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啟文
摘?;要:一體化課程教學改革以典型工作任務為學習載體,按照工作過程和學習者自主學習要求安排教學活動,體現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融通合一、專業學習和工作實踐學做合一、能力培養和工作崗位對接合一,能有效提高學生的綜合職業能力。在一體化教學中,必須改革傳統的以教師為主導的學生評價模式,建立以“提高學生綜合職業能力”為核心的學生評價體系,全面提高學生素質,滿足企業用人需求。
關鍵詞:一體化課程?;學生評價?;綜合職業能力
《教育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財政部關于實施國家中等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示范學校建設計劃的意見》(教職成[2010]9號)明確要求:“改革評價模式。以貢獻和能力為依據,按照企業用人標準構建學校、行業、企業、研究機構和其他社會組織等多方共同參與的評價機制。建立以貢獻為導向的學校評價模式和以能力為核心的學生評價模式。突出技能考核學生的學習,促進學校課程考試與職業資格鑒定的銜接統一,提高學生綜合職業素養,引導學生全面發展。”因此,一體化課程教學改革必須圍繞“提高學生綜合職業能力”的中心,改革學生評價體系。
一、技工院校學生評價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1.評價內容簡單
大部分技工院校在學生評價中,過多注重評價學生的專業能力,評價方法為理論考試加技能操作,忽略了對學生方法能力和社會能力的評價。而現代企業招聘時恰恰注重的是學生的合作能力、語言表達能力、人際交往能力等,技工院校學生評價內容與企業存在脫節。
2.評價主體單一
大部分技工院校的考核方式主要是,任課教師通過考試考核、學生的日常表現(如遲到早退、提問、作業完成等項目),對學生進行量化考核,考試內容選擇、考試標準制定反映教師的主觀因素,不能真實展現學生的綜合職業能力,常常出現在校表現差的學生到企業往往受到重用的現象。因此學生評價應加入多種評價主體,如學生、企業、家長等,全面評價學生的職業能力。
3.評價方法單一
大部分技工院校只重視評價結果,忽略了評價過程;過分強調優劣的區別與選拔,忽略了學生的長遠發展;只注重教師評價,忽略了學生自評和互評,不能全面幫助學生自我教育和自我發展。在一體化課程每個學習任務的學習過程中,均需學生自評、小組評價和教師評價相結合,有條件的課程還需引入企業評價,以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
二、技工院校學生評價指標設計
山西交通技師學院作為人社部確定的“全國一體化課程教學改革試點院校”,從改革起始就以一體化課程教學改革為載體,對學生綜合職業能力評價進行了大膽嘗試(見下表)。
表?;一體化課程學生評價表
一級指標 二
級
指
標 評價依據 評價方式 權
重 得分
小計
學生
自評 小組
評價 教師
評價
20% 40% 40%
方法能力 獲取信息能力 能根據學習任務或學生工作頁需要選擇學習資料;能采用多種方法查閱資料;能對收集到的信息進行分析、歸納、提煉 0.05
解決問題能力 能分析問題產生原因,找到解決問題方法;能小組合作編制學習任務解決方案;能根據他人建議或參考其他方案,完善本小組學習任務解決方案 0.05
獨立工作能力 能按照學習任務解決方案按時、獨立完成學習任務;能按時完成學生工作頁或教師布置的作業;能總結學習中取得成果和存在問題及改進措施 0.1
社會能力 團隊協作能力 能根據學習任務(任務量、任務難度、任務時間限制等)和團隊成員情況合理分工;能協助小組成員完成學習任務;能協調小組合作中遇到的矛盾或沖突 0.05
人際交往能力 能尊重師長;小組間和小組內未發現不和諧人際關系;能客觀評價他人和自己 0.05
