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驪蓮 丁紅亮
摘 要 司法能力是做好司法工作的前提與基礎,但我們通常將對司法能力的關注聚焦于專業層面,強調對專業知識的掌握與應用,注而從道德層面的解讀不夠、重視不夠。法律具有道德性,司法工作也不例外。因此,加強司法能力建設,不能僅注重業務能力的提升,更要注重職業道德的形塑。道德具有內在性,通過對人內心的信念和思想動機活動的調整來影響人的行為。司法職業道德從本質上講,既是一種司法能力,更是司法能力建設的基礎。公正作為司法的本質追求,也是司法職業道德的核心內容,如何實現司法職業公正是強化司法能力建設的關鍵之所在。
關鍵詞 司法職業公正 實現途徑 司法能力建設 道德關注
中圖分類號:G41 文獻標識碼:A
On the Way to Achieve Fair Judicial Career
——Judicial Capacity-building Ethical Concerns
GAO Lilian[1], DING Hongliang[2]
([1] Zhejiang Gaobang Law Firm, Cixi, Zhejiang 315300;
[2] Zhejiang Qingtian Notary, Lishui, Zhejiang 323900)
Abstract Judicial capacity is the precondition and foundation to do justice, but we are concerned about the ability of the judiciary will generally focus on the professional level, the emphasis on the mastery and application expertise, note from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moral level is insufficient, inadequate attention. Law with morality, justice is no exception. Therefore, strengthening the judicial capacity building, not only focus on enhancing operational capacity, but also to pay attention to the shaping of professional ethics. Morality inherent nature, through one's inner beliefs and motives adjust activities to influence people's behavior. Judicial ethics essentially, both a judicial capacity, it is the foundation of judicial capacity building. The nature of the pursuit of justice as fairness, but also the core of judicial ethics, how to achieve judicial career fair is the key to strengthening judicial capacity building.
Key words judicial career fair; approach; judicial capacity building; ethical concerns
1 司法職業公正的基本特征
(1)司法職業公正是法律之內的正義。法律之內的正義是司法職業公正最為重要的特殊品質。公平正義是一個典型的價值判斷問題,缺乏定量的評價標準,歸根結底是由人們的情感、信念、愿望、目的和偏好等非理性、非邏輯因素決定的。而司法職業中的公平正義是按照法律的既定標準來判斷的特定的公平正義,價值判斷的情感因素被以法律上的事實判斷和邏輯判斷的方式所代替。公平正義問題被轉換為合法性問題,司法職業中的公平正義就是檢察官按照法律的標準來判斷正義與不正義,就是按照合法性的標準前后一致地加以處理各種爭議,就是按照合法性的標準前后一致地加以分配各種利益和不利。因此,司法職業中的公平正義是以合法性為存在前提。
(2)司法職業公正是有限的正義。司法職業中的公平正義不能完美地滿足正義的全部要求。司法機關是止紛定爭的裁判機關,任何裁判決定的作出都不可能同時滿足各方的要求,任何制度安排都不可避免地要以犧牲較小的正義為代價去實現較大的正義。從個人行為的倫理原則上看,較小的不正義也是不正義,但是從制度倫理的立場上看,如果選擇較小的不正義是避免較大不正義的唯一手段,那就是制度性正義。司法在實現正義最大化的過程中,還要受到其他倫理價值的限制。正義優先性是一定限度內和條件下的優先性,當最大化地實現正義的努力有可能過度損害其他倫理價值時,法律之內的正義就會放棄自己的擴張機會,為其他位階較低但不可無視其存在的美德讓出一定的生存空間。當公平正義的實現需要支付的功利價值成本過高的時候,制度倫理也會部分放棄或全部放棄按照正義原則應當做的事情。因此,司法職業中的公平正義是在制度理性支配下、符合特定政治社會需要的有限的正義。
(3)司法職業公正是看得見的正義。司法職業公正的內在邏輯是借助于法律之內的正義來實現個案正義,是指在法律規范之內、在司法程序之中、依托司法職能的良好運作來實現的公平正義。公平與否、正義與否的單純價值判斷被轉換為以價值判斷為內容、以事實判斷和邏輯判斷為形式的合法性評價;體現于法律程序的設計以及司法執法的過程之中,具有明確、具體且可操作的評判標準,屬于“看得見的正義”。就是要求司法執法不僅要結果正確、公平,符合實體法的規定和精神,而且還應當嚴格執行法定程序,使人感到處理過程的公平性和合理性。司法官員在作出限制或者剝奪個人權益的決定時,內心具有并向外部表達充足的理由,以便能盡量說服受到不利對待的一方,而且執法的過程還能為一般社會公眾所覺察,以看得見的方式去實現公正。
