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勇
摘?要:本文論述了技工學校機電類專業課課堂教學中情境創設的方法,即利用生活事例創設實際情境、利用設問創設問題情境、利用演示實驗創設演示情境、利用多媒體技術創設間接情境。
關鍵詞:機電類?專業課?情境?創設
建構主義理論的觀點認為,學習是與學習者的社會經驗、文化背景相關聯的。讓學習者在一定的關聯情境下進行學習,能方便學習者運用自身原有的知識和社會經驗,去同化當前所要學習的新知識,如果學習者原有的知識和社會經驗不能“同化” 當前所學的新知識,則會在此基礎上引起“順應”,即對學習者原有的認知經驗和認知結構重新進行組合和改造。學習者就是通過不斷的“同化”和“順應”過程,完成對新知識的學習。對于較為抽象的機電類專業課,在課堂上教師為學生創設一系列情境,將有助于學生更有效的學習。
一、利用生活事例創設實際情境
許多學生在機電類專業課的學習過程中,往往感到機電類專業課艱澀難懂、帶有神秘色彩。其實在學校、家庭、社會中都有大量學生感興趣的機電類專業問題和事例。利用生活事例創設實際情境,可以避免教學從抽象的理論到理論,從而引起學生的興趣和關注度。
例如:在電子技術基礎課組合邏輯電路設計的教學中,上課前,筆者自制了一個舉重比賽成績判定的組合邏輯電路和一個判奇電路。上課時讓學生自己演示舉重裁判是怎樣判定比賽成績的,然后引出教學內容。這樣一來,同學們興趣很濃,積極性很高。
二、利用設問創設問題情境
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說過:“思維從問題和驚訝開始”。思維起始于問題,這是人類認識的基本特征。知識的獲得是從解決問題的需要出發的,是以對問題的分析和綜合為前提的,是以創新為基礎的。因此,問題情境的創設要為學生進行創新思維創造條件。既要在創設問題情境時,考慮學生的現有水平,又要考慮到學生的潛能和發展的最大效果,要將問題置于學生學習的邊緣區,即“最近發展區”。簡單的以檢查學生記憶為基礎的“是什么”之類的問題,是難以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和鍛煉學生思維的。當然,復雜的、超越學生學習潛能的問題,也會使學生缺乏學習的興趣。
例如:在電容器的串聯教學中,可以設計這樣的問題情境:“現有兩個電容器C1:50μF,100V ;C2:100μF,150V,串聯在200V的直流電壓下,請問兩個電容能否正常的安全工作。”根據以前學習過的知識,學生往往會回答“C1、C2都能安全工作。”但正確的答案是“C1、C2都被擊穿,不能安全工作。”組織學生尋找正確的答案過程,即是教學過程也是討論過程,學生學到的不僅是知識,還有探究能力。
三、利用演示實驗創設演示情境
實驗是一種非常有效的直觀教學手段,也是學生重要的學習方式之一。恰當合適的實驗,可以把學習內容充分反映出來,學習者通過觀察或親自參與實驗,會把實驗中反映出來的問題或觀察到的現象,盡量和自己原有知識和社會經驗相聯系,并會對這種聯系進行認真分析和思考,從而完成對新知識意義的建構。
例如:在RLC串聯電路特點的教學中,教師可以設計這樣一個演示實驗來創設演示情境:將一個小燈泡R、電感線圈L和電容器C串聯起來,把連好的電路接在頻率可以調節的交流電源上,接通電路后,保持交流電源電壓不變,改變交流電源頻率,使交流電源頻率由最小逐漸變大,這時我們可以觀察到,小燈泡會慢慢由暗變亮。當頻率達到某一值時,小燈泡會變得最亮,此后,當頻率超過這一值繼續增加,小燈泡又會慢慢由亮變暗。如何解釋這一種現象呢?教師通過演示情境觀察,學生馬上就明白小燈泡亮暗是和電源頻率有關的。
四、利用多媒體技術創設間接情境
機電類專業課往往是一些實驗性較強的課程,有些實驗受教學條件的限制,完成起來比較困難,或既是能夠完成,實驗現象也不是很明顯,實驗可見、可觀察的程度比較低,教學效果往往很不理想。因此可以通過多媒體技術,對某些實驗過程、現象進行模擬。同時,也可對實驗過程、現象進行放大或慢放,彌補實驗的不足,以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例如,在電磁感應原理的教學中,在實驗過程中學生是看不到電場與磁場變化的,即使做了實驗,學生對電場與磁場的變化也是感到很抽象、很難理解的。這時,如采用多媒體技術把電場與磁場變化用三維動畫模擬出來,作為實驗的補充,學生就能夠很直觀地感受到它們的變化,效果也會好得多。
總之,在機電類專業課教學中,教師通過教學情境的創設,可以盡可能地為學生創造一個良好的內部和外部學習環境,并促使它們相互作用,激發學生獲取新知識的認知需要,以推動其思維的發展,增強其解決問題的能力,達到教學與發展的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