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衛達
摘?要:通過分析自我效能感理論在中等職校體育教學改革的價值,嘗試將自我效能感理論應用于中等職校體育教學改革中,從提高中職生的運動自我效能感入手,提升中職體育教學的效果。
關鍵詞:中職生?自我效能感?體育教學
自我效能感概念是班杜拉在20世紀70年代提出來的,經過40多年的研究和發展,該理論已被心理學界廣泛認同,成為近年來教育學、心理學領域研究的熱點問題。它在許多不同學科領域都得到了充分的應用,取得了豐碩的成果。本文通過分析自我效能感理論在中等職校體育教學改革的價值,嘗試將自我效能感理論應用于中等職校體育教學改革中,從提高中職中職生的運動自我效能感入手,提升中職體育教學的成效。
一、自我效能感理論應用于中等職校體育教學改革的意義
體育教學是一種技術教學,非智力因素在體育教學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因此,人們非常重視自我效能感理論在教育領域中的應用價值。
1.吸引中職生主動參與教學
中職校體育教學的目標是促進中職生體質與健康發展。要實現這一目標,首先要吸引中職生積極參與體育教學中來。在體育教學中,中職生能否主動參與、自信嘗試、順利完成某個技能動作和身體鍛煉任務,與他們自己能否完成不同具體活動任務的能力判斷有直接的關系。體育教師善于運用自我效能感理論能幫助中職生樹立信心,增強他們完成體育技能的信心。
2.幫助中職生正確面對困難
體育課中,學生可能會因體育活動遇到損傷、相關運動(如中長跑)極點的產生和運動中出現的失敗所帶來的挫折感。大多數中職生都在學習上遇到過很大的挫折,挫敗感較強。面對挫折,許多中職生選擇回避或認輸的做法,體育老師應根據中職生的心理特點,善于在教學過程中觀察中職生的心理變化。在學生產生挫敗感時,進行指導,及時調整,激發他們的潛力,使中職生獲得參與體育活動的愉悅,幫助中職生正確面對學習和生活中更多的困難。
3.幫助中職生樹立終身體育理念
在教學時,體育老師應注意培養學生的自我效能感,讓學生在體育教學中不斷地獲得肯定,從而幫助他們將體育運動作為自己自信心的源泉,樹立終身體育理念。這不僅實現了中等職校體育教學的強身健體的教學目標,而且也幫助中職生在其他方面取得成功。
二、有利于培養中職生自我效能感的教學策略
班杜拉認為,自我效能感是人們通過各種不同的信息源獲得關于自己的才智和能力的信息而形成的。根據對信息來源的分析,我們了解到,影響中職生的運動自我效能感因素有許多,體育老師應著重從以下幾個方面來進行體育教學改革。
1.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
自我效能感理論認為,人們判斷自己能力部分地領先生理和情緒提供的軀體信息,尤其是包含身體運動、應對應激和健康活動領域中,效能判斷更加依賴于生理和情緒提供的效能信息。體育教師應努力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使得教學的氛圍松弛有度。這主要注意以下兩個方面:一是體育老師與中職生關系要融洽;二是提高體育老師的教學藝術,包括教學語言,對突發問題的處理方式等。
2.制定多層次的教學目標
“親歷的掌握性經驗”是個體自我效能信息中最強有力的來源,對自我效能感形成影響最大。體育老師應設定多層次的教學目標,確保大部分的學生在目標體系中找到屬于自己“最近發展區”的教學目標,從而讓中職生在更多的體育行為和技能上獲得成功,最終達到加強中職生運動自我效能感的目的。因此,中等職校的體育在設定不同班級、不同年級的教學目標時,不僅要認真鉆研體育課程大綱,更要全面了解所教班級的學生特點,了解他們的體育運動能力,甚至是學生個人體育運動愛好或項目,在教學時將這些內容有機地融入教學中,從而使中職生在體育教學中有更多的“親歷的掌握性經驗”,強化中職生的自我效能感。
3.尋找自己的運動強項
中等職業教育體育大綱中,對學生的體育素質有一個基本達標的尺度。毫無疑問,這些尺度是所有的中職生都應努力達到的,也是師生共同努力的基本目標。在這個領域內,中等職校的體育老師應較多地應用“替代性經驗”,即讓中職生在觀察他人的行為的基礎上,形成對自己達標的期待和動力。同時,教師也應看到每一位中職生在體育運動中都有自己的強項和弱項,在達標要求達到的前提下,中等職校的體育老師要善于幫助中職生尋找屬于自己的運動強項。往往在別人幫助下,或經過很多努力才取得的體育成績,是會降低自我效能感,不利于樹立終身體育的理念。而如果中等職校的體育老師能在學生的最后的學習生涯中幫助學生找到自己體育運動上的強項或適合的體育活動,會極大地提高中職生的運動自我效能感,從而實現強身健體的終極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