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寒濤
摘?要:本文根據傳統教學模式中存在的普遍問題,結合多年的教學實踐,從教學內容的調整、實驗教學的設置、教學方法的改進、考試方法的改革等多方面,對材料力學課程的教學改革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教學內容?實驗教學?教學方法?考試方法
目前,材料力學課程抽象性較強,課時數較少,教學內容又過于傳統、教學方法過于單一、考核方式過于局限。基于此,我們倡導以培養高素質人才為指導思想,努力培養兼顧理論知識、實踐技能和綜合應用等多方面能力的應用型人才,提出了新對策和新辦法,進一步提高教學效率,保證教學質量。
一、調整教學內容
傳統的材料力學教材內容基本上是按照“拉壓—剪切—扭轉—彎曲”四種基本變形順序。從拉壓基本變形開始,就按照“變形特點—計算內力—計算應力—強度校核”的順序進行講解,再用同樣的方式重復循環介紹其他基本變形。這樣的教學內容安排雖然看上去清楚明了,但重復循環過多,顯得教學內容安排沒有新意,使得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效果大大降低。根據目前存在的這種情況,筆者從突出培養學生歸納和知識滲透能力的角度出發,采用單元串聯的模塊式教學,將教學內容調整為以“受力特點、變形特點、計算內力、計算應力、強度校核”為單元體,將四種基本變形各單元體間的共性知識點進行集中分析討論,這樣既節約了課時,又突出了共性。在講解拉壓基本變形時,就將思路分析透徹,在其他基本變形分析時,教師只需要正確引導學生的思路和補充解釋學生的遺漏與不足,使學生在自主學習中融會貫通,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設置實驗教學
課程實驗是不可缺少的教學環節。通過實驗,有利于加深學生對理論知識的認識與理解,有利于增強學生理論聯系實際。因此,在實驗教學中設置基本實驗和選擇性實驗兩種。其中基本實驗是課程基本要求規定的實驗內容,如破壞性實驗和主要力學性能測定等,對實驗的具體要求和操作規程都做了比較詳細的敘述,以加強學生對實驗基本知識和技能的培養。選擇性實驗中有的實驗是在老師指導下由學生獨立完成的,有的實驗只給予提示,要求學生自己設計實驗方案和操作步驟,給學生留出充分的思考空間,培養學生的實踐和創新能力。
三、改進教學方法
隨著計算機和多媒體技術的迅速發展,多媒體已經成為普遍應用的教學手段。與傳統教學相比,多媒體教學具有直觀性、圖文聲像并茂、可重復性、大信息量、大容量性的優勢。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通過反復觀看材料的各種基本變形破壞過程,能加深學生對各種基本變形的概念理解,這樣既節約了空間和時間,又提高了教學效率。但在課堂上從頭到尾都使用多媒體課件,會造成重點不突出,信息過多過濫,使學生無法跟上講課的進度。因此,對于一些重點、難點的知識點要注重多媒體與教師板書相結合,發揮教師在課堂上的主導作用,讓學生有足夠的時間思考解題的思路及方法,使教師與多媒體在教學中實現優勢互補,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
四、改革考試方法
材料力學課程的計算公式較多,而且比較長,有些形式上也比較相近,學生容易混淆。如果采用傳統的閉卷考試,學生會把很大一部分精力花在記憶公式上,缺乏對知識理解和運用的考核。針對以上情況,對材料力學課程實行“一紙開卷”考試,由任課教師在考前一周發給學生印有“材料力學課程考試專用紙”字樣的A4紙,可雙面使用,規定學生可以將自己認為的重點知識抄在專用紙上,內容不限,但必須是學生自己寫的,不得復印。考試結束后,為便于考核,試卷和專用紙一同上交。由于沒有閉卷考試的壓力,學生就不需要花大量的時間用在記憶公式上,而是把精力放在如何有效地使用專用紙上,促使學生把重點放在復習整理基本概念、知識理解和運用上。這樣既減少了學生作弊的現象,又培養了學生自學、歸納總結能力。同時,“一紙開卷”的考試內容區別于傳統考試內容,在滿足于教學大綱基本要求的前提下,要把重點放在學生對各知識點的理解和運用上,側重考查學生邏輯思維、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五、小結
筆者從調整教學內容、設置實驗教學、改進教學方法、改革考試方法等方面入手,對材料力學課程進行了一系列的教學改革,取得了一些成效。教學改革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系統工程,今后怎樣處理好理論與應用、知識與能力、教師主導作用與學生主體地位等關系,還需要我們職業教師共同探討。
參考文獻:
[1]張洪霞.材料力學教學與考試改革的探討[J].中國電力教育,2009(5).
[2]陳茹儀,孫洪軍.材料力學課程教學方法、教學手段的研究與改革[J].遼寧工學院學報,2007,9(3).
(作者單位:金華市高級技工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