預期壽命之差由10年前的3.70歲擴大到4.99歲。這表明在我國人口平均預期壽命不斷提高的過程中,女性預期壽命的提高速度快于男性,兩者之差也進一步擴大。這與世界其他國家平均預期壽命的變化規律是一致的。

表3 我國人口平均預期壽命變動情況(歲)
數據來源:http://www.stats.gov.cn/tjgb/rkpcgb/qgrkpcgb/t20120921_402838652.htm。
由于女性人口預期壽命普遍高于男性,因此,老年女性人口無論從其在老年人口中的規模還是比重來看,都高于老年男性人口(見表4)。

表4 中國65歲及以上分性別人口數
數據來源:根據《中國統計年鑒2011》及“五普”“六普”數據計算整理。其中,2000年、2010年分別根據“五普”“六普”數據計算,2005年為1%人口抽樣調查樣本數據,其他年份為1‰人口變動調查樣本數據。
表4數據反映出, 2000年我國進入老齡化社會以來,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數量/規模不斷增加,老年人口比重和老年撫養比不斷上升,老齡化程度不斷加重。分性別看,65歲及以上老年女性比重高于老年男性,其老齡化程度也因此高于老年男性,“老齡人口女性化”特征顯著。

表5 2011年按年齡分性別比情況
數據來源:根據《中國統計年鑒2012》數據計算整理。其中,2005年為1%人口抽樣調查樣本數據,其他年份為1‰人口變動調查樣本數據。
性別比是反映人口性別結構的重要指標,它表示人口中男性人口數與女性人口數之比,通常用每100名女性人口相對應的男性人口數來表示。由表5數據可知,隨著年齡的不斷增高,我國男女性別比呈現出不斷下降的趨勢:從60~64歲年齡組的102.57一路下降到95歲及以上年齡組的33.82,下降了68.75個百分點;并且年齡越高,性別差異表現越明顯:在較低年齡組,即65~69歲年齡組之前,老年女性數量和比重均低于老年男性,性別比下降的幅度較小;在較高年齡組,尤其是在75~79歲年齡組之后,老年女性數量明顯超過老年男性,占總人口比重也高于老年男性,性別比下降的幅度顯然較大。可見,年齡越高,老年女性較老年男性數量也越多,比重也越大,性別比下降的幅度也越大,“高齡人口女性化”特征顯著。
相比較而言,老年女性的經濟地位低于老年男性,處于弱勢地位。由于勞動力市場性別歧視的存在,女性無論在就業機會獲得,還是工資待遇方面均低于男性。低就業率和低工資水平,是導致老年女性經濟收入水平普遍低于老年男性的重要原因之一。
一項調查數據顯示,城市老年女性的月平均收入是城市老年男性的51.75%;而農村老年女性的月平均收入是農村老年男性的68.3%[6]。可見,無論在城市還是農村,我國老年女性的經濟收入都明顯低于老年男性。
另外,退休金是城市老年人口獲得收入的主要來源之一。《中國城鄉老年人口狀況追蹤調查》數據表明,2000年,城市老年人退休金覆蓋率男性為85.6%,而女性為53.6%,低于男性32個百分點;2006年,男性和女性退休金覆蓋率分別為89.1%和64.6%,雖然女性退休金覆蓋率上升幅度大于男性,但仍低于男性24.5個百分點。而對農村的一項調查數據表明,2011年女性享有社會養老保障的比例只有31.1%[7]。
由此可見,無論在城市還是農村,我國老年女性的經濟收入和社會養老保障程度都明顯低于老年男性。
健康,并不僅僅是身體上沒有疾病,還與人的心理、精神和社會適應的狀態相關。雖然老年女性預期壽命高于老年男性,但其在身心健康狀況等方面卻處于明顯的劣勢狀態。
1.身體健康差異。老年群體之所以會成為弱勢群體,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其各方面健康的喪失。因此,在很大意義上,老年群體的弱勢首先是來自于身體健康方面的弱勢。
隨著人口老齡化程度的加重,在人口平均預期壽命提高的同時,人口的健康狀況卻呈現下降的趨勢,而老年女性的健康更令人擔憂。老年女性處理日常事務的能力一般不如老年男性,雖然老年女性的預期壽命較老年男性要長,但她們卻經常處于亞健康狀態。與年輕人相比,老年人存在發病率高的特點,而老年女性由于受到經濟條件等因素的限制,她們擁有的衛生資源和享受醫療保險的比例較低。這使得本就體弱多病的老年女性醫療費用負擔加重,導致部分老年女性陷入“因病致貧,因貧拒醫”的困境。
對中國城鄉老年人口一次性抽樣調查的結果表明,無論在城市還是農村,老年女性的自評健康情況、醫療保障情況和醫療服務利用情況都比老年男性要差[3](P85)。
2.心理健康差異。心理健康方面,老年女性也較老年男性要差。2002年《中國老年人健康長壽調查數據庫》資料表明,我國多數老年女性的主觀幸福感低于老年男性[8]。