職業適應能力 能主動融入新集體并承擔任務;能接受并執行團隊決定;具有一定的職業抗壓能力(如能接受教師批評和同學異議); 0.05
語言表達能力 會講普通話;能代表團隊陳述方案,思路清晰、表達準確、聲音洪亮、語速適中;語言表達有吸引力和感染力 0.05
規范行為能力 能遵守學校規章制度;能遵守課堂禮儀和校園禮儀;發現問題能及時改正 0.1
專業能力 知識
考核 從理論知識題庫中隨機選題組卷考核,占專業能力成績的30% 0.15
技能
考核 根據實訓操作考核方案考核,占專業能力成績的70% 0.35
總計
1.設立二級評價指標
一級評價指標分為方法能力、社會能力和專業能力。二級評價指標中,將方法能力分解為獲取信息能力、解決問題能力和獨立工作能力三項,社會能力分解為團隊協作能力、人際交往能力、職業適應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和規范行為能力五項,專業能力分解為知識考核和技能考核。
2.各項評價指標的評價標準
學校在企業調研的基礎上,結合技工院校學生特點,制定各項二級指標評價標準。
(1)方法能力方面。“獲取信息能力”評價標準:能根據學習任務或學生工作頁需要選擇學習資料;能采用多種方法查閱資料(如:教材,字典、詞典、維修手冊、網絡搜索引擎等);能對收集到的信息進行分析、歸納、提煉。“解決問題能力”評價標準:能分析問題產生的原因,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能小組合作編制學習任務解決方案;能根據他人建議或參考其他方案,完善本小組學習任務解決方案。“獨立工作能力”評價標準:能按照學習任務解決方案,按時、獨立完成學習任務;能按時完成學生工作頁或教師布置的作業;能總結學習中取得的成果和存在的問題,并采取改進措施。
(2)社會能力方面。“團隊協作能力”評價標準:能根據學習任務(任務量、任務難度、任務時間限制等)和團隊成員情況,合理分工;能協助小組成員完成學習任務;能協調解決小組合作中遇到的矛盾或沖突。“人際交往能力”評價標準:尊重師長;小組間和小組內未發現不和諧人際關系;能客觀評價他人和自己。“職業適應能力”評價標準:能主動融入新集體并承擔任務;能接受并執行團隊決定;具有一定的職業抗壓能力(如能接受教師批評和同學異議)。“語言表達能力”評價標準:會講普通話;能代表團隊陳述方案,思路清晰、表達準確、聲音洪亮、語速適中;語言表達有吸引力和感染力。“規范行為能力”評價標準:能遵守學校規章制度;能遵守課堂禮儀和校園禮儀;發現問題能及時改正。
(3)專業能力方面。學生每完成一個學習任務后,以知識考核和技能考核為主。其中知識考核試題從理論知識題庫中隨機選題組卷考核,占專業能力成績的30%;技能考核根據實訓考核方案考核,考核成績占專業能力成績的70%。
3.評價方法
改變傳統的以授課教師為單一評價主體的模式,引入學生自評、小組評價、教師評價相結合的新型評價模式,其中學生自評占各項二級指標總體評價20%,小組評價占40%,教師評價占40%。在評價中,學生既是評價的主體,又是評價的客體,學生自評和小組評價需占重要地位。學生通過自評和互評,認識自己,明確努力目標。有條件的“訂單班”還要引入企業評價,這樣會使學生評價更加客觀。
4.評價指標權重
評價指標權重的確定采取特爾斐法。通過三輪企業人員的打分、統計和修正,確定最后的各項指標權重。獲取信息能力、解決問題能力、獨立工作能力,權重分別為0.05、0.05、0.1;團隊協作能力、人際交往能力、職業適應能力、語言表達能力、規范行為能力,權重分別為0.05、0.05、0.05、0.05、0.1;專業能力中知識考核和技能考核,權重分別為0.15、0.35。值得強調的是,根據企業發展狀況和學生綜合職業能力的不斷提高,各項評價指標權重需要適時調整。
總之,要全面評價一個學生,就必須以“提高學生綜合職業能力”為核心,建立科學合理的學生評價體系,充分發揮評價的教育性、發展性和職業性,全面幫助學生自我發展、自我管理、自我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