(4)司法職業公正是具有多元評價標準的正義。中國特色司法制度是隨著中國社會主義制度的發展逐步完善的,深深植根于中國社會,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強調司法工作的政治效果、法律效果與社會效果的有機統一,強調對黨、對人民和對法律負責。司法職業公正具有評價主體多元和評價標準多元的特點。首先,從政治層面,司法職業公正體現在黨委對司法工作的評價上,表現為對黨委中心工作、經濟社會發展的保障和促進;其次,從法律層面,司法職業公正體現在執法者對法律的尊崇和執行上,表現為對執法辦案過程是否依法、規范、文明的界定;第三,從社會層面,司法職業公正體現在人民、社會對司法執法的接受與認可上,司法職業公正的程度取決于司法機關在履行自己的職能中是否、以及在多大程度上回應了人民的問題關注,滿足了人民的合理預期。司法職業公正是特定政治需求下社會公正、法律公正的有機統一。
2 司法職業公正的實現路徑
(1)在執法理念上,應當符合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的基本精神。執法理念體現了執法主體的基本價值取向,決定了執法主體的思維程式,是引領執法辦案的前提與基礎。當前,黨和人民對司法機關提出了不少新要求新期待,司法工作被賦予了更加豐富的工作內涵。司法機關不僅要依法履行法定職責,而且要克服就案辦案,就事論事的思想和做法,把執法辦案向化解矛盾延伸;不僅要依法解決法律糾紛,而且要妥善解決法度之外、情理之中的合理訴求;不僅要嚴格、公正、廉潔執法,而且要理性、平和、文明、規范執法。以社會主義法治理念來引領司法執法工作成為司法機關的必然選擇。要牢固樹立執法為民理念,把人民的滿意度作為檢驗執法工作成效的根本尺度,真正帶著對人民群眾的深厚感情執法,本著對群眾利益高度負責的精神辦案。要牢固樹立人權保障理念,弘揚人文精神、體現司法關懷,確立平等保護的執法觀,切實保護各類主體的合法權益,實現打擊犯罪與保障人權的有機統一。要牢固樹立執法公開的理念,把執法的環節和執法的過程置于社會和群眾的監督之下,并把監督制約作為推動和改進司法工作的動力,以公開促公平,以監督促公正。要牢固樹立服務大局理念,關注法律的目的,注重法律適用的政治效果、社會效果,力爭達到法律效果與政治效果、社會效果的有機統一。
(2)在執法行為上,應當做到實體公正、程序公正與執法效率的有機統一。執法行為的公正性是司法職業公正的核心,是司法職業公正的最佳載體。衡量司法執法行為的公正與否包括兩個方面:一是構成要素是否齊備,一般而言,執法行為公正包括實體公正、程序公正、執法效率三個要素,三者缺一不可。所謂實體公正,是指司法執法活動就當事人的實體權利和義務關系所做出的裁決或處理是公正的,體現為實質正義。所謂程序公正,是指司法執法活動的過程對有關人員來說是公正的,體現為“看得見的正義”。所謂執法效率,是指司法執法活動的及時性,及時辦案,及時結案,確保辦案效率。“正義的第二種涵義,也許是最普通的涵義——效率?!倍前盐蘸脙蓪﹃P系,即實體公正與程序公正的關系,程序公正與執法效率的關系。①實體公正與程序公正并重。實體公正和程序公正是構成司法執法公正的兩個基本要求,在實體正義觀念下,司法執法行為之正當性來源于實體結果之正確性;在程序正義觀念下,司法執法行為之正當性來源于程序之正當性。實體公正應該是司法職業公正所追求的根本目標,程序公正則是實現實體公正的措施和保障。公正的程序在相當程度上強化了法律的內在化、社會化效果。實踐經驗證明,單純追求實體公正不僅會導致漠視甚至踐踏訴訟參與者的正當權利,而且也會導致司法公正觀念的扭曲。當然,片面追求程序公正也是一種誤區。凡事都應有度,超過了一定的度,就變成了形式主義。因此,司法執法行為公正應當堅守實體公正與程序公正并重。②程序公正與執法效率并重。程序公正與執法效率都是司法應當促成的價值,二者既和諧共存,又常緊張對立。對執法效率的注重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程序公正的實現,對程序公正的追求必然要受到執法效率的制約;一般情況下,程序公正的增強會直接導致執法效率的降低。在司法執法過程中,必須要把握好程序公正與執法效率的關系,應堅持以公正為基礎,效率為關鍵,堅持程序公正與執法效率并重并行。“遲來的正義為非正義”,程序公正應當在合理的期限內實現,否則就是非正義。在程序公正基礎上,執法效率成為實現司法職業公正的關鍵因素。
(3)在執法效果上,應當實現政治效果、法律效果和社會效果的統籌兼顧。執法效果是評判司法職業公正與否的直接標準,包括政治效果、法律效果和社會效果。政治效果是指執法行為對社會政治穩定產生的影響和結果,主要體現為“合于正確的政治方向”,政治效果如何主要看執法行為是否有利于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貫徹落實,是否有利于鞏固黨的執政地位,是否有利于維護國家的長治久安。司法機關堅持黨的領導、堅決貫徹黨的意圖、服務科學發展、推進和諧建設便體現出最好的政治效果。法律效果是指執法行為對法律制度本身所產生的影響及結果。主要體現為“合于法律制度的公正”,即執法的過程、結果與法律規范是否契合及契合度。司法機關嚴格依照法律規范對司法個案進行處理,該案便體現出最好的法律效果。法律效果是司法職業公正的最客觀的衡量尺度。社會效果是指執法行為在社會生活、社會公眾中產生的影響和結果,主要體現為“合于社會意識的公正”。個案的處理過程及結果如被訴訟各方及社會完全認同、支持,則該案件便體現出最好的社會效果。從理論上講,司法執法的政治效果、法律效果與社會效果應當保持一致,而且也能做到相互契合。但在司法實踐中卻時常出現法律效果與政治效果、社會效果相沖突的情形。如出現了同類案件不同裁判,甚至是同一案件作出不同裁判;在一些輕罪行案件、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的處理上,嚴格按照法律規定予以定罪處刑,從法律上沒有任何問題,但政治效果、社會效果并不好,不利于社會的和諧穩定,造成司法執法的公信力不夠足,權威性不夠高。因此,司法職業公正是司法執法的政治效果、法律效果與社會效果統籌兼顧基礎之上的公正,實現司法職業公正必須要做到執法的三個效果的有機統一。