在一個家庭中,配偶應是重要的護理資源。但由于女性的平均預期壽命一般要高于男性,其喪偶和獨居的比例也相應高于男性。因此,相對于老年男性而言,更多的老年女性由于得不到配偶的照料而在獨居狀態下度過其晚年生活。
隨著我國“空巢化”現象的進一步加劇,空巢家庭中更多的老年女性因喪偶和獨居,致使其在情感和精神慰藉方面處于孤立無援的境地,孤獨、寂寞等消極心理進一步導致老年女性生活質量的下降。
勞動力市場競爭中的劣勢地位和家庭生活中主要照顧者的角色,導致女性在經濟上對男性或其他家庭成員的依賴,從而在家庭中處于依附地位。因此,老年女性比老年男性在家庭中更容易處于不利地位。
2000年中國城鄉老年人口狀況一次性抽樣調查數據分析顯示,在家庭內部,“由自己當家作主”的比例,老年男性和老年女性分別為60.8%和48.5%;“家庭中辦大事花錢自己說了算”的比例,老年男性和老年女性分別為60.3%和40.8%。農村地區男女兩性之間的這種差別則更大[9]。可見,在掌握家庭事務管理權和經濟資源支配權方面,老年女性較老年男性處于弱勢地位。
在社會事務管理方面,男女兩性政治參與程度存在明顯差異,女性更容易受到忽視而處于邊緣化地位。在我國,長期以來,女性群體政治參與程度明顯低于男性。以黨員、干部身份來衡量政治參與程度的調查數據顯示,老年女性的黨員、干部身份所占比例遠遠低于老年男性。其中,黨員身份的比例,老年男性為31.5%,老年女性僅為8.0%;干部身份的比例,老年男性為10.3%,女性僅為3.1%[9]。男女比例的差異懸殊,也正是社會地位差異的反映。
從以上幾個方面的比較可以看出,男女兩性無論在生理性別方面,還是在社會性別方面,都存在著較大的差異,相比較老年男性而言,我國老年女性總體來說處于弱勢地位。
對我國人口老齡化過程中的男女性別差異的分析表明,我國人口老齡化過程中存在著較大的性別差異。就生理性別而言,老年女性在規模、比重和預期壽命方面均超過了老年男性,呈現出“老齡人口女性化”“高齡人口女性化”特征;就社會性別而言,老年女性在經濟收入、身心健康、家庭和社會地位等方面較老年男性均處于弱勢地位。
當然,這種現象的存在有其深刻的歷史原因,幾千年的封建思想影響使得女性被禁錮在家庭中,她們要走向社會、參與社會是一個漸進的過程。我國目前正處于急劇的社會轉型期,老年女性由于自身特征與復雜社會環境的相互作用而面臨著比老年男性更多的困難和障礙,老年女性問題是我國人口老齡化過程中不容忽視的問題。從性別平等的角度出發,研究和關注老年女性問題,縮小性別差異,是解決我國人口老齡化問題的關鍵。
注釋:
① 本文中的預期壽命指的是人口平均預期壽命,即同時出生的一批人若按照某一時期各個年齡死亡率水平度過一生平均能夠存活的年數,它是綜合反映人們健康水平的基本指標。
參考文獻:
[1] 王霞.人口年齡結構變動與中國居民消費:理論與實證[D].杭州:浙江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2,30,40.
[2] 國家人口發展戰略研究課題組.國家人口發展戰略研究[J].人口研究,2007,(1):1-10.
[3] 譚林.1995~2005年:中國性別平等與婦女發展報告[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
[4] 佟新.社會性別研究導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3.
[5] 鄭新蓉,杜芳琴.社會性別與婦女發展[M].西安: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12.
[6] 王金玲.中國婦女發展報告NO.1(95+10)——(婦女發展藍皮書)[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409.
[7] 第三期中國婦女社會地位調查課題組.第三期中國婦女社會地位調查主要數據報告[J].婦女研究論叢,2011,(6):5-15.
[8] 李德明,陳天勇,吳振云.中國女性老年人的主觀幸福感及其影響因素[J].中國老年學雜志,2007,(8):778-780.
[9] 徐勤.社會變遷對老年婦女弱勢地位的影響[EB/OL].http:///www.xjass.com/jj/content/2009-03128/content.68225.htm,2009-